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緬懷我的「書友」——華州龍潭楊濤

華州文史薈萃 發佈 2021-09-19T15:06:57+00:00

我父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華縣一帶鄉村教書,得到一本楊鍾健那時出版的《父喪記》。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渭南師院從事教育工作,知道陝西省教育廳、教科所,渭南地區教育局、教研室等單位正在搜集整理楊松軒的教育資料,省、地還聯合成立了楊松軒教育思想研究會。

《我的老家在龍潭》序言

作者 劉亦農


我最早和楊濤以及他的大伯楊松軒、堂哥楊鍾健都是以書結緣的。

我父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華縣一帶鄉村教書,得到一本楊鍾健那時(1934年)出版的《父喪記》。

1933年楊鍾健在北京協和醫院留影

解放後50年代初我上小學的時候,在我家的書堆中看到了這本書,開始翻看書中的圖片,後來就慢慢地仔細閱讀其中的文章。這本書的文字水平極高,感情又很濃,我上中學以後,其中很多語句我都能背下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渭南師院從事教育工作,知道陝西省教育廳、教科所,渭南地區教育局、教研室等單位正在搜集整理楊松軒的教育資料,省、地還聯合成立了楊松軒教育思想研究會。我和我們教育心理學教研室主任王永惠同志,向學校提出了楊松軒教育思想研究課題。我校校長蔣海盈先生是咸中畢業的留蘇學生,對楊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開採的富礦,隨後通過有關會議,批准我們的科研立項,並撥付了一筆可觀的科研經費。歷經十幾年的努力,我們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楊松軒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論文。楊松軒的女兒、陝西師大教授楊芝芬先生親蒞我校,對我們的成績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和鼓勵。

我退休之後出過一本書《遠去的記憶》。不久,從未和我打過交道的一位叫楊濤的人來到我家。他自我介紹說,他是楊鍾健的堂弟叫楊鍾善,他父親是楊松軒(楊鶴年)的堂弟,叫楊鶴續,我的書中記敘了楊先生資助他父親上學的故事。我說,松軒先生病逝後,你父親的祭文,字字血淚,令人感傷,我印象很深。當我知道楊濤是來借書的時候,我即送他了兩本。因書而結緣,此後即開始了多方面的交流往來。

《遠去的記憶》封面

楊濤的父親楊鶴續在楊家鶴字輩排行老八,族兄楊鶴年(字松軒)為老大。二人雖為堂兄弟,但情同父子,這從楊鶴續為楊鶴年寫的四篇祭文中即可清楚地看出來,現摘錄幾段,以饗讀者:「大哥之志,終欲救國。全生之力,盡費於學。縣教育會,咸林中學,皆我大哥一手辦起。今秋大病敷痊癒時,毅然赴校,遍游各處,熱心教育。......弟家甚寒,自度不足,何能讀書?大哥憐我,遂命弟入教育會讀書,以至畢業,費全仰於吾兄。畢業後余始十六,大哥以我年幼,不能作事,又命余入咸中讀書。從此費用全賴大哥。余自十三以至十八,在此期間,全為大哥照料。大哥於我恩如泰山。生身父母,於其子孫如此足也。大哥之死,弟不能見,嗚呼哀哉!恨天不仁,奪兄何早......一去不復回兮,失我慈航。嗚呼哀哉!」「族弟鶴續以文致祭於我千辛萬苦之族兄松軒大人之柩前曰:......大哥在世,處事公平,肚量寬宏,服務社會,盡力教育。造就千百人才,國利民福,實實賴之。......大哥死後,社會的優秀分子,個個都帶愁容,口口說著悲哀的話。真是家庭失了長城,學校失了導師,個個都淒楚萬狀。......(看見)大哥的東西,叫弟生無限的悲傷,無窮的淒涼。在每當看書的時候,忽然就聯想起你來;當晚上睡著,又夢見我親愛的大哥,與弟談話,醒來是夢,叫弟無有法子。只得流著無盡的熱淚,灑濕了被子,痛哭一場而已。.....親愛的大哥,早死的大哥,天之降禍於吾家,嗚呼痛哉!」1931年12月30日是楊松軒先生逝世三周年,此時楊鶴續已參加工作。他又作祭文曰:「弟於異境,年關已屆風蕭雲淒,山川悲慘,此情何情,非三年前大哥辭世時之慘情乎?......大哥處世學品優良,才德兼備,捐軀教育,終生碎心於教育。為吾縣青年學生之導師,為陝東教育開一線光芒之新紀元,全國文化之前驅。兄死之後,一般皆加以教育家政治家經濟家之贊言,弟思之尚屬當耳。」

楊濤的父親楊鶴續,在堂兄(大哥楊鶴年)的全力資助下,1929年由咸中畢業,畢業時全班只有12個學生,可見那時能上中學的人極少。1931年秋,又經堂兄(三哥楊叔吉)介紹入省立農棉試驗場工作。1934年又和同仁在大荔縣籌建了占地千畝的棉作試驗場,這是我省最早最大的棉花科研試驗基地。在這兒,他父親幾乎貢獻了他的後半生。誰知父親42歲時英年早逝。父親離去時,楊濤尚在蒙童時期,他和父親可以說是菽水之歡久虧,孝父之行未盡。楊濤成人之後,他心裡明白,要為故去的父親盡孝,唯一的辦法就是了解父親艱苦奮鬥的歷史,並記載下來,以便後來人學習。楊濤和他的哥哥、姐姐們多次赴西安、去大荔,查檔案、訪老人,細細了解父親當年的工作情況,並撰寫成文。本書就有這篇文章,讀者可以閱看。

楊濤是一個豁達開朗、善於交往的人,我很快就對他和他的家族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楊濤在楊家家族中屬於鍾字輩,原名鍾善。文革中作為一個初中學生,為趕時尚改名為楊濤。他的大哥楊鍾健面對不黯世事的小弟,面對「國亂家族亂」的現狀唯有感嘆而已。好在楊濤懂事以後,對外恢復了他的楊鍾善的原名。他當兒子,對父母極盡孝心;退休後,凡有求於他的,無不盡心盡力,被人們譽為新時代的仁義老人,被評選為陝西「新四皓」。

仁義老人——楊濤

我的書桌上放有兩本畫冊,一本是楊濤的攝影作品集,一本名曰《秋韻春光》,其中主要內容記述了以楊濤為首的,第三屆陝西仁義老人(新四皓)榮獲表彰的故事。楊濤一生菸酒不沾,牌場不去,業餘和退休後的主要精力用於攝影。他古道熱腸,有求必應。給許多優秀傑出人物以及普通鄉親們拍照,給中央和地方領導拍照,給親戚朋友同學戰友拍照,到底拍照了多少張,他也弄不清楚了。他的畫冊上的攝影作品是他精選出來的,內容之豐富,技術之高超,用出類拔萃一詞形容應該說也不為過。銘曰:莽莽蒼蒼秦嶺山下,鍾靈毓秀龍潭古堡。祖祖輩輩相傳兮,故事多多;人才之輩出兮,楊家為首!

《我的老家在龍潭》一書中各界題字

楊濤要出一本《我的老家在龍潭》的書,約我寫一篇序言。以我的道德文章論,遠不足以承擔這樣的任務。鑑於楊濤的請求和誠心,我知道我倆是一樣的個性,都不講究,所以就勉為其難,誠惶誠恐的舉筆了。拉拉雜雜說了這麼多,也算拋磚引玉了。

2018年10月19日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劉亦農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