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我們去哪養老

支點財經 發佈 2020-01-22T07:18:27+00:00

武漢市社會福利綜合大樓陳女士陷入了兩難。她的父親已經86歲,於2019年12月中風住院。醫生告知她,父親今後生活需有專人看護。於是,陳女士第一時間來到武漢市礄口區社會福利院,但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這兒住滿了,只能排隊,排多久不好說。


陳女士陷入了兩難。


她的父親已經86歲,於2019年12月中風住院。醫生告知她,父親今後生活需有專人看護。於是,陳女士第一時間來到武漢市礄口區社會福利院,但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這兒住滿了,只能排隊,排多久不好說。」


雖然武漢近年出現了很多私立養老機構,但陳女士父親的退休金每月僅2000多元,若選擇其中的品牌機構,月費至少4000元起步,負擔太重;若選擇月費低、不知名的機構,環境、設施、服務水平似乎難以讓人放心。


從全國視野來看,左右為難的陳女士絕非個例。


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5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1%,其中有4000多萬失能老人。在武漢,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戶籍人口的兩成。在養老問題上,不少家庭都有些苦惱與困惑。


作為養老服務的重要提供方,武漢乃至國內養老機構發展現狀如何?近年來,大量私立養老機構出現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機構的運營主體、運營方式有何特點?存在哪些問題與提升空間?


圍繞以上問題,支點財經記者採訪了武漢市民政局、泰康保險集團、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州通」),以及武漢多家養老機構。


「新玩家」入局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秉持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觀念。一個家庭子女越多,代表越能相互分擔養老壓力。


然而,在現實中,父母需要養老時,子女互相推卸責任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經歷了計劃生育這一代人而言,所面對的問題又有不同——「4個老人—1對夫婦—1個孩子」的結構,使家庭養老難度驟升。


怎麼辦?以養老院為主要形態的養老機構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類機構能提供更專業的服務,使老人獲得看護和照料。而且,機構養老是規模性經營,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個人立場看,都會更加經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前秘書長唐鈞說。


從運營方式看,養老機構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公辦公營」性質,首要職責是提供基本性民生保障,收費相對較低,但床位也相對緊張。以武漢為例,武漢市第二社會福利院、礄口區社會福利院等,就是「公辦公營」。


二是「公建民營」性質,指養老機構在產權屬於國有的情況下,引進民間資本來建設和運營,政府主要進行服務質量監督、惠民補貼發放等工作。


由武漢市社會福利院、九州通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逸仙人壽堂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打造的華中最大養老機構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武漢九州通人壽堂養老院,就是這一類型。


三是完全市場化的養老機構。


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泰康之家·楚園養老社區」「悅年華·頤養中心(武漢石橋)」,就屬於這一類型。


以上三種類型中,第二和第三種是民營資本的「主戰場」。


不過,由於養老機構存在一定政策門檻,且公建公辦機構在資金、政策、民眾認可度方面有一定優勢,民營資本的活力有待充分釋放。



變化出現在2013年。


這一年,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民間資本參與提供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


老齡化的加速,則添了一把火——截至2012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人,占當時總人口的14.3%。


這一背景下,近年來,養老領域吸引了大量知名企業的關注。


支點財經盤點發現,這類「新玩家」大體分為三類:房企系,如萬科、綠城、遠洋,央企背景的華潤置地也涉足其中;保險系,如泰康、平安、太平洋等;醫藥系,如復星、九州通。


為何是保險、房地產、醫藥三類企業入局?如下圖顯示,這三類企業不但資本充裕,而且所在領域與養老服務都有著天生的契合點。


保險、房地產、醫藥行業在漢養老機構布局情況



市場化機構:青睞「中高端」


先聊聊市場化的養老機構。與早些年部分民營養老機構的「散亂差」、主要聚焦低端市場不同,近年入局的企業更青睞於中高端市場。


中高端體現在哪裡?支點財經記者發現,除注重居住環境、生活照料外,「醫養結合」是一大亮點。


「醫」指醫療,「養」指養老。這類業態通常包括一個具備持續護理功能的社區或公寓,以及一家以康復、老年病等為特色的護理院或專科醫院。


泰康之家便是個典型案例。


近期,支點財經記者走訪了位於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泰康之家·楚園」,這裡是泰康之家在全國設立的第6家養老社區,於去年12月正式運營。


楚園建築面積達19.25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可提供約1000戶養老單元,還配建了約120張床位的二級康復醫院。


工作人員介紹,楚園第一期開放的200餘戶已全被預訂,對象多是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工業企業退休人士,其中70歲以上占比65.5%。


除醫養外,這類機構在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也格外下功夫。


譬如泰康之家推廣「時間銀行」概念,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義工、教授知識等活動,將服務時長兌換成相應產品或服務,實現老年人自我價值。


「企業加入高端養老市場是件好事,高中低端之間並不存在競爭關係,反而更能促進市場細分、規範和養老服務質量提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湖北省養老機構協會秘書長李波表示。


銷售層面,不同機構則有不同特徵。


地產系一般主推租售並舉,相對簡單。而保險系企業的養老項目則有保險聯動制、押金制等多個模式。


比如,獲取「泰康之家·楚園」的入住權有兩種方式。


一是與公司保險產品關聯,購買泰康人壽相關保險產品後,可鎖定社區入住權;二是繳納楚園社區預訂費用,獲得一定時限內的等待入住權,預訂費和押金等均可按規則退還。


通過這兩種方式入住後,客戶還需按不同戶型支付月費,月費涵蓋房屋及設備設施使用、居家生活能耗、文娛康體活動、樂泰學院課程、專屬管家、健康管理等服務內容,但不包括餐飲、護理等需求。


太平人壽位於上海的「梧桐人家」項目,也採用了類似模式。


該項目一是面向保險客戶,購買相關產品達一定金額才能獲得入住權;另一種則是會籍制,根據不同房型支付不等費用才能獲得入住權。客戶入住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收取不同檔次的費用。



「公建民營」激發養老機構新活力


說完市場化養老機構,再聊聊「公建民營」。


一直以來,公辦公營的養老機構其實做得「很累」——此類機構擔負著一定的民生保障功能,收費受到嚴控,機構收入、人員負擔相對較大。


於是,公建民營被視為出路之一。


一方面,民營資本進入,能緩解公辦機構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民營資本更加靈活,能帶來更多先進管理經驗。


武漢市民政局提供給支點財經的資料顯示,武漢已有5家公辦養老機構實行了公建民營改革,具體包括PPP、委託經營、服務外包等多種模式。


去年12月,支點財經記者來到位於漢口火車站旁的武漢市社會福利院,這裡是全國第二批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單位之一。


福利院大樓分A、B兩座,A座為公辦公營,由武漢市社會福利院運營管理。B座則為九州通人壽堂養老院,採取市場化方式為老人提供服務。


目前,九州通人壽堂擁有1200張床位,設有單人間、雙人間、夫妻間等,房間內有圓角家具、智能呼叫系統、助浴椅、安全扶手等一系列適老設施。


支點財經記者發現,按最低單人標準計算,在此居住價格低於附近的一家城市便捷酒店。



同為全國第二批公辦養老機構改革試點單位,2016年,武漢新洲區社會福利院引入了武漢眾聯康公司,投資新建了新洲區夕陽紅養老院。


據了解,此前該院一度存在部分資源閒置、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等問題。


按照約定,眾聯康公司需完成相關設施配套,並優先保證城鎮「三無」老人、優撫對象入住。


「以前院裡只服務幾位優撫對象,大量床位閒置,現在已住進了160多位社會代養老人。」養老院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除傳統意義上的專業養老機構外,居家和社區養老機構也可採取「公建民營」模式。


武漢九康養老服務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康養老」)在武漢布局了30多個社區試點養老服務,此類服務站由政府提供場地,一般在300-1000平方米左右,九康養老負責提供專業設備和人員。


江漢區唐家墩西橋社區養老服務站是其中之一,該服務站面積300多平方米,有活動室、保健區、食堂,不少附近居住的老人都來這活動和就餐。


「8張床位和醫療設備都已配齊,在社區里,老人就能享受託管護理。」服務站工作人員說。


當家人有事脫不開身,比如出差或外出旅遊時,可以將老人託付給服務站,根據時間長短,價格從80-120元/天不等。此外,該服務站還可以向社區老人提供上門助浴、清潔、肌肉按摩等服務。


2018年,武漢提出2018-2020年布局300家覆蓋社區、街道的嵌入式養老服務站。這類站點一般在社區內部,以50-400張床位的中小型機構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失能一般有個過程,健康、輕微失能的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部分失能的老人以社區養老為主,完全失能老人則由專業養老機構提供服務。因此,兼具社區養老、專業養老功能的老年服務企業具有獲客優勢。


可以想像,當這類企業切入社區養老,隨著漸進式的運營及時間的演進,這些老年人也可能成為其專業養老服務的客戶。


武漢市公辦養老機構列表



需翻過多座「大山」


儘管新玩家的民營項目已然「熱火朝天」,但從盈利角度看,支點財經採訪的多個民營機構都還沒到「掘金」的階段。


其一,養老機構投入巨大,盈利來源則通常為房租或床位費、護理費、餐飲及其他費用,回收周期相對漫長。


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曾表示,一個成熟的養老社區做到收支平衡需6-8年,真正盈利則要20多年。


其二,「地難找、租金高」制約了養老機構的發展。


「在大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區,興辦養老機構的主要困難是地點難找。即便考慮改造閒置廠房、校舍等設施,協調難度也很大。」武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財經記者說。


於是,武漢95%以上的民辦養老機構用房(地)都以租賃形式經營,推高了運營成本。


「武漢稍微過得去的地方,租金就要50元/平方米,30平方米就得1500元。對每位老人收3000元錢床位費,一半都得拿去交租。」九州通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詹建明告訴支點財經。


其三,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


據了解,武漢有60.14萬退休人員的每月養老金低於2822元。如涉及到護理和醫療,養老費用將遠超老年人承受能力,不少老年人對養老機構只能望而卻步。


對此,武漢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武漢正在起草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相關實施方案。


長護險能為住進養老機構的失能老人提供每月上千元的資金,也能支付一定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費用。此舉被視為提高老年人養老支付能力的途徑之一。


2016年以來,國家對15個城市進行了長護險試點工作。荊門是湖北唯一試點城市,截至2018年底,該制度已覆蓋荊門245萬人,享受待遇人數已超過3400人,基金月人均支付2380元,高於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



其四,護理人員缺口較大。


按國際慣例,每3位老人就需要1名護理人員。以中國目前4400萬左右的失能老人為基數測算,需要護理員1000多萬人。然而,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只有30萬人取得護理員資格證,缺口達千萬量級。


從結構來看,目前護理人員很多都是「4050人員」,即女性40歲、男性50歲以上,下崗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居多。


由於人才短缺,養老護理人員過去至少得初中學歷,2019年國家將該職業門檻降至「無學歷要求」。


具體來說,養老護理員工作待遇低,職業前景不明,成長空間小,卻需要高強度的勞動和責任心。尤其是照顧不能自理的老人要24小時不間斷護理,包括做導尿、吸痰等工作,年輕人很難適應這種氛圍。


有調查表明,中專學歷以上護理員就業一般首選公辦養老機構,民營企業「搶人」難度頗大。


對此,武漢已建立了養老服務崗位補貼制,將居家養老護理員納入市、區、機構三級培訓體系,對取得國家養老護理員資格證書的人員給予500-5000元的一次性獎勵,以及每月100元的崗位補貼。


此外,傳統養老理念也是阻礙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原因。本文開頭提及的陳女士,她的弟弟就堅決反對老人入住養老院,執意自己照顧中風的父親。


可見,養老機構市場是一片藍海,同時也任重道遠。


END


記者丨張帆 蔣李

編輯丨何輝 吳玲

出品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支點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