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甫為例,淺析科舉時代書生的求仕進階之路

煮酒辯春秋 發佈 2020-01-12T05:35:02+00:00

"學而優則仕"是科舉時代的書生終極目標,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他們満負家國情懷,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從未停下腳步。"詩聖"杜甫也沒有逃脫這種命數,他在求仕的道路上孜孜追求著,讓我們對科舉時代書生的進階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學而優則仕"是科舉時代的書生終極目標,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他們満負家國情懷,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從未停下腳步。"詩聖"杜甫也沒有逃脫這種命數,他在求仕的道路上孜孜追求著,讓我們對科舉時代書生的進階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一、科舉考試


隋唐時期,為打擊門閥士族,提拔寒門之士,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定製每州每歲貢士3人。開皇十八年詔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楊廣在此基礎上置進士科,產生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是為中國科舉制度的肇始。這樣,科舉制度由隋創始,形成於唐,經宋、元、明,延續到清末,存在了1300餘年,一直作為統治階級取士之正途。


杜甫出身名門望族,家庭環境優越,自幼好學,頗具才氣,在洛陽文化圈小有名氣。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結束了吳越四年的漫遊生活,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他在《壯遊》里寫道"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認為自己的文才足已和屈原、賈誼匹敵,曹植、劉楨只剩下俯視的份了!所以,杜甫對這考試充滿信心和期待,結果他落第了。也許是年少輕狂吧,此次落第對杜甫的打擊並不是很大,因為考完試不久,他就開始策劃"齊趙之地"的漫遊。


既然說到科舉考試,有必要提一下兩個比較典型的人物,那就是曾國藩和洪秀全。曾國藩參加科舉考試,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可謂考途坎坷,一度成為後人立志向學永不放棄的典範。跟曾國藩相比,洪秀全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他堅持考了四次就走火入魔,轉而去搞"拜上帝教"。

二、制科考試


制科考試也稱為詔舉考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一種不定期的考試。考試日期和項目均由皇帝一人決定。參加制舉考試者,不僅有一般士人,而且允許現任官員(參加常舉考試者除外)參加。考試時都在朝廷殿堂上舉行,一般要考時務策,玄宗以後又加試詩賦。優等者當即授官,不再像常舉那樣還得經過其他考試。制科考試是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網羅人才的一種便捷而有效的辦法,但它卻往往不被士人所敬重,認為不是正途出身。


天寶六年(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跟李白在魯郡石門分別不久,剛剛回到陸渾莊就得知這一消息,他激動不已,對於這次機會也是很珍惜。杜甫趕赴長安,參加了這次制科考試,但是由於權相李林甫操縱考試,上演"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


此次落第,杜甫沒有上一次的坦然,而是心中充滿憤懣。他在給親人的信中寫道"漂蕩雲天闊,沉埋日月奔。致君時已晚,懷古意空存。"詩中壯志難酬的悲憤一目了然。接下來的日子,杜甫很不好過,仕途不順,父親又去世,真可謂貧困潦倒。變賣家產後,杜甫帶妻子移居長安,在杜陵附近蓋了幾間茅屋,買了幾畝田地,一邊耕種,一邊作些詩文。

3、 干謁


干謁是科舉考試之外的一條進階之路,就是向達官貴人投詩,通過這種自我推銷的方式,以求他們向皇帝推薦自己,從而實現自己求仕的目的。


杜甫兩次考試失利後,開始走干謁這條路。他首先想到的是韋濟,因為韋濟曾經去陸渾莊拜訪過杜甫,並且此時已升為尚書左丞。杜甫在《贈韋左丞丈濟》中寫道"老驥思千里,飢鷹待一呼。"希望對方能夠給予自己提拔的機會,終未果。


天寶九年,杜甫求到張垍門下。張垍是玄宗的女兒寧親公主的駙馬,深受恩寵。張垍給杜甫出個獻"禮賦"的主意,投皇帝所好,於是杜甫投獻了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這次獻賦收到了效果,玄宗命其待制集賢院,讓宰相去考他的文章。對於長期仕途鬱郁不得志的杜甫來說,這無論如何是個成功,是件令人振奮的事。可惜這次考試,杜甫只是獲得了一個"參列選序"的資格。換句話說,就是准許參加候缺選官的資格,這再次讓杜甫大失所望。後來,杜甫又投詩給鮮于仲通,又未果。


經過幾次三番獻詩獻賦,杜甫終於在天寶十四年十月,被授予河西縣尉的官職,從九品,主管一縣治安。不久,改授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從八品,管理東宮宿衛。至此客居長安十年,終於有了一個結果。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憑藉著一腔熱血和堅強的意志,科舉時代的書生們書寫著自己不一樣的人生。他們努力地追尋著那條屬於自己的進階之路,為實現自己的抱負一直鼎力前行。雖然最後的結果喜憂參半,但是他們家國情懷至今讓人佩服,他們堅韌的精神至今令人感動。


參考資料:

1、 張道文《杜甫詩傳》

2、 李尚英《科舉史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