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書只留16字,王國維先生為何投湖?平靜自殺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梓龍看歷史 發佈 2020-06-14T17:48:02+00:00

遺書只留16字,王國維先生為何投湖?平靜自殺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王國維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大師級學者之一,雖說如今提起國學許多人想到的都是章太炎、辜鴻銘甚至是康有為等人,但這並不能說明王國維要比這幾人遜色。許多名人都對他有極高的評價。

遺書只留16字,王國維先生為何投湖?平靜自殺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王國維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大師級學者之一,雖說如今提起國學許多人想到的都是章太炎、辜鴻銘甚至是康有為等人,但這並不能說明王國維要比這幾人遜色。許多名人都對他有極高的評價。

但是,在1927年的6月2日,端午節的前夕,這位中國近代的著名學者,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大儒,清華國學院教授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的昆明湖,親手結束了自己年僅50歲的生命,舉世為之震驚。

他的死極為平靜。那天,王國維早起盥洗完畢,之後吃早飯,餐後至書房小坐。這一切看起來和平常沒有任何不同。接著王國維到達辦公室,準備給畢業研究生評定成績,但是發覺試卷、文章未帶來,命研究院的聽差從家中取來。卷稿取來後,王國維很認真地進行了評定。隨後,王國維和研究院辦公處的侯厚培共談下學期招生事。談完這件事之後,他問侯厚培借兩塊錢,侯厚培也覺得沒什麼,就借給了他五塊錢。接著,王國維拿著借的錢交了一輛黃包車前往頤和園。

它點燃一隻香菸「臨流獨立」,抽了一根煙之後待煙盡人稀之時,終身一躍,投入了魚藻軒中。

其實,當時這個湖並不是很深,而且當時恰逢一位園丁在此打理花草樹木,聽聞落水聲,吆喝幾個人前來施救。但還是沒能挽留住王國維的生命。王國維先生被發現的時候,身上內衣都是乾的。可以說被發現得很快,但他還是去世了。這說明他求死的決心。

短短几分鐘,一代學者,就用這種極端而殘忍的方式,殞身湖底,留給人們太多的疑慮和驚嘆。

在王國維死後,人們在他身上發現了一封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也就是說我現在不想再受侮辱了。至於是什麼侮辱,世人有很多猜測。由於死者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國學大師,並且正值學術盛年,因此猜測他的死因成為知識界和輿論界都非常關心的事情。 

「殉清」說法讓人感到懷疑

最容易令人產生疑問的就是,清朝1912年就滅亡了,而王國維卻到1927年才自殺,他為什麼要等這麼多年呢?另外,和一直蓄謀復辟清室的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等人不同,王國維一生潛心學術,心無旁騖,和清廷並沒有太密切的關係。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王國維為了謀生,孑然一身踏上京師之旅。經過羅振玉的推薦,他被派在學部總務司「行走」,這應該是王國維在清廷擔任的唯一一個「公職」。但是,這其實只是一個虛職,王國維的實職,是學部圖書局的編譯,以及名詞館的協修。

辛亥革命爆發後,王國維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再回來已經是1916年,一個新的時代了。王國維和遜清最親密的一次接觸,是1923年4月以「海內碩學」的身份「入值南書房」,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第二年,馮玉祥派兵將溥儀趕出皇宮,王國維的這段經歷也就自動終止了。  

顯然,有限的接觸,並不足以成為王國維「殉清」的理由。雖然辛亥革命以後,王國維始終不肯剪去辮子,自稱「亡國之民」,但是他的「自沉」,卻絕非「殉清」可以解釋,必然隱藏著更為深層的內涵。

陳寅恪的說法觸及文化本義  

實際上,民國年間,王國維的「自沉」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在他之前,有清末學者梁濟1918年在北京積水潭投水自盡,還有年輕作家王以仁1926年從輪船上跳海;在王國維之後,則有曾作為茅盾小說原型的青年作家顧仲起1929年跳入黃浦江;被魯迅稱為「中國的濟慈」的詩人朱湘1933年在南京采石磯投水自殺……  

透過這些文人自殺的現象,我們無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在轉型期間的重重危機。這種危機不僅是社會現實上的,更是文化思想和價值信仰方面的。

陳寅恪的說法觸及到了文化的本義。文,是傳播意義的載體,是故有「文以載道」之說。對於中國傳統文人而言,文就是上古以來代代相傳的詩、書、禮、樂等習俗制度與傳統經典。為「文」所「化」之人,普遍具有「謙謙」的「君子風度」,就像孔子所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為「文」所「化」之人,也同樣具有表里一致和人格統一的特徵,就像《大學》所言:「誠於中,形於外。」但是,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卻在空前未有之時代變局中日漸衰落,「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一個過渡時代的困惑與迷茫  

不過,也有反對者認為,陳寅恪的觀點,與其說是對王國維之死的解釋,不如說是他以自己的一種心態來觀照王國維的精神。實際上,王國維在自沉之前,曾留下寫給第三個兒子貞明的遺書一張。遺書非常簡短,只有一百二十二字。全無梁濟投水自殺前在《敬告世人書》裡面的那種慷慨大義,相反,卻是情緒消沉低落至極端。這是王國維性格悲觀所致,還是因為時代風氣造成的?而最有可能的解釋卻是,在王國維之死的背後,有著更複雜的歷史和社會原因。 

1926年12月3日,王國維在鬱悶中迎來了五十大壽。其時,正值中國社會的又一次大動盪時期。早在這年7月,北伐軍從廣州出發,一路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閥。而在1927年,蔣介石又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屠殺共產黨人。面對如此混亂局面,吳宓絕望地在日記里寫下:「世局時變,江河日下。」和王國維同列清華園四大導師的梁啓超也悲嘆:「國事局面大變,將來未知所屬。」

如果說這些所引起的震撼還不夠強烈。那麼,1927年4月,張作霖在北京絞死李大釗,則重重地震動了北京乃至全國的知識界。在一個信仰強權的時代里,土匪出身的張作霖以政治原因處死了堂堂正正的北京大學教授,這讓京城的學人們感到危險就在眼前。梁啓超等名教授們為了避禍,紛紛開始籌劃逃亡。而王國維腦袋後面拖的那條長辮子,更是大大地增加了他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里隨時可能遭遇的羞辱與危險。有人勸王國維趕快把那條惹事的長辮子剪了。但是,王國維的回答卻是:「諸君皆速余剪其辮,實則此辮只有待他人來剪,余則何能自剪之者。」

寧可「留辮取禍」,也不肯自己剪掉辮子消災。是什麼原因讓王國維如此固執,居然置身家性命於不顧呢?

從表面上看,王國維似乎表明了自己作為一個清朝遺老的愚忠,實際上,他維護的是作為一個獨立學者的尊嚴、一個真正士人的氣節。正如梁啓超在《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詞》中所說:「這樣的自殺,完全代表中國學者『不降其志,不辱其命』的精神。」

「士可殺不可辱也。」對於王國維來說,辮子意味著尊嚴和氣節。在這一點上,他的自沉,與梁濟一樣,都有耐人尋味的精神與文化含義。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面對因為文化價值的斷裂而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王國維最終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國維以及其他民國文人的自殺,雖然看起來消極,甚或有些無奈,卻蘊含了豐富和深刻文化意義。因為在他們的命運里,濃縮了一個過渡時代的困惑與迷茫。

斯人已逝,但他一生寫了不少的優秀作品。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等方面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學術遺產

其中最為經典的,就當屬著名的《人間詞話》。

相信喜愛文學的朋友,對於他的這部作品一定是不會陌生

他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換做現在的理解就是,找到目標立下志向;勤奮努力竭盡所能;完善自己之後等待與成功的不期而遇。其實這三個境界不僅僅是人生的境界,也可以放在任何事情上。

首先確定目標,然後為之奮鬥、等待一個好的機遇。意思很像我們現在說的盡人事聽天命。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在報社工作時,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可以說在當時是一部眼光長遠、中西結合的一部作品。

著名的文學家朱光潛就在書里提到:「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王國維的字)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

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

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裡,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正版圖書:

  • 精裝本+護封:可以更好地保存書本,看起來也更有質感。
  • 全注全譯,足本無刪減。
  • 採用原漿紙印刷,字跡清晰。
  • 中國文聯出版社正規出版,準確嚴謹。

《人間詞話》帶你觀看文學大家的創見,感受思想的洗禮!

只要一頓飯錢,就能進入詩詞的意境,體會古詩文中的文學魅力!

如果你也對古代文學感興趣、或者對王國維感興趣,《人間詞話》不容錯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