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間詞話》中衍生出的讀書第四重境界:博士後在隔離病房讀書

萬里悲秋 發佈 2020-02-11T03:54:43+00:00

《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導讀: 清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提出了著名的讀書理論,他認為讀書可以分為三重境界

《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前不久,武漢「方艙醫院」正式啟用,接收了首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症患者。在對外公布的現場照片中,有人在打電話,有人在玩手機,有人在睡覺休息。而其中一位小哥深色從容,悠然淡定的趟在病床上看一本厚厚的書,完全沉浸於其中。頓時,這位小哥在網絡上走紅,成為了這個隔離病房裡的一股清流。

於是乎我心中便有所思所想,讀書理論中應該又多了一個新的境界—讀書的第四重境界。

本文將從王國維讀書三重境界、司馬遷《報任安書》、西南聯大榮光和在隔離病房讀書的39歲博士後這4個角度,為大家闡述《人間詞話》中的讀書第四重境界。


王國維的讀書三重境界,是從看到思,從思到得,從得到悟的過程

01.王國維的生平事跡

王國維, 1877年12月出生於浙江海寧,與後來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是老鄉。最開始,他的名字叫國楨,後來改名國維,並先後用了不同的字號,比如字「靜安」,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死後被賜予諡號「忠愨」。

終其靜安先生一生,他在文學、史學、哲學三個方面都有比較高的成就, 從《人間詞話》、《觀堂集林》、《論性》、《釋理》《原命》等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後人對其評價也非常之高。

  • 梁啓超:"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 魯迅:"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
  • 伯希和:"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
  • 陳寅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華大學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銘》)
  • 郭沫若:"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王國維的一生是以遺民的身份絕望於清朝的滅亡,以書生的身份無奈於囊中的羞澀,以學者的身份悲痛於文化的式微。但其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讀書三重境界,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02.讀書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句詞選自宋代詞人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晏殊官至宰相,以詞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悟。大意是說:「昨天晚上的西風吹落了樹葉,我獨自登上高樓,看著消失在天涯遠處的道路,心中一片蒼茫。」

而王國維引用這句詞,對此作出不同的理解。他說:凡是做學問成大事業的人,首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人生就好像登高望遠,要看清楚前方的道路,明確自己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這就是讀書的第一重境界:看。這個境界要求大家博覽群書,然後去思考我們看過的書。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古人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由及我們現在,這個就等同於上小學,鼓勵學生們要多讀書,死記硬背,只要對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有個模糊的概念即可。等到了讀初中、高中,那就要進一步對我們之前的所學進一步的思考,不斷完善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03.讀書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句詞的詞牌名也是「蝶戀花」,選自同樣是宋代詞人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大意是說:我日漸消瘦,衣帶漸漸變得寬鬆,為了她臉色變得憔悴也不會後悔。聯繫到當時的柳永,三次科舉落榜,漂泊異鄉。所以有人說他想借對遠方姑娘相思之情,表達自己對於科舉考試的不滿,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

而王國維則別出心裁,以這兩句詞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從來都不是輕而易舉,隨隨便便成功的,只有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去追求,哪怕到最後自己衣帶漸寬人憔悴也不後悔。

這個時候,讀書的第二重境界好比我們上了大學,不再是以學習純粹的文化知識為主,而是鍛鍊自己的綜合能力,比如說人際交往、個人興趣愛好、情感釋放等等。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已經在讀書這條道路上有所收穫了,並且初步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三觀要求基本成熟。


04.讀書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句詞選自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非常好理解,大意是說:元宵節那天,我在熱鬧的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卻沒想到一個回頭,她在燈火零落的地方顯得很是孤獨落寞。「詞中之龍」辛棄疾,更是一位愛國主義詞人,通過這首詞展現出一位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也以此自比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王國維引用這句詞,寫出了他心目中讀書的最高境界。拋開辛棄疾的本意,他也是想告訴所有做學問的人,要達到讀書第三境界,必須有專心致志的精神,反覆追尋、懷疑、研究,自然就會水到渠成、豁然貫通,最後感悟自然,返璞歸真。

在我看來,他所說的讀書最高境界,也就是我們從學校邁入社會,完成自己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應用的過程。讀書對大多數人來說,從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實踐更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到的,可能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實現。

在《陶行知教育文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即教育」與「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分別從 「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方面可以體現出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融為一體,互相印證。也從另外一個角度,為我們解釋了讀書的第三重境界。


05.後人效仿王國維劃分讀書的三重境界

  • 引用聖人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知之」、「好之」、「樂之」三大境界;
  • 以人生不同階段:「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
  • 參考佛家的禪機「山和水」:「被書所讀」、「讀書是書」、「讀書不是書」;
  • 解讀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話: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吃」的三種形態:「吞」、「啃」、「品」。
  • 為了誰而讀書:「為自己讀書」、「為別人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綜上, 這些不同的讀書境界劃分,都充分告訴我們一個相同的道理,那就是關於學問和人生的三大境界,即「知」、「得」、「行」。


再差的環境也能讀好書,從司馬遷《報任安書》到西南聯大的榮光

在我看來,於王國維讀書三重境界之外還有一個第四重境界,那就是在環境很差的情況下,達到了他的第三重境界,也可以稱之為讀書第四重境界。而這種在條件艱苦的環境下讀好書,並且成就一番事業的,從古至今大有人在。

比如說司馬遷,他在《報任安書》中寫到,自己因為替李陵兵敗投降一事辯解,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這在當時對於他這個堂堂七尺男兒來說,是何等的恥辱?但是他在裡面提到,以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子等人的經歷激勵自己不能輕言放棄,更要把個人的得失榮辱放在一旁,立志一定要完成自己著書《史記》的偉大目標。

  • 《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這樣一群老師和學生,他們於民族存亡、家國破散的環境之下,發奮讀書、報效祖國,終成一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佳話。遙想當初,清華、北大、南開這三所學校被迫遷校到長沙,組成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老師一起上課,學生一起讀書。

通過文獻記載和電影《無問東西》我們可以知道,那時候的西南聯大因為資金緊張,學習環境非常差。一間茅草屋就是一個教室,一把羊椅就是書桌和凳子,一個宿舍有40多個人睡覺,而且去圖書館都要搶著去,如果晚了就只能在外面讀書。

  • 據陳岱孫老先生回憶,當時的西南聯大經常遭遇空襲,只要警報一響,大家就跑出去,到防空洞去進行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有時候一抬頭就看得到敵機呼嘯而過。

但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惡劣的環境下,激發了老師和學生對於讀書和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據統計,在西南聯大存在短短的8年時間裡,一共培養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數十位人文社科界的泰山北斗,還有170餘名兩院院士,這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都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奇蹟。


在隔離病房讀書的39歲博士後,他也達到了當之無愧的讀書第四重境界,

對那個在隔離病房讀書的39歲博士後,他的讀書第四重境界,我理解為三個方面:

01.別人不讀書時我在讀書。

從現場圖片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有五六個人躺在床上,其中一個人在休息,另外幾個人都在看手機,只有這位付姓小哥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安安靜靜的讀著,神情專注、似有所得。

別人讀書時,他在讀書可能看不出什麼。但是別人不讀書,他卻還在看書,這就體現了讀書人的境界。

尤其是現在這個信息快消時代,每天睜開眼睛,就開始看手機,微信、微博、新聞娛樂等等,各種各樣的「快餐文化」充斥了我們的生活。讀書的人越來越少,讀紙質書的人也更加「稀有」。

但是我依然覺得紙質閱讀非常重要,不僅僅是讓我們找回書中的「墨香」,還可以給讀者更安靜的心靈和更大的滿足感。相反,在電子閱讀上我很難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徹底讀完一本書。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更喜歡那些在別人不讀書時他還在讀書的人,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堅持和信仰,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執著和追求。

02.讀別人少讀或不讀的書。

有網友扒出了這位博士後手中書的名字,叫做《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

  • 該書把對政治秩序的探討向前延伸到人類的靈長目祖先,然後依次講述人類部落社會的出現,第一個現代國家在中國的生長,法治在印度和中東的開始,一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問責制政府在歐洲的發展。

由此可見,這本書不是一般人會讀的,也不是一般人讀得懂的。據報導,這個在「方艙醫院」隔離病房讀書的人姓付,是一位武漢大學畢業的留美博士後,研究方向是高分辨冷凍電鏡。這一次是回武漢探望父母,沒想到意外「中招」。

優秀如他,應該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因此,他在此時此刻,才能讀別人少讀或者不讀的書,也能讀懂這本書。

為何要讀別人少讀或者不讀的書呢?我想應該是這樣子的,這句話不是說不去讀大家在讀的書,大家都讀的書證明了它有一定的價值,值得去讀。但這些書里我們很難讀出新意來,因為大家已經讀了又讀,悟了又悟。

而大家少讀或者不讀的書,我們更能讀出大家所沒有發現的東西,這些東西往往更能讓我們感得到成就感。所謂物以稀為貴,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03.置之生死於度外中讀書。

置之生死與度外,這句話出自《後漢書·隗囂傳》,意思是不把個人的生死、利害、得失放在心上。

  • 《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而這位博士後在隔離病房中讀書,更能顯得一種從容不迫和淡定靜心。從他讀書時的樣子,完全看不到「患病者」的焦慮,就好像在家裡讀書,和平常並無不同。

我想,這種讀書的境界是我們大多數難以做到的。正是因為讀書給他帶來的無窮力量,在與病毒作戰的過程中,他有著無窮無盡的信心。能做到這一步,他的身體就應該已經「康復」了大半吧!

綜上,就是我從這位隔離病房中的「清流」身上所看到的,我稱之為讀書的第四重境界。


結束語:

我很喜歡董卿主持《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時的樣子,她在台上的舉止和談吐,顯得那麼的優雅和從容,怪不得大家都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形容她。

其實,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有很大區別的,無論是言行舉止,思維方式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表現。

正如那句話所說的,我不知道自己讀書是為了什麼,但是我想在以後的將來能夠有更多自由的選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讓我一起朝著王國維讀書三重境界,司馬遷、西南聯大師生和付姓博士後的讀書第四重境界努力吧!

終有一天,我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做過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收穫和最好的自己。

最後,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文獻參考:

《人間詞話》王國維

《王國維文獻學研究》 姚淦銘

《關於讀書三重境界之集粹》 陳鋒

《報任安書》 司馬遷

《西南三千五百里》 錢能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