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乳企欲分食國內奶酪「蛋糕」,奶酪在中國真的火了嗎?

知食說 發佈 2020-01-21T03:38:54+00:00

說它熟悉又陌生是因為,奶酪在歐美等國家被視為日常的食物,但在我國,奶酪是消費局限於高端消費群體和少數民族聚居地,與國外大眾化消費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春節臨近,當你忙著置辦糖果、堅果、飲料等各類年貨零食的時候,同樣還有人往購物車裡放進一種聽起來熟悉又陌生的食物——奶酪。說它熟悉又陌生是因為,奶酪在歐美等國家被視為日常的食物,但在我國,奶酪是消費局限於高端消費群體和少數民族聚居地,與國外大眾化消費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不過好在如今,有不少品牌在試圖撼動有著數千年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讓奶酪擺上更多中國家庭的餐桌。那麼,這是否暗示著奶酪產業將會成為中國乳業的下一個風口呢?國內奶酪市場情況究竟如何?一起來看看!

奶酪市場前景大?蒙牛、伊利等乳企紛紛布局

奶酪(cheese),又名乾酪、起司,是牛奶經過發酵後,去除水分形成的塊狀產品。

有業內人士分析,奶酪是使用原料乳最多的乳製品之一,由於奶酪品種類型多,保質期較長,可以靈活地組織生產,對於調節生鮮乳生產、乳製品加工、產品市場消費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因此,發展奶酪加工業成為了奶業消費升級的突破口之一。

據了解,目前包括妙可藍多、蒙牛、三元、伊利、菲仕蘭、恆天然等在內的國內外乳企均在積極展開布局。

就在日前,被稱為「奶酪第一股」的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已與蒙牛達成戰略協議,雙方將在奶酪領域展開深入合作,同時蒙牛4.58億元增資入股妙可藍多全資子公司吉林科技,並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取得上市公司5%股份。

不過縱觀整個乳品行業,這樣的舉措已經不新鮮。在2006年,蒙牛就與丹麥Arla成立奶酪合資公司,進軍國內奶酪行業;2018年,蒙牛設立了奶酪事業部發展零售、乳品深加工及餐飲奶酪三大業務;伊利則在同年增加了健康飲品及奶酪事業部,推出「妙芝」手撕奶酪。

此外,擁有華北地區最大的奶酪生產基地的三元食品,也早在1983年就開展了奶酪製作培訓,並於1986年生產出國內第一塊奶酪,目前是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區域最大的奶酪片供應商;除本土企業外,恆天然、菲仕蘭等海外乳企也在分食中國奶酪市場「蛋糕」。

國內奶酪發展受消費習慣、國標等制約

雖然乳企熱情高漲,但我國奶酪人均消費量依然很低,僅局限於高端消費群體和少數民族聚居地,與國外大眾化消費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人均奶酪消費量僅為0.1公斤/年,與荷蘭人均消費21.6公斤/年、美國人均消費15公斤/年有明顯差距。

Euromonitor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奶酪市場由進口品牌主導。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奶酪零售市場品牌CR5約為52.6%,皆為進口品牌,其中百吉福占比高達27.2%,為國內奶酪品類絕對領導者;CR10為63.5%,存在部分國產品牌如蒙牛(2.9%)、妙可藍多(2.0%)、光明(0.8%)。

另外,來自中國奶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乾酪進口量10.8萬噸,其中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進口的切達奶酪和奶酪粉16341噸,連續5年累計增長297%。與之相對比的是,目前國內有奶酪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約45家,其中有產量的企業不到20家,2017年產量僅約4萬噸,而以國內奶源為原料的自產各類奶酪估計年產不足1萬噸,且品種限於再制奶酪、新鮮奶酪、俄式鞍達硬制奶酪。

對此,原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崑岡認為,影響國內奶酪發展的主要有兩大因素,一是國人的飲食習慣,二是現行乾酪國標規定的微生物指標不合理,影響了乾酪生產與銷售,應儘快完成修訂。此外,現行乾酪生產許可條件審查細則尚未包括「乾酪分切」的內容,給希望建設乾酪分切包裝廠的企業造成了障礙。

另外,有業內人士表示,奶酪在我國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拉動奶酪消費需求增長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對於奶酪品牌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升消費者對奶酪的認知,尤其是對奶酪消費、飲食習慣的引導,奶酪文化的宣傳等十分必要。

置辦年貨時您會選擇「奶酪」這一產品嗎?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