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德十佳發動機沒中國品牌,原因並非我們做不出好機器

愛拆車 發佈 2020-01-23T13:35:51+00:00

選來選去都是那幾款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門檻是入門車價要低於65000美元,其次選擇的車型必須在美國有售,換言之,中國自主品牌生產的車型,需要賣到美國才有資格評選,這也是為何多年來都沒有來自中國品牌的原因,當然,最關鍵還要看自己製造出來的發動機有沒實力,跟國際還有沒差距。

沃德十佳發動機又稱全球十佳發動機,是美國雜誌創立的榜單,希望反映汽車行業中發動機發展的狀況。與歷年榜單對比來看,新鮮出爐的榜單有幾大趨勢,但都是老生常談的觀點,例如大排量向小排量發展,V型發動機式微,電動車的動力系統飛速發展,但不能掩蓋的事實,評委已近無米之炊,評來評去都是那些機器。

榜單裡面有很多熟悉的身影,寶馬B58的3.0T跟上年一樣,本田的2.0升阿特金森也在2017年被選過,日產的2.0升VC發動機與去年英菲尼迪QX50的相同,GM的6.2升更去年雪佛蘭Silverado同款,也就是說,雖然發動機相同,在不同的車型上,沃德還要繼續選,那麼幾年間全球的發動機也就這些?為何選來選去都是他們?

選來選去都是那幾款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門檻是入門車價要低於65000美元(約等於45萬人民幣),其次選擇的車型必須在美國有售,換言之,中國自主品牌生產的車型,需要賣到美國才有資格評選,這也是為何多年來都沒有來自中國品牌的原因,當然,最關鍵還要看自己製造出來的發動機有沒實力,跟國際還有沒差距。

熱效率的競逐

衡量發動機的指標很多,作為消費者大概會比較動力與油耗,他們最直觀也最易懂,但如果說得更禪一點,都離不開「熱效率」三個字,簡單來說就是每一滴油能夠燃燒的比例,熱效率越高,在相同工況下,油耗更低,相比豐田現在最頂級41%來說,自主品牌做得怎樣?畢竟在2018年豐田以2.5L混動拿下十佳獎項、2019年2.0L的混動在續輝煌。

從圖表中可見,41%的熱效率目前自主品牌還未趕上,但是已經非常接近,以上年和今年新發布的機器來說,基本都是38-40%之間,最為突出的是長安1.5T,而已經量產的一汽2.0T和奇瑞2.0T發動機也達到39%,毫無疑問長安領先了。

值得注意,40%熱效率的長安發動機還未安裝到實車上面,但通用率達到98%的1.4T已經在逸動或者CS35 Plus使用,後者的熱效率卻只有38%,難道那2%的非通用性能,正好就是熱效率之間的差別?令人十分期待。

為何突然自主品牌的發動機一下子都把熱效率提升去了?功臣之一是350bar。

350bar的奇效

達到高熱效率,當然不可能單靠350bar的燃油噴射壓力,還需冷卻水循環管理、進氣管道的角度等等,但對於大多發動機而言,沒有這高壓噴射,車都無法上市。

目前主流的發動機噴射壓力都為200bar,提升到350bar之後,排放出來的顆粒物能夠降低70%,在國六的緊箍咒下,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由於超高壓噴射,燃料更充分地混合,最後導致熱效率的提升。

目前使用350bar的發動機有長安的1.4T(逸動)和1.5T(未量產)、長城的2.0T(未量產)、廣汽2.0T(GS8)、上汽1.5T(名爵6)、一起2.0T(紅旗HS5),大部分機器的供應商為博世,而廣汽的是來自德爾福。正因如此,長安創造了國內熱效率最高的記錄,傳祺的GS 8 2.0T也成為扭矩最大的發動機——390N·m。

自主品牌能衝掉現代嗎?

在國內市場,韓系車已被自主品牌搶去了很大一部分的市場份額,如果沃德也把國內的發動機列入評選範圍中,最可能的是擠掉現代的1.6T和Kona的電動名額,畢竟做V型大排量的不是我們強項,直列6缸也缺乏經驗,而小排量、純電車型,反而信心滿滿。

當然,上述國內比較先進的發動機還有不少未正式搭載在量產車上,但按照沃德對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噪音、振動、動力體驗等方面考量,長安的超高熱效率或者傳祺的高扭矩動力系統都應是排得上號的產品,至於純電動產品,國內車企有著最好的市場,產品力也有目共睹。

在純電動領域中,現代150kw的Kona EV獲得殊榮,在三電系統的造詣上,比亞迪、廣汽新能源都是最強的實力表現,其中不乏巡航里程超過600km的埃安LX,也有能耗很低的埃安S,只是礙於Kona EV沒在國內銷售,美國也沒有自主品牌的純電汽車,不在同一平台與測試標準一較高下,但可以肯定,把我們最強力的產品放到國際舞台,競爭力不比現代弱。

小結

沃德的影響力足夠大,以致於廠商把獲得好評的發動機作為宣傳之一,但是為了保證口碑與延續性,必須每年都做每年都評,只是發動機的更新周期怎會趕上他們的節奏,所以把幾年的評選結果匯總一下,大概也是換湯不換藥的機器,何不把我們國內的動力系統也納入評選範圍,畢竟他們也有競爭力,特別在純電項目上,那才是真正的國際化的評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