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及習俗

絢彩尚志 發佈 2020-01-16T22:33:29+00:00

「年」嚇了一跳,掙扎著走開了。第二天是第一個月的第一天。避難的人們驚訝地看到這個村子安然無恙。這時,老太婆突然意識到,急忙告訴村民們乞討老人的承諾。這個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周圍的村莊,人們知道如何趕走今年的野獸。從除夕起,家家戶戶都貼上紅對聯,放鞭炮;家居燭光,守候新年。在第一天的清

春節的來歷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地球繞太陽一周,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


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定出一年之歲首。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萬物蘇萌,天下皆春。所以有了春節。


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傳說,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年」的怪物,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一直生活在海底深處,每當除夕爬上岸,吞噬牲畜,危害人類生命。因此,每一天的除夕,村裡的人們都要逃到山裡,老人和年輕人,以避免「年」獸的傷害。有一年的新年前夜,村子外傳來乞討老人的消息。當村民們急於驚慌時,村裡只有一位老太婆給老人一些食物,勸他上山躲避那隻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我岳母讓我整晚呆在家裡,我一定會把那隻年獸送走。」老婦人繼續勸說,乞求老人笑但什麼也不說。半夜,「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裡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老婦人的房子,門貼著紅色的紙,房子的燭光。「年」獸全身顫抖,奇怪地叫喊。走近門,院子突然聽到「砰砰」的聲音。「年」渾身發抖,不敢往前走。原來,「年」最怕的是紅、火和爆炸。這時,婆婆的門大開,看見院子裡穿著紅色長袍的老人在笑。「年」嚇了一跳,掙扎著走開了。第二天是第一個月的第一天。避難的人們驚訝地看到這個村子安然無恙。這時,老太婆突然意識到,急忙告訴村民們乞討老人的承諾。這個故事很快就傳遍了周圍的村莊,人們知道如何趕走今年的野獸。


(客家傳說)從除夕起,家家戶戶都貼上紅對聯,放鞭炮;家居燭光,守候新年。在第一天的清晨,我想去向我的朋友們問好。這種習俗越來越廣泛,成為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的第一天,也叫春節。它是中國最盛大、最活潑、最重要的古代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民特有的節日。它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農曆正月的第一天。但在民間,春節的傳統含義是從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蠟節或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號廚房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第一天是高潮。


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至今仍有不少流傳下來。在傳統的春節佳節期間,我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辦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是拜神、拜佛、祭祖、除舊除新、迎新春、以祈福為主要內容。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文化和習俗


祭灶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民間祭灶,源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洒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接玉皇


古老的習俗認為,繼「廚房神」之後,天皇和玉帝於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山,觀察世界的善惡,確定來年的祝福。因此,家庭祭祀被稱為「帶走玉皇皇帝」。這一天的生活,說話要小心,努力表現好,為了贏得玉帝的青睞,祝福來年。


除夕


在農曆三十月的前夕,我們舉行了門神、春聯、老人、鞭炮、除夕聚餐、拜年錢、祭祖等活動。除夕意味著「農曆年的結束」。除了舊的一年和來年的新一年之外,人們不得不擺脫舊的部門。這是整個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晚上。因此,這一時期的活動主要圍繞著移除舊的神職人員,祈求災難的祝福。


春聯

貼福字

備年貨

年夜飯

吃餃子

吃湯圓

放鞭炮

壓歲錢

除夕守歲

拜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