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藝術概覽

東南亞百曉生 發佈 2020-01-18T14:36:01+00:00

一、音樂與舞台藝術印尼是個能歌善舞的多民族國家,舞蹈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夕陽下的印度教陵廟建築藝術集大成者「普蘭班南」參考文獻:[1]《東南亞概論》,祁廣謀、鍾智翔主編,中國出版集團,2013.[2]《印尼哇揚戲及其發展》,楊匡民,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欲通東南亞,勤讀百曉

一、音樂與舞台藝術

印尼是個能歌善舞的多民族國家,舞蹈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印尼舞蹈可分為禮儀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禮儀性舞蹈包括宗教舞、宮廷舞、迎賓舞、婚禮舞、喪禮舞等。娛樂性舞蹈有傘舞、扇舞、孔雀舞、盤燭舞等。爪哇舞蹈細膩委婉,巴厘舞蹈活潑傳神,馬來舞蹈熱情歡快。印尼著名舞蹈有萊貢舞、巴隆舞、弄庚舞、盤燭舞等。

印尼最具民族特色的戲劇「哇揚皮影戲」源於古爪哇人的祭祖活動,哇揚皮影戲對其他藝術形式有深刻影響,除皮影戲外,先後出現了木偶哇揚戲、假面哇揚戲等,19世紀時出現了人扮哇揚戲。除哇揚戲外,印尼重要戲劇還有格多柏拉戲、勒囊戲、魯德鹿戲等。

印尼民間音樂中流傳最廣的當數格朗章和當都特音樂。格朗章音樂是用一種形似吉他的小四弦琴加上吉他、小提琴、大提琴演奏的音樂,悠揚委婉,著名的格朗章歌曲有《梭羅河》、《格瑪腰蘭》等。當都特音樂是一種鼓伴奏音樂,其特點是激越流暢、熱情奔放。印尼各民族都喜歡唱歌,爪哇民歌深沉柔和,馬來民歌活潑明快,巴厘民歌雄渾激昂,著名民歌有《星星索》、《寶貝》、《莎麗楠蒂》等。民間說唱也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主要有對唱、連唱板頓詩;歌會、輓歌和哭嫁歌;吟唱吉冬和德姆邦詩等。

加美蘭樂器是印尼民族樂器之精華,有上千年的歷史。加美蘭樂器由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弦樂器組成。

二、美術與建築

印尼的美術歷史極為悠久,史前時期印尼就已經出現了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並配以紋飾。從1世紀起先後受到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又因為印尼長期分為許多此起彼伏的短暫小國,所以美術的發展格外不均衡,呈現複雜和紊亂之景象,較為顯著的是其宗教美術和染織工藝。

宗教美術首推爪哇美術,其次為蘇門答臘、巴厘島之美術。爪哇美術是以統治階層為中心的印度教和佛教的造型活動,留有許多石構宗教建築與優秀的石頭和青銅雕刻。爪哇宗教建築具有濃厚的印度特色,著名的有婆羅浮屠、普蘭班南等。蘇門答臘美術與東爪哇美術有密切關聯。巴厘島上流行巴厘印度教,寺廟數量多,這裡的傳統木雕、石雕、繪畫和手工藝品精湛優美,素有「藝術之島」的稱號。

早期印尼的建築藝術主要是在7—10世紀出現在爪哇和蘇門答臘的宗教性建築,用石頭砌成,最著名的婆羅浮屠完美體現了佛教和原始信仰的統一;印度教陵廟普蘭班南布局嚴謹、雕刻精細,體現了印尼的民族智慧。11世紀後印尼建築藝術逐漸擺脫了印度藝術的影響,但極盛時期已然衰落。伊斯蘭教傳入後,清真寺的建築隨之興起,只有巴厘島等極少數地區還保持印度教傳統,形成深厚且持久的藝術氛圍。

參考文獻:

[1] 《東南亞概論》,祁廣謀、鍾智翔主編,中國出版集團,2013.

[2]《印尼哇揚戲及其發展》,楊匡民,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8(2).

[3] 《爪哇美術之濫觴》,李秋陽,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5(4).

欲通東南亞,勤讀百曉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