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談1:您如何看新零售和產業重做背景下書店的未來?

百道網 發佈 2020-01-02T06:20:52+00:00

另一方面,發揮好書店空間的體驗功能,多辦有影響力,體驗度好的各類圖書分享、手作課、沙龍、音樂現場等有益的活動。

【百道編按】2019年,在國家利好政策推動以及書店自身轉型升級一下,書店業出現回暖與復甦的浪潮。不過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實體書店行業的轉型升級與變革之路前路漫長,還處在探索階段。辭舊迎新,2020年,實體書店又會哪些利好的發展條件,會迎來哪些新趨勢呢?百道網邀請到36位書業意見領袖,針對「如何看書店的未來,書店業的2019和2020」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本文是第一期《您如何看新零售和產業重做背景下書店的未來? 》。

圖片來源:「新時代杯」2018時代出版·中國書店年度致敬活動

(黃山新華書店濱江路店)

陳鵬

(PageOne 書店總經理)

我覺得新零售大環境下,一方面書店要積極面對和擁抱這個變化,多學習借鑑其他零售行業的一些好經驗,比如嘗試線上線下渠道的結合、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渠道、一些流量APP上的渠道等。總之,要積極思考拓寬銷售渠道,同時,改變傳統書店的「自助餐」模式,要做成「精品法餐」,給顧客精選出有益有趣的內容,推薦給他們。另一方面,發揮好書店空間的體驗功能, 多辦有影響力,體驗度好的各類圖書分享、手作課、沙龍、音樂現場等有益的活動。

陳珊

(噹噹書店副總經理)

整個行業從產業鏈角度考慮仍有很大發展空間,需要創新模式,將傳統閱讀與電子化、零售化更好結合起來。

單店和單品牌可考慮做模式升級,重新認知書店經營的本質,找準定位,與其他書店品牌差異化經營仍是大方向。

陳曉明

(幾何書店品牌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

不管是新零售,還是產業重做,其實都反映了同一個現象:傳統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必須革新。

在這種背景下,不僅僅是書店行業,各個行業都在努力向前。書店行業由於本身的特殊性,難度會比較大,但是,只要社會對書籍的需求不消失,人們對文化閱讀的追求不滅失,那麼書店這種載體這種形式一定會存在,書店從業人員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滿足新形勢下市場的需求。

陳逸凌

(上海三聯書店副總經理)

未來即是過往。商業的本質是供求關係,單一方面的繁榮是很難持久的。書業的供求關係不是簡單的圖書供應和購買的關係,購買不是需求,或者說不是本質上的需求,閱讀才是真正的需求。閱讀需求是需要培養的,是需要積累的,展望未來不如回顧過往,當下在閱讀需求發展中,書店的未來漸漸會回歸本質,成為真正閱讀需求的供給方。

但捷

(言幾又創始人、董事長)

書店的未來必將走向更精準的細分市場以及更多元地綜合服務。

龔縣流

(深圳友誼書城總經理)

毋庸置疑,新零售和產業重做會給「實體書店」帶來重大衝擊,未來消費者進書店就有掃一掃、比一比的習慣。所以,我認為實體書店的未來不是自我流量體,而是藉助甲方等流量來共同營造消費者文化空間。書店的未來也不僅是紙質書閱讀的平台,還應該有效整合或創造關聯性的文化屬性品類,提供增值服務。更為重要的是書店的未來必須重視「轉化率」,否則, 只是一個大型秀場,如何讓消費者走進書店並且能為你店內的商品買單是第一要務。如果是圖書, 希望能做到線上線下同價;如果是其他,可能就是誠品或者蔦屋的模式。

何志勇

(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近年來,在大數據、雲計算等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下,零售業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從單一賣場進化到複合運營空間,再到現在的生活文化空間。隨著泛零售業態的蓬勃發展,實體書店面臨著綜合型零售商的跨界競爭,書店業需要從兩個方面加快轉型的步伐:一是加快產業重構的步伐。轉變整個行業的生產組織方式,通過推動實體書店行業大分工,將實體書店從繁重的後台業務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用戶經營和閱讀服務上,解放實體書店的生產力,提升行業供應鏈的整體效率,以此來應對零售業的跨界競爭;二是加快場景化運營的步伐。實體書店要通過對「人、貨、場」等傳統商業要素的重構,打造閱讀服務、文化消費等文化生活場景, 深度展現實體書店的人文氣質,構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文化生活空間,成為大眾閱讀學習和交流思想的地方、社區居民文化休閒的場所、學生課外教育實踐的基地等等,成為人們樂享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園,在零售業大變革中爭得自己應有的一席之地。

胡同

(布衣書局創始人)

總體來說,我對實體店持悲觀的態度,尤其是以圖書銷售為重點的實體書店。我認為,不能複合經營,沒有一個或者多個輔助項目支撐的實體書店在目前的條件下已經非常難以生存。雖然現在各地紛紛出台對於實體書店的幫扶和支持政策,但是畢竟這只是「救急不救窮」,最終書店想健康地生存和發展,還是要依靠自身的造血功能。複合的文化空間需要書店逐漸擺脫原來的靠貨拉人的情況,更多在商品零售和商業服務領域深挖,才有可能。

胡濤

(原高等教育出版社市場部主任、藍色暢想圖書發行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今年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書店,感覺書店的未來應該是「空間運營 + 社交賦能」。

蔣鳴濤

(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雖然對大家「新零售」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我認為,重點都在通過「消費者數據化,精準畫像」「精準快捷的全方位體驗」「線上線下融合,場景多元化」 和「數據驅動」等幾方面, 賦能傳統書店,與我們「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近兩年,廣東新華在發展電商、信息化提升、硬體智能化的基礎上,重點推進與中國移動聯合研發的「文化消費大數據」項目, 搭建一個以文化產品為核心,線上電商線下門店為經營基本點,以場景化營銷、多渠道推廣、完整視覺體系為手段的門店全域營銷體系(O2O+P2C), 力促書店轉型升級、融合發展。

金浩

(鍾書閣書店創始人)

新零售對實體書店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的戰略變革是探索性的、創新性的, 實體書店應當利用新技術、提供創新服務,向相關及非相關市場擴張,既適應外界的變化又讓外界來適應書店的變化。

( 一) 向文化體驗中心轉變:

新零售最主要的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比較電子書店和實體書店,電子商務的劣勢在於缺乏場所所帶來的讀書氛圍。基於此,實體書店可抓住細分市場,在運營模式上進行變革,將買書的場所轉變為文化體驗中心,突破傳統書店規格化、固定化模式的局限,精緻地規劃閱讀空間,為用戶提供一個多維度、廣視野的文化體驗平台,突出實體書店的優勢,實現完美轉型。

( 二) 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

新零售要求運用網際網路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對傳統零售方式加以改良和創新,實體書店需要藉助網絡來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在目前無邊界零售的大前提下,利用新技術將線上線下融合, 隨時追蹤產品來源,把控圖書質量;監測消費者數據,實施精準營銷;提供數字化閱讀,滿足消費者需求;實行線上線下同價,增強顧客體驗,從而增強實體書店的競爭力。

( 三) 多元化產品:

隨著市場的變化,單一書店業態逐漸消失,為拓展生存空間,實體書店採取多元化發展戰略勢在必行。一方面,通過自營、聯營、招商等方式實現書與非書的混合經營,同時銷售圖書和文化創意產品,在此種模式下,實體書店的盈利點可能出現「書」向「非書」的轉變,但是圖書在增強文化氛圍和消費者認同感、歸屬感上會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實行跨界經營模式,在書店消費場景中還引進一些高毛利品類,比如電影院、娛樂體驗設施等,一方面將這些跨界的銷售利潤來補貼圖書經營,另一方面則是利用這些品類吸引用戶停留,從而聚集人氣和推廣圖書文化。

新零售強調消費場景的構造,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實體書店要同時為買書和不買書的顧客提供消費場景。未來在書店的消費可能是「非書」的消費,書店成為一個有格調的場所,多元化的服務體驗成為顧客到書店的主要目的。

不論實體書店的模式如何創新,圖書的主體和品質不能被改變,其創新、複合型經營必須保證以空間文化性的打造為前提。

此外,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是一項戰略性任務,不是靜態的次性的工作,而是一種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經營者在制定具體策略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戰略眼光,應該謹慎分析環境變化給自己帶來的機遇和威脅,規避劣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求實現實體書店的創新性發展。

紀曉東

(武漢時見鹿創始人、總經理)

電商產業興起、經營成本增加、顧客需求升級,對傳統零售業造成巨大衝擊,但也誕生產業疊代升級的契機。書店,既是文藝風尚倡導者、文化知識傳播者,也是新零售產業試驗田。

據此,打通線上線下平台邊界,優勢互補,流量互導,從而將簡單商品組成向產業創新融合轉型升級。另外在人貨場零售要素重組邏輯下,書店也將從「最美書店」、「美學產品」等噱頭營銷中回歸經營本質,著力進行品牌、互動、體驗經營。

龍固新

(湖南德思勤投資公司董事長)

新零售時代來臨,共享經濟、新零售、人工智慧等概念席捲了所有行業,深深影響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實體書店像是迎來了一股新的變革春風,也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共享書店、無人書店、智能售書機器人等層出不窮,新概念、新科技令人目不暇接;大家最常提到的「最美書店」、「多元業態」,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一場關於書店新零售的轉型浪潮似乎正在到來。

龍挺

(弘道書店創始人)

不管是傳統零售還是新零售,人貨場的基本邏輯是不變的。但是人的需求和消費習慣在不斷變化,貨物流通渠道和模式不停變更,產品疊代速度不斷變化,商戰從線下打到線上,從網際網路過渡到移動網際網路,越來越感受到市場變化的速度在不斷加快。書店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 很難突破,但是圖書和閱讀自帶的特殊文化屬性和其他服務業的商業兼容性很強,書店的多元化發展和產業融合會是我們目前重點思考的方向,弘道對實體書店未來的展望是成為以書為媒的文化創意產業平台。

林克忻

(建投書局總經理)

新零售和產業重做背景下的書店依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強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信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國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科技研發能力的提高也為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引入了更多的方向和渠道。另一方面,經過幾年快速擴張,書店業務在文化產品的供給上出現一定同質化,但網際網路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便捷且多樣,文化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書店企業依然需要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深度挖掘自身資源稟賦,發揮自身優勢精準聚集客群,形成個性化品牌,做好垂直領域的深度挖掘, 實現高質量發展。

羅玫玲

(台灣資深書店人)

在紙本書與實體書店的眼球逃散時代,誰能做好線上線下整合,或做好實體書店的深度文化體驗與互動,將是未來書店的發展關鍵。此外,實體書店是否朝多面向與多業種延伸,並尋找最適生存的經濟規模以建立獲利模式,是未來書店需持續探索與實踐的課題。

劉蘇里

(萬聖書園創辦人)

2006 年,我對實體書店的未來有過預測,認為2018年左右,它們將迎來「黃金時代」。整整一年過去了。眼下,新書店開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越來越豪奢。但我不敢說,它們是當年說的「黃金時代」的產物。

「黃金時代」是有預設的:電子出版成型、書裝發生「革命性「變化、定價超過(2006年)5-10倍、書籍功能多元等等。事實上,預設的條件一樣沒實現。原因首先在第一點,即我概念中的電子出版,連個清晰的影子都沒顯現。目前流行的網際網路工具中,有個別產品有點影子, 比如維基百科,但離「電子出版」還差十萬八千里。

我不擔心實體書店未來的命運,擔心的是紙質圖書未來的命運,——不是自然銳減乃至消亡,而是人為意義上,紙質圖書的出版面臨重大挫折。

從去年年中,雖然滯後了一年半,但效應已經展開了它的進程,延續多久,不得而知。

毛泉

(中信書店總經理)

書店未來需要增加競爭力,可能需要著眼於內容和體驗的重組收費狀態。紙質書的收入占比(份額)會降低,體驗圍繞內容生產製造,會員經營等收入成為重要版塊。自身是否盈利會成為眾多書店追求的目標而不是依賴各類補貼生存。

三石

(實體書店轉型專家)

從實體店的角度,新零售是從「場、貨、人」向「人、貨、場」的轉變,我們實體書店一定要懂清楚概念,因為很多傳統書店一說到新零售,就以為是無人售書,這是完全錯誤的。新零售的「人、貨、場」這不僅僅是思維的邏輯改變,而且是營銷方式的轉變,更是商業模式的改變。新零售以讀者為中心,將「書店賣什麼」轉變為「讀者要什麼」的思路進行供應鏈重塑。書店首先需要依託大數據,對讀者進行精準分析及需求描繪,書店必須完全實現新零售「人貨場」的重構,這其實就決定了書店的未來模式。

申顯揚

(廈門外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從 2011 年以來,中國的書店經營者種種嘗試,我們也看到了圖書零售行業在這種壓力之下所迸發出的創造力。書店的未來在於書店融合各種資源的能力,書店要有未來需要關注如何獲得更穩定的客流以及增加消費者的黏性,如何改善書店的經營空間品質以獲得消費者的關注及駐留,如何增加書店的經營項目來豐富書店的經營內容,融合各種閱讀體驗,通過提升書店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從產品、空間、活動、客戶等多維度去尋找書店的盈利點。

唐代偉

(西安匯嘉漢唐書城董事長)

當前大家所提到的新零售是從商業視角來詮釋書店的商業邏輯,他不能夠從根本上去解決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實體書店未來想要更好地發展自己,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做。

首先,加強行業內部的合作,打通內部信息,實現出版社和書店、書店和書店以及圖書行業內部的深度合作,用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工具創新模式,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書店+。

其次,對外部要採取深度融合,尤其是跨界融合、產業資本融合等多種融合模式,形成一個以書為核心的產業融合。書店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雙重屬性,決定他將會採取這種融合迎來新的發展,這種融合是行業的未來。要克服「燈下黑」,以書店做書店是沒有未來的。

王芳

(前檐書店總經理)

新技術與新模式、新人群與新需求、新競爭與新生態,使得出版形態更加寬泛、知識內容載體及傳播方式日趨多元,書店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做活一家書店,門檻越來越高,需要包括定位、選品、空間、策展、運營、營銷等系統化的專業能力。 在可見的未來,兼具零售服務、知識傳播、文化創意的書店業,會有多樣的業態呈現與發展路徑。但無論怎樣,做書店都需要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 明確書店定位:近年來書店站在了「風口」。為啥要開一家書店?這家書店服務的核心客群是誰?這家書店應該有怎樣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讀者亦或者消費者到訪的理由?這些關乎書店為什麼而生,有怎樣的目標使命、獨特價值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資源和能力,需要首先釐清明確。只有弄清楚這些,才能在前行道路上不迷失。

(2) 具備專業選書力:當下很多書店都在學習內裝、設計、體驗,重顏值、搞跨界、做複合業態,並為此冠以「新零售」標籤。選書力,卻往往被忽略。選書力,既包括選品,也包括選題策劃、產品編輯、用戶溝通、展陳呈現。電商以及多元線上線下販賣,極大豐富著商品供應,用戶選擇成本上升,而時間成本高、機會成本大,又恰恰是書店主要用戶人群的行為特點。當人們到訪一家書店,除了享受體驗其空間、氛圍、場景,更多的獲得感與驚喜,則是源於書店用心而專業的選書、觀點輸出以及創意表達。這是一個好書店應有的最基礎價值。

(3) 用心運營用戶資產:重視用戶的服務運營、價值互動、場景觸發、情感連結、數據挖掘,讓實體書店超越流量與位置的局限,實現更好的發展。

(4) 成為所在城市或者社區精神的象徵:如果實體書店的開業只是多了一個集成商鋪, 如果書只成為裝飾品,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很有限的。書店從主題到選書、陳設,要具有專業性、在地性、獨特性,不再只是售賣的地方,而是展現獨特觀點的體驗空間,成為所在城市或者社區精神的象徵。書店應該就像一道門,讓人很好地了解並融入這座城市或者社區。

王忠義

(浙江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

新時代有新氣象,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對實體經濟的全面重塑,傳統出版發行單位在產品、渠道、門店以及服務、交流、互動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凸顯,這為實體書店迎來一個難得的「窗口期」,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展必將成為大勢所趨。新時代的實體書店要有自己的「芯」,必須要積極主動擁抱新技術並融入其中,嫻熟地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以更高效的供應體系、更精準的用戶畫像、更人文的業態布局引領用戶群的多元知識需求,唯有植入網際網路基因的實體書店方能打下新時代的發展基礎。

王譽

(果麥文化副總裁)

書店已經在和新零售融合為一體,書店很難成為一個單獨的零售方存在,如果沒有國家補貼,百分百獨立大書城都在虧損。需要與大的環境融合,互補優劣勢。新零售客流很大,粘性不高, 圖書恰好流量不大粘性夠高,品牌力又強,可以彌補新零售部分短板,這也是整個圖書產業的一個必要轉型,需要到生活中去,跟日常生活在一起,買書的場所就像便利店一樣覆蓋更廣的區域,隨處可見很重要。

吳寧

(樊登書店創始人)

2019年是中國書店業重塑重生的一年,各項行業利好政策爭相發布。除了政策利好,資本入場之外,各方精英力量和資深品牌也陸續加入,給書店業的經營模式注入了許多新的思維模式,這對中國書店業長久的多元化發展無疑是個好兆頭。同時,在這個大背景下,傳統與新興的書店也都努力地尋找新的增長機會,藉助新的科技力量和傳播方式,發揮各自的優勢實力突出重圍,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書店業欣欣向榮,未來可期。

肖啟明

(三聯書店總經理兼總編輯)

書店的未來是值得期待的。每一處新理念新設計的實體書店,呈現的氣象不是蕭索,而是欣欣向榮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書店閒逛,願意在書店拍照「打卡」、發朋友圈,願意帶孩子去玩。他們或許不買書,但看到人們閒逛、帶娃拍照的行為發生在書店這個空間,你不由得欣喜。我相信人是需要薰陶的,書香社會建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那些「被拍照」 的孩子,書店成為他們童年記憶的一部分,他們就是明天的書店消費者。只要我們的書店能留住讀者的腳步,能和讀者建立情感上的聯繫,我們的書店就有未來。

徐濤

(貓的天空之城創始人)

在新的變革中,所有的生意模式都值得重做一遍。圖書產業也是如此。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只有不斷挑戰自己,接受每日變革的品牌才會活下來。新零售的目的還是讓人更方便獲取知識和商品,這裡包含的無形的和有形的商品。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超市送貨的速度從8小

時降低到4小時,到現在的一小時,我覺得未來很快會接近於半小時,為什麼現在生鮮上門, 而不是圖書上門?我個人覺得最終商業邏輯還是在看是否是高頻剛需,還是低頻隨機消費。圖書的低頻、低毛利導致的,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算有幸,還是不幸?兩者都有之吧。

書店的出路在哪裡?書店有兩個屬性:傳播知識,社交空間,也許未來在中國會出現超級連鎖品牌,可能占中國圖書銷售量 30%。那麼就擁有了和上游出版協同或者議價的能力,同時因為擁有了上億人次的流量,又可以和線上巨頭合作,通過流量再找到發力的板塊。

而社交空間的屬性,反而是現在很多商業地產在摸索的事,通過圖書,通過設計空間,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某個商業項目,從而引爆話題,讓大家前往打卡。那麼打卡空間和之前的茶、咖啡空間的邏輯是一樣的,我讓你在我這裡停留,搶占你的時間,讓更多潛在的交易機會產生。而這些,隨著國內專業的選書團隊的產生,變得越來越容易,或者說,跨界開書店,開大書店, 比之前的門檻更低。

留給創業者開一家自己的夢想的小書店的機會在變得更難,而作為從業者,又因為商業地產的介入,反而能找到合作機會,借力創業變得更可行。

隨著中國的商鋪租金和人員工資逐年走高(好像和經濟大環境變差沒什麼關係),我們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商業低谷期,在對商業高峰低谷沒有敬畏之心,還處於不斷索取階段,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目前書店的未來堪憂。

但我還是認為中國的圖書大有可為,因為紙質圖書還是知識的最好承載方式,特別是家庭閱讀、兒童閱讀,這種屬於親子範疇的閱讀場景被大家認知和重視,這塊是線下書店所擅長的, 積極順應時代變化,提升自身競爭力,還是有機會的。

尹昌龍

(深圳出版發行集團董事長)

在新零售和產業重做背景下,未來的書店將朝兩個方向轉型發展。一方面是不斷深化「書店 +」概念,打破傳統單一的圖書銷售格局,通過「書店+休閒」「書店+文化」「書店+生活」 等轉型升級增加顏值、體驗感與生活氣息,進而滿足文化消費與休閒生活等多元需求,為城市打造實現「積極休閒」與「能動生活」的重要文化空間。另一方面是持續推進「智能化」建設,創造舒適便利的文化消費體驗。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一系列新技術新手段的不斷湧現與廣泛應用,書店所受到的科技牽引力量將更加強大,智能書城、5G書城等更多「智能化」產物將在未來陸續出現。

於殿利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書店的核心是書,服務的對象是對文化有渴求的讀者「。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中國社會發展到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嚮往也到了新的發展階段。一個讀者去書店, 不僅要買書,也要更方便、快捷,體驗更好、更舒適的環境成為必需。

書店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承擔著建設書香社會的重要使命。書店的未來, 一定是「閱讀體驗式的」,它更注重基於大數據的選品,注重分眾甚至是基於個人的專業的閱讀服務,注重「書為媒」的互動和社交,注重文化衍生產品的開發和銷售。

于慧豐

(河北省新華書店董事長)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5G的應用推廣,將對書店經營模式和服務能力起到更加深遠的作用和影響。借力新技術,未來書店必將以大數據為支撐, 在掌握讀者個性需求、提升選品薦品水平、提高精準營銷能力、優化門店場景體驗方面描繪出更多精彩。在產業重做的大背景下,多元業態、科技創新、多閱讀形態、生活服務、知識傳播、商業聚合等等都將會給未來書店帶來無限的可能。

張斌

(廣州扶光書店總經理)

2018-2019,創業的風口停風,盲目追逐熱點的浪潮已經過去;十幾年網際網路的滲透,改變了零售業商品生產、流通和銷售過程中各個埠獲取、支付、物流的各種方式;國內各行業在數據共享、趨勢分析上做得更加精細,為行業發展產業重做提供更多支撐。在這些經濟發展的特質下,書店行業面臨著:新書店仍然在不斷湧現,仍然不斷有更多的實體書店投入轉型和升級。事實上,作為書店的經營者,轉型升級進入中後期,如何在上述背景下活下去,關注商業售賣本身,關注生存環境,關注自身運營能力,重構「人、貨、場」,才是書店的未來。

張瀟

(無料書鋪創始人 )

首先,我個人看好這個時間節點下書店這個行業的發展機會。雖然有一些做了20多年書店的老店主會認為由於行業變革,這是一個書店行業的低谷時期,但我反倒認為這是新的行業形態疊代生成的黎明。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所有的商業離不開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出發技術大變革重構社會結構,歷史上自古就有的行業在任何時代都仍舊會存在,只是需要尋找到以應時需的形態。

新零售的核心在於兩個:1、在交易上重塑買賣的場景,無論是體驗感、價格體系、空間設計皆是如此;2、在運營上追求倉儲前置,無論是地網同價、分散鋪貨、就近布點等等都是如此。而書店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弱買賣關係VS強交互感」等等,而書籍的外部延展性讓多種類型產品的混合陳設成為可能,小量展陳的模式也讓鋪貨展銷的模式得以運行。這些都是書店能夠成為未來商業業態不可或缺的一環的基本要素。

張帆

(單向空間營運長)

未來書店的幾個可能性:

一是在零售業態的基礎上,增加空間轉化的可能性。從圖書、餐飲等零售業態,向更深入的閱讀服務、文化服務方向開發新的空間變現可能性。目前大部分新型書店已經脫離傳統書店的模型,無論從空間設計、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條件等方面來講,都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怎樣把空間轉化做成功是一個方向。

二是從完全依靠自然人流往吸納核心付費用戶轉變。實體書店吸引的客群質量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優質的,如果圍繞書店,運營社群是一個方向。

三是文化教育空間。目前國內很多書店已經開展收費類的課程,閱讀寫作、英語培訓等, 以此來填補零售不足的狀況。

張瑞峰

(南京先鋒書店品牌運營經理)

書店必須繼續進行自我變革。基於公共空間和知識生產的本質,書店天然是充滿活力的場所,不應對科技、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保持遲鈍,而應當利用新的發展資源繼續強化自身優勢。只有鞏固好自身的特色,才能在未來持續立足。未來的書店應當更加追求差異特色,強化人文元素和空間體驗服務,並發揮更深刻的社會角色作用,不斷隨著時代發展而進化。

朱曉冬

(瀋陽玖伍文化城董事長總經理)

實體書店未來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來實體書店一定是以消費者為核心, 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標,通過實體平台化,銷售網絡化,管理人性化等方法實現品牌與利潤收益最大化的書店。未來的實體書店依靠技術、數據和場景支撐,技術應用是實現書店智能化的基礎,數據分析是書店運營和決策的依據,場景布置是吸客留客的需要。未來的實體書店應是為消費者提供文化服務的場所,是集看、聽、學、做、玩、吃於一體的體驗式文化消費中心。銷售渠道應線下體驗與線上購買相結合實現無縫連結,最大程度方便並滿足消費者一切文化相關需求。我相信,未來書店的形式可以很多樣,但服務消費者的初心不會改變。

(本文選自《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本文編輯:凌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