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度年華者的辛酸與惆悵-福樓拜《情感教育》

城閱讀書 發佈 2021-09-18T17:42:19+00:00

《情感教育》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福樓拜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869年。小說發表之初影響不大,在當時只有少數知音,直到20世紀初才得到普遍褒揚,被認為是福樓拜最具先鋒氣質的偉大的實驗小說。在作品中,作家的影子無處不在,可是沒有一個地方看得見他。

《情感教育》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福樓拜的代表作之一,發表於1869年。小說發表之初影響不大,在當時只有少數知音,直到20世紀初才得到普遍褒揚,被認為是福樓拜最具先鋒氣質的偉大的實驗小說。

在作品中,作家的影子無處不在,可是沒有一個地方看得見他。他的小說突破了十九世紀的一般寫作風格,綻露出二十世紀小說的胚芽,當代法國文學界把他尊為現代小說的開路先鋒。

小說的副標題是「一個年輕人的故事」。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羅出身於外省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十八歲那年來到巴黎攻讀法律。

可是他只對藝術感興趣,試寫過小說和華爾茲舞曲,還跟人學習繪畫,但都半途而廢。他深深愛上了畫商阿爾努的妻子瑪麗。瑪麗雖不愛丈夫,但恪守婦道。後來,她終於被莫羅的一片痴情所打動,答應與他約會。

時值一八四八年二月,巴黎爆發了革命。莫羅為了這個約會,沒有去參加民眾的遊行。但瑪麗因兒子突患假膜性喉炎,未能赴約。絕望之餘,莫羅投入交際花蘿莎奈特的懷抱。兩人同居並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兒子不幸夭折。

莫羅與出身貴族的實業家當布勒茲交往,為了進入上流社會,他成為當布勒茲夫人的情夫。實業家去世後,兩人準備結婚。但在破了產的阿爾努夫婦的家具拍賣會上,當布勒茲夫人的舉動深深刺傷了莫羅的心,於是他與這位貴婦人一刀兩斷。

他萬分沮喪地回到家鄉,心裡尚存一線希望:與一直愛戀他的鄉下姑娘路易絲共結連理。可是在教堂的廣場上,他恰遇路易絲與他的老同學戴洛里耶舉行婚禮。莫羅羞愧難當,返回了巴黎。

時光荏苒。一八六七年的一天傍晚,阿爾努夫人突然來訪,兩人萬分激動,互訴衷腸。她剪下一縷白髮留給莫羅作紀念,與他訣別。

小說的結尾是,兩位年過半百的人——弗雷德里克·莫羅和戴洛里耶在爐邊回憶青年時代一次逛妓院的經歷,尷尬卻又極為有趣。最後兩人同嘆道:「這是我們最美好的經歷。」

福樓拜要描寫的,不僅僅是一種流產的愛情,而是個人凡庸的戲劇,在人生的進程中,早年的夢想只得到撫順日常的現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教育》顯示出了小說特有的價值和力量:在過往的革命中,在歷史的重要關頭,人類實際上是不知所措的,但在其後的歷史書寫中,他們卻表現得仿佛目標明確,神勇異常。

幾乎所有的歷史書寫都無法表現這種真正的人類狀態,唯有小說能夠。在這裡,福樓拜以小說之美瓦解了落入俗套的歷史和現實。

讀《情感教育》這樣的書,需要清醒的,能做出充分反應的頭腦和心靈,必須有能力,同時有透徹的心靈場地,才能進入這樣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