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整體把握演變三階段

歷史學習之窗 發佈 2020-01-15T10:36:29+00:00

今天起個早,先完成我的功課,發一篇細目統計與分析吧。今天應該是第十五個專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今天起個早,先完成我的功課,發一篇細目統計與分析吧。現代史這塊的內容,因為有些可能涉及到時事,可能無法發出。我因此已經有近代的三篇文章未能發出來了,所以,有些內容大家沒有看到的話,請原諒。今天應該是第十五個專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一、高考細目及分析


分析:

第一,考查內容

1.兩極格局的形成、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和加強;

2.冷戰背景下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

第二,考頻賦分

1.近幾年高考對本專題考查的頻率較高(這個較高並非指每年都會考,是指出題的幾率比其它知識點高),屬於高考命題的重點區域之一;

2.在賦分上基本不超過4 分。

第三,題型難度

1.近幾年對本專題的命題均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極少出現;

2.在難度上以中檔題為主。

第四,命題特點

1.引用原始文獻作為背景材料,以文字敘述型材料為主。

2.隱性考查歷史核心素養,注重考查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的能力。

第五,命題趨勢

1.在考查內容上仍將以兩極格局初期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際關係為主;

2.結合現代中國的外交,考查國際局勢的變化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第六,備考建議

1.準確掌握教材主幹知識,不必過深挖掘教材;

2.聯繫現代中國的外交、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理解世界政治格局變化背後的經濟因素;

3.運用唯物史觀解讀不同時期國際關係的特點與影響。

二、專題知識結構構建


三、重難點知識突破

(一)兩極對峙格局的特點

(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

(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3)鬥爭方式:「冷戰」是鬥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

(4)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區。

(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決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根源在於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2、具體原因:美蘇的相對衰落和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現為:

(1)美蘇兩國爭奪世界霸權,在給世界和平造成嚴重威脅的同時,也使自身實力受到嚴重削弱;

(2)20世紀70 年代以來,歐共體和日本迅速崛起,嚴重削弱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3)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衝擊著兩極格局;

(4)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維護和平的力量。

(三)世界多極化趨勢下國際關係的特點

(1)兩極格局結束是在和平條件下發生的,和以往格局變動相比,不可能通過戰後談判確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過大國間力量的消長與分化組合自然形成。因此新舊格局的交替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2)兩極格局解體,世界總的趨勢是走向緩和。但是兩極格局壓制下的地區性軍事強國的侵略慾望會增強,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領土糾紛會暴露和激化。因此世界還充滿著動盪和衝突。

(3)在世界多極化趨勢下,多元的力量結構相互競爭、相互制約,國家間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的關係更加錯綜複雜,體現了國際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點。

歷史學習之窗,請大家多點讚,評論,轉發收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