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孤杖浪客 發佈 2020-01-10T15:10:04+00:00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起源的本土宗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深受百姓推崇;而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發展以來,其受歡迎、推崇的程度與我國本土道教不相上下。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起源的本土宗教,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深受百姓推崇;而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發展以來,其受歡迎、推崇的程度與我國本土道教不相上下。眾所周知,道教推崇自由、修身養性,佛教信永生輪迴。可就是這樣兩個涇渭分明的宗教,為何就在素食主義上取得了共識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一.解釋什麼是素食主義

中國不僅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也是一個擁有悠久優秀歷史文化的國家。在百花齊放的藝術史上文化具有多樣性特點、同樣的,飲食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隨著時間的進步、朝代的更替在飲食文化史中誕生了一朵「奇葩」——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顧名思義就是日常生活以素食為主,日常主要食用一起能吃的水果蔬菜、清湯麵食等。但拒絕一切與動物油脂有關的以及任何動物身體部位製成的任何食物。這樣簡單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被人們統稱為「素食主義」。

二.素食主義在中國得到發展的原因

(1)天災人禍、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

「素食主義」在中國得到發展和推崇與百姓的生活疾苦是離不開的,戰亂不斷、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為素食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戰火燃燒不斷的年代,百姓難以安居樂業為了生活到處奔波勞碌,生活的質量和水平都急劇下降。這個時候素食主義的形成發展算是百姓的救贖,簡單的烹飪製作方式既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要又節省時間。

為百姓在戰火中逃亡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可以說,素食主義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行進必然,與百姓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也正是在戰亂的社會大環境背景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統治者——梁武帝蕭衍。

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素食主義者,在位期間曾將素食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如此!在佛教開始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梁武帝本身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又是一個佛教信徒。

在佛教和素食主義兩者的影響下,梁武帝在位期間還曾發文《斷酒肉文》命令天下所有僧尼都不准吃肉。也正是因此典故所以自南朝梁武帝開始,後世就逐漸出現了寺廟禁葷菜食素食的風俗飲食習慣。

之後隨著朝代的更替素食主義的不斷發展,唐朝時期素食主義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百姓吃素食的場合也逐漸增多,以至於有些皇帝執政期間,天下若是出現了旱災或蟲災等天災,皇帝往往會戒葷吃素三日並以此方式來表達對上天的誠意與敬畏,祈禱下一年能風調雨順、百姓能有個好收成。

這個時候的吃素往往帶有懺悔的意味,皇帝通過吃素來反思自己在為政方面的過失,是否因為自己當政不當,才會導致天災的降臨。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最開始由統治者反思吃素而逐漸演變成民間的人們在表達自己懺悔之意時,也採用吃素的方式,進一步推動了素食主義的發展。

(2)素食主義自身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推崇

自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一道完全由純粹的素食加工而成的菜餚誕生以來。素食主義得到了人民百姓的認可和推崇,新潮的做法也簡單的食材衝擊力中國古典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往後的素食主義更是朝著多元化發展,據史料證明北宋時期。國都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美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等特徵,開封的街頭開始出現了有專門提供素食的餐館。

一時之間吃素成為人們之間的一種潮流。到了南宋時期素食主義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鼎盛,流傳也更為廣泛,街世上甚至出現了幾十種上百種素食。

許多客家看到了素食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商機,研究出了更多的素定居式。同時為了豐富素食的內涵和食用方式,還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素食烹飪手法,一瞬間素食主義成為了中國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發展後來素食主義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出現了成熟的理論體系,這些現象的出現,更是使得素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飲食部分。

(3)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低下;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發展大國,自古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影響。社會發展中經濟水平不高,人民百姓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得不到保障和提高。這樣的社會經濟水平為素食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在農耕文明較為發達且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食素最開始也是一種無奈之舉,普通百姓維持日常生活都很艱難更別提昂貴的肉食了。

在肉食昂貴的時候以至於出現了「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史料記載,簡單說明古代的經濟水平極其低下,平均五十歲的人可以穿得上好的衣服,可是到了七十的老者才有可能吃得到肉。封建社會下,在以敬老為主的古代,只有七十老人能吃得到肉,可見對於百姓來說,肉食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3.素食主義與宗教的關係。

(1)素食主義與道教的關係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道教自古以來就有吃素的習俗。可以說素食主義與道教的關係是基與本源的存在,這與道教本身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道教自老子開創以來就提出了以修身養性、吃素為基準的教條。

道教追求自由修行得到「成仙」,道徒們相信萬事萬物皆有生命,都是有靈的個體不能受到殺害和侵犯,修道者要愛護花草樹木、不能傷害動物、有憐憫之心,在修行中積善成德心懷善意、不隨意殺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道」這些準則在道士的遵守下成為了道士修煉的信條,在信條的指引下道教的道徒飲食逐漸變得清淡並且不見葷腥。而且在道教不殺生教條的約束下,吃素也就變成了道教修行中的唯一的途徑。

簡單說,素食主義是道家修道的重要途徑,而道教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一步一步地推動了素食主義的發展。道家修道的最終目的是飛升成仙求永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修道者在修道的過程中力求養生。

《呂氏春秋.重己》中曾記載:「味中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可見道教中說明如果日常吃得過飽,那麼就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後甚至可能會影響到長生和修行,因此需要在修道中戒油膩且多食清淡。素食主義剛好滿足道教修道的需求,由此可見素食主義和道教一直都是互相配合的關係。而隨著道家信徒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逐漸加入到素食主義的隊伍當中,從而推動了素食主義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

(2)素食主義與佛教的關係

佛教自誕生以來帶給世人的印象就是戒葷食素。佛教人口中常說「出家人當以慈悲為懷」佛教修行中不以殺生為念。這樣的佛教信條,使佛教中出現了許多提倡素食主義的忠實信徒!其中,佛教中著名的素食主義教條屬「三凈肉」最為嚴格。

即義佛門弟子不得看見動物被宰殺的場景,也不能聽動物被宰殺時的聲音,更不能吃為他所宰殺的肉食。從佛教教徒不吃肉類和葷辛包括含有刺激性的調味料和嚴格的「三凈肉」教條可以看出,素食主義在佛教地位極高,是佛教的立身準則。從佛教對素食主義的看中當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佛教之所以提倡食素,正是出於其教義中的慈悲戒殺,為了使一切有生命之物免遭苦難,而人類得以早日結束人間的業障,普渡超生。

佛門有五戒,而不殺生位列所有教義當中的第一條,吃素即可斬斷殺生的所有根源,因此廣受佛門子弟的推崇,也一度成為佛教徒飲食結構中的重要原則之一

4.道教、佛教同時被素食主義的接受的原因。

(1)戰亂割據不斷中,宗教的蓬勃發展;

中國社會一直在社會動盪割據戰爭不斷中謀求發展,百姓在水深火熱中生活艱苦、有苦說不出,急於尋求解脫和安定的百姓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在宗教上尋求精神寄託。就這樣在宗教的蓬勃發展中,道教和佛教嚴於律己的素食主義信條也被人民喜愛和接受。

更深層次的理解在於,道教在發展中追求健康生活的發展理念,選擇素食主義對道教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再加上社會大環境的限制和影響素食主義是道教發展中最強的助力,因為它製作簡單、取材低廉多樣化最容易受百姓接受。素食主義這樣的先天條件在保障了自身宗教發展的同時也能吸引眾多信徒。所以說素食主義被道教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的選擇!

相比道教而言,以慈悲為懷的佛教自在中國傳播以來就有忌殺生、忌葷菜的佛教立身信條。換種說法,在中國誕生於戰亂朝代的佛教,忌殺生忌葷菜食素食的立身信條更能贏得百姓的推崇。因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罪惡感百姓們希望吃齋念佛能洗輕戰爭帶來的罪惡感使天下太平安居樂業贏得望能得以實現。如果說道教的素食主義是人民百姓選擇後接受的,那麼佛教的素食主義就是人民百姓自願去遵守的。

(2)統治者的推崇

道教、佛教同時被素食主義接受離不開統治者的推崇。前有南朝皇帝梁武帝蕭衍後有唐朝皇帝李唐。兩個典型的統治者在位期間因為都是佛教信徒,於是把素食主義極大推廣的同時,也教導百姓需心懷憐憫潛移默化中用佛教教義感染百姓,推崇佛教推崇素食主義。

不僅如此,佛學經典《梵網經》中,曾記載著,食用葷腥可能會斷送一個人的一生,會葬送這個人人性中的善意。所以佛教中所有的菩薩都禁止吃肉,久而久之佛教信徒都已素食主義為佛教信條就發展起來了。可是後來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由於僧侶人數激增,素食主義對僧徒的約束力不斷加強。所以在所有的僧侶進入寺廟前都要接受《梵網經》思想的洗禮,也因此佛教主義者,必須食素,也成為廣大信徒根深蒂固的觀念,素食主義因此得以穩步發展。

而道教在百花齊放思潮的影響下,統治者在追求自由中也追求健康長壽,這樣一來道教的素食主義與道教的和諧自由是首選。

眾所周知,宋真宗和宋徽宗在執政時期,由於執政觀念問題更推崇道家的黃老思想,因此道教的發展在此時達到了鼎盛,道觀的發展速度和規模都極為可觀。道德經中有「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的說法,可見從道家始祖老子起,道家思想中便不重飲食,更推崇淡飲食,重修心的做法。這也是素食主義被道家選擇的重要原因。總而言之,道教、佛教在素食主義上達成共識是受到統治者的推崇、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宗教信仰共同作用造成的。

結語:

由此可見,道教與佛教能在素食主義中取得共識,不僅是因為素食主義的選擇能更好的修行發揚宗教,而且素食主義的推崇使宗教支出費用減少有益於宗教的繼承和發展。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質量不斷提高。

素食主義的發展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推崇和喜愛,人民也逐漸形成了追求健康生活的意識。因此誕生了一大批素食主義者!而在今天提倡營養均衡飲食的今天,依舊有不少素食主義的信眾存在,在這批人當中,佛教與道教的教徒占了主流。

不可否認的是,素食主義的發展也存有合理之處,素食主義傳達出來的是平易恬淡、健康生活的養生精神,至今還具有極高的現代養生價值。儘管佛教與道教在各自領域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它們對素食主義的推崇,使二者都對素食主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性的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