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瓜奈里的背影

琴界曹氏提琴 發佈 2020-01-06T21:46:26+00:00

這是一次對於耶穌瓜奈里真實形象的歷史還原。相對於一些人的固有觀念,可以說是一種顛覆。耶穌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是18世紀義大利制琴藝術巨匠。



這是一次對於耶穌瓜奈里真實形象的歷史還原。相對於一些人的固有觀念,可以說是一種顛覆。


耶穌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是18世紀義大利制琴藝術巨匠。每當欣賞耶穌瓜奈里小提琴的時候,我們會被這位大師的非凡天賦所吸引,而且很容易停留在一種「表層的」敬佩或是崇拜。但如果想對耶穌瓜奈里的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則有必要置身於歷史的角度去體會更多訊息,包括他的人生軌跡、社會壞境、性格等等。由於缺少嚴謹而實際的研究,令一些人對這位藝術大師的重要性產生質疑,進而編造出諸多不可信的逸聞軼事。


耶穌瓜奈里的傳說最早來自於法國人弗蘭克·菲蒂(F.Fetis)於1856年出版的著作《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傑出的制琴家》。其中包含了不少有關瓜奈里家族的記述。這些素材的來源多數是由法國制琴大家讓·巴蒂斯特·維奧提供的。資料的可靠性來自於維奧與克萊蒙娜貝爾貢齊家族的最後傳人卡羅二世有著頻繁往來。而資料的不確定則是由於這些信息的發掘和研究開始的時間是在耶穌瓜奈里去世一百多年之後。


而在當時的克萊蒙娜耶穌瓜奈里仍被認為是二流的制琴家,關於他的信息也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弗蘭克·菲蒂在他的書中很顯然並沒有完全依照維奧的敘述,而是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比如,他懷疑耶穌瓜奈里的身世,甚至提出耶穌瓜奈里並不是這一家族成員的假設。原因是按照18世紀歐洲人的普遍習俗:在一個家族中,父親和兒子使用極為相似的名字(Giuseppe)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此外,弗蘭克·菲蒂還杜撰了一些情節,他提到:「卡羅·貝爾貢齊說到,耶穌瓜奈里確實娶了一位德國妻子(時間為1722年),名叫卡塔麗娜·羅塔。雖然她一直在丈夫的工作室里幫忙,但她卻對自己的丈夫從沒有滿意過…」。


在另一些版本的傳說中「卡塔麗娜·羅塔是一位獄卒的女兒。她為監獄中被幽禁的耶穌瓜奈里帶去了製作小提琴所需的一切用品,並在監獄裡幫助瓜奈里制琴,直到他於1745年去世……」。這個傳說雖然是由薩拉博艾伯爵記述的,但他又是這一傳言的「闢謠者」。他認為,即使耶穌瓜奈里人生的最後幾年在監獄中度過的傳言是真實的。那麼,從歷史環境來看,那也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你不幸的要在18世紀早期克萊蒙娜監獄裡度過自己的餘生。怎有可能在那裡擁有明亮的房間,工具以及充足的食物呢?恐怕,等待你的選擇只是在一艘威尼斯大船上,在陰暗的船艙內拚命划槳,亦或是被戴上冰冷的絞刑架。



如果以上資料缺乏說服力的話,筆者將帶領您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耶穌瓜奈里的一生:研究者從1728年至1744年的教會記錄中了解到:朱塞佩·瓜奈里(耶穌瓜奈里)和他的妻子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們住在克萊蒙娜中心地區,一起生活和工作。每一年由教會組織的「復活節聖餐會」上都有夫妻二人參加的記錄。另外,在1733年,教會為當地一位神父舉辦了「遺囑口述儀式」。在見證人名單中就發現了朱塞佩·瓜奈里(耶穌瓜奈里)的名字。可見,朱塞佩·瓜奈里在當地是一位口碑不錯,被群眾信任的人。


耶穌瓜奈里是「安德烈之子」朱塞佩·喬瓦尼·巴蒂斯塔·瓜奈里的第二個兒子。在英國希爾家族的著作中已經將這一家族關係做了充分論證。耶穌瓜奈里的全名是朱塞佩·巴托羅密歐·瓜奈里。但按照義大利人的習慣以及當時人口普查的記錄,可以發現從耶穌瓜奈里出生後,他就一直被人們稱作朱塞佩·瓜奈里。這個名字和他的父親十分相似。但也許當時的人們會把耶穌瓜奈里稱作「小朱塞佩」以示區別。


直到1722年,年輕的耶穌瓜奈里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按照希爾的論述,從那一年開始,耶穌瓜奈里開始了獨立的生活,並不再為父親工作了。在一份1738年的公證書中提到,朱塞佩·瓜奈里在結婚以後就開始並保持了16年的獨立工作狀態。遺憾的是,因為沒有太多耶穌瓜奈里存世的早期作品,以至於我們已經無法了解到更多關於耶穌瓜奈里早期的事業情況。從1722年到1725年,耶穌瓜奈里似乎沒有製造過自己的樂器。之後,他著手於以自己的名字在克萊蒙娜開始其藝術事業。在那個時代,受到社會傳統以及法律的束縛,能夠獨立於自己的家族建立事業是不尋常和大膽的行為。而在耶穌瓜奈里之前,只有維欠佐·魯傑里的經歷與之相似。



弗蘭克·菲蒂和薩拉博艾伯爵都認為,從1726至1729年,耶穌瓜奈里使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標籤。上面寫著「朱塞佩·瓜奈里,安德烈之孫」的字樣。這個標籤的妙處在於:耶穌瓜奈里向他的客戶首先闡明了他來自於著名的瓜奈里家族。其次,他也很巧妙地拋開了與父親老朱塞佩的關聯。與此同時,老朱塞佩在事業上已陷入頹勢。


1728年,他把家族的作坊出租給了當地的一位鞋匠,並幾乎不再製作樂器。在隨後的幾個月,他的兒子耶穌瓜奈里又製作了自己的新標籤,上面直接使用了自己的名字,也不再提到他的爺爺。我們可以想像,老朱塞佩的晚年的生活,也許是在失落和窘迫中度過的。而此時三十歲的耶穌瓜奈里正以克萊蒙娜「唯一瓜奈里」的身份開始他輝煌的藝術生涯。這個耶穌瓜奈里的新標籤一直伴隨他直到去世。標籤上寥寥幾字非常清晰:「朱塞佩·瓜奈里製作於克萊蒙娜……」。但這個標籤的獨到之處在於位在右側的十字架下方印有耶穌IHS的標記(猶太人之王)。


雖然那個時代在藝術品上提現宗教題材是很普遍的事情。但得益於這個標記,在瓜奈里去世50年之後,製作師本人及其作品都得到了「耶穌」的稱號。


1816年,薩拉博艾伯爵在筆記中寫到:克萊蒙娜有兩位朱塞佩·瓜奈里,第二位的標籤上印有耶穌的標記。就這樣,朱塞佩開始被人們稱作「耶穌瓜奈里」。顯然,朱塞佩生前並沒有機會得到這樣的「綽號」。而且,就連他自己也未必想像得到,這種服務於市場的附加值,會在其身後發揮得淋漓盡致。


耶穌瓜奈里的父親老朱塞佩的晚年是在困窘中度過的。也許是因為耶穌瓜奈里自1722年結婚之後就忙於自己的事業令他失去了重要的幫手;也許,是他不善經營的緣故。1737年,為了還債,他將家族房產的大部分拋售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耶穌瓜奈里在1722年之後事業的獨立並不代表他拋棄了父親。從幾件老朱塞佩晚年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出父子之間的合作以及親密關係。而耶穌瓜奈里竭盡所能的照顧了雙親的晚年生活。


1737年12月31日,老朱塞佩的妻子去世了。三天之後,老朱塞佩為了支付葬禮的費用而又去借款。此時,耶穌瓜奈里的經濟狀況雖然無法解決父親的「債務危機」,但他一直在為幫助父親而奔走。他先後在同一家銀行為父親借到了兩筆貸款。這似乎說明,耶穌瓜奈里克萊蒙娜擁有良好的聲譽和信用。


1740年,當地一位貴族組織了一次契約轉讓儀式,耶穌瓜奈里被邀請成為見證人而出席。這個實例再次印證了之前的判斷:耶穌瓜奈里克萊蒙娜擁有良好的聲望!因為在那個時代,一個經濟上困窘和生活不正派的人是不可能作為有公信力的「見證人」而參與社會重要活動的。



1740年,年老的朱塞佩去世了。耶穌瓜奈里和兄長威尼斯的彼得羅將家族的房產全部出售以償還父親生前的債務。4年後,一代藝術大師——耶穌瓜奈里在家中去世。教區神父在葬禮悼詞中提到:「向上帝表彰他的靈魂」。可見,這是對於生前行為端正人士的評價。


​曹氏提琴仿製的瓜奈利小提琴

STV-1000 Copy of Cannon 1743


很難想像耶穌瓜奈里在生命最後時刻的場景:一個對於藝術瘋狂的、生活窘迫的制琴天才靜靜地依靠在椅子上……。我們不應忽視瓜奈里的傳說,但更應該用嚴謹與誠實的態度,根據已知的事實去欣賞這位傳奇大師獨特的人性之美。史料點滴的會聚還原出耶穌瓜奈里生動的背影,為我們更好的解析其傳世佳作提供了更多有益的幫助。


耶穌瓜奈里,並不是傳說中的「狂人」亦或是「惡徒」。從他作品中閃耀的「溫暖」更印證了筆者在這篇文章中想表達的觀點:向上帝敬獻美好的人,其偉大必然沁入人間,逾越燦爛,通達造化。撥開歷史的迷霧,這位真實的藝術大師依然引領著我們......


感謝Carlo Chiesa 和John Dilworth為本文提供之素材

感謝Peter Biddulph為本文提供之圖片


本文撰寫:楊小洋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獵琴人·名琴寶鑑,作者楊小洋,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