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州賦並序(刊於蘭州日報)

竇秀華 發佈 2021-09-18T16:45:31+00:00

竇秀華(原創)此賦發表於2021年7月12日蘭州日報父輾轉半生,退休之後執意在家鄉建宅修院,頤養天年。吾輩不能解,父諄告曰,家鄉乃根,自輩乃直干,汝輩乃枝葉,枝挺葉茂,則應回報鄉梓。況鄉梓之地,歷史悠久,風淳民朴,應用汝筆,答釋一二。

竇秀華(原創)

此賦發表於2021年7月12日蘭州日報

父輾轉半生,退休之後執意在家鄉建宅修院,頤養天年。吾輩不能解,父諄告曰,家鄉乃根,自輩乃直干,汝輩乃枝葉,枝挺葉茂,則應回報鄉梓。況鄉梓之地,歷史悠久,風淳民朴,應用汝筆,答釋一二。吾遵父,作寧州賦,其辭曰:

東枕連綿橋山①之脊樑兮,中流蜿蜒曲折之馬蓮②。北靠岐伯故里之鳳城兮,西接平曠無垠之大塬。南續關中北口之長武兮,長橋扼一衣帶水之涇川。梁峁溝谷之彌多兮,川道台地雜其間。農耕漁獵幾相宜兮,滋育養民而自知苦甘。古關腰峴之疊出兮,巍巍然而自成天險。直道幽路委曲其內兮,承當樞紐之以至雲端。

若夫!黃帝之族,循涇、蒲③以問道兮,依洛水④而布桑。上承古象⑤之遺地兮,下解黎群落之恓惶。創仰韶文化之先河兮,布中華文明之垂光。嗣集岐伯之術為《皇帝內經》兮,固留南佐⑥燒築之遺牆。南匯姜水之洪流兮,聚根脈之魄而生炎黃。孳育厚土之茅廣兮,肇基人文之華章。開三皇五帝之先流兮,啟華夏民族百代之康莊。

若乃,夏后稷失官而奔戎兮,馬連河畔教民耒耜耕耘。方國匯聚而荒服於慶節兮,孫公劉集民而建豳。以廟坪台地以為都邑兮,歌《豳風》而達聲。耀《詩經》之開篇兮,展先周之淳風。以夏商之儀為奠基兮,雛規周禮而為《經》。古公亶父下周原以為道兮,留譽名而為舊庭。義渠戎族以先周之地為邑兮,率民遊牧根植而獲豐。緣橋山險峻難以翻越兮,望黃河洶湧澎湃而心驚。雖老龜而知刳腸兮,哀嘆情勢之運程。

若夫,七塬九川⑦而為域內兮,白巧千窮而被秦傾。南達北往此為中道兮,關中馳馬直至上郡。憾太史公百及而遺珠兮,未留橋山右臂形勝之苦經營。

若乃,後累代而鼎革兮,建郡置府而不斷。署名各多化異兮,邊域隨之而增減。寧州之名見於史冊兮,始西魏史之定獻。然,資源富厚兮,進退而步艱。依天險而自固兮,屢次而遭兵燹。輸移民而雜居兮,久時而為京都之塞邊。黧民求溫飽而不得兮,身命朝夕隕落不得偷安。飛塵荒草蔽四野兮,風撥雨削而裂谷分山。魑魅魍魎皆出沒兮,沃土一變而成荒灘。古洛水之流枯兮,惟留名於黃河之中段。無日天溝⑧之水竭兮,谷川迤邐尤艱。長藤串瓜之九峴⑨磽瘠兮,束路腰捆土橋則民倒懸。地面敧側之南義⑩屢受災兮,控扼北往之關殘。噓唏呼!寧州!

若夫!拒戎夷鑲邊陲兮,屏三秦而蔽京畿。常為兵家之必爭兮,出將帥而痛惜。漢傅介子以軍使出龜茲兮,突殺胡使以出奇。公孫賀坐酎金而失侯兮,巫蠱株連而歸西。晉傅玄陳事切直兮,上疏奏事多言激。貴游懾伏台閣生風兮,為直臣諫吏之少稀。唐羈縻突厥之鐵騎兮,沐狄梁公渥惠而名遺。樵採奉母之明呂經兮,繼領三代之蘭芝。新世初,權子⑪攜兒女為八路軍修理槍械兮,任通宵達旦揮汗濕衣。王孝錫革命未捷身先死兮,被捕前街坊憤筆題詩。仁人志士以圖謀奮強兮,承先祖之雄姿。創世紀之序曲兮,煌畿內以為期。噓唏呼!寧州,塬闊地厚人傑地靈兮,吾難盡於萬萬一。

若夫!至於物產,九龍川之黃桃多汁兮,早勝之曹杏酸甜。赤橙黃綠之粒飽滿兮,茂盛平野台地之條田。有隴東糧倉之美譽兮,春秋有百里嘉禾之連綿。新農村之屋瓦櫛比兮,享汲水用電之靈便。再無溫飽之憂兮,復無乞、盲之愁煩。躬耕稼穡大用器械兮,釋農人犁耙連枷之汗斑。百業競相爭賽兮,欣農工商之並肩。通衢道路之寬闊兮,有車水馬龍之奔酣。四莊八會之輻輳兮,爭康阜民安之續篇。遂逐氣候之多變兮,好景滋熙四季之塵煙。藉唐塔宋寺之意蘊兮,揚新時代之新鞭。沐先哲之餘味兮,度一方海清河晏。輯寧樓門洞開兮,屢頒首遺愛之明官。

噫嘻呼!儻論侃侃,難於畢具。

亂曰:馬蓮河畔九龍川,自古寧州立北邊。

后稷躬耕民解餒,義渠牧獵族分煙。

郡州府置頻頻易,男女老幼代代傳。

至此通衢延域外,八方輻輳續新篇。


註:寧州:即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漢為北地郡,西魏時置寧州。

①橋山:即子午嶺,又叫橫嶺。

② 馬蓮:即馬蓮河,為寧州經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後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隻留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寧州在慶城之南)。

③ 涇:指涇河系黃河支流渭河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以上,北源出於寧夏固原大灣鎮,東流經平涼、涇川於楊家坪進入陝西長武縣境內,在南流時經寧州長慶橋一帶。

蒲:指蒲河,發源於慶陽市,流經鎮原縣,匯入涇河。

④ 洛水:即西洛水,發源於子午嶺(橋山)西麓,古名洛水,後叫寧江,上段又叫寨子河。傳說為黃帝一族的生息地,後此族一部分翻越橋山進入山西,將此名帶入河南境內。故有兩條洛水,東洛水在河南境內,西洛水在甘肅境內。一部分循馬蓮河入涇水、渭水到達黃河上游、中游地區。

⑤ 古象:即黃河古象,1973年1月發現於甘肅合水縣板橋鄉穆旗村馬蓮河畔。因其挖掘於黃河流域,故取名為「黃河古象。」合水縣在寧縣之正北面,於寧縣至瓦斜鄉毗鄰。

⑥ 南佐:即南佐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分布於董志塬西北部兩條溝壑之間的塬面上。暴露有墓葬、白灰面房址和灰坑等遺蹟,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室內抹有白灰面,室外三面牆基下有燒烤痕跡。現已填埋保存。

⑦ 七原九川:現寧縣境內有7條塬面:即早勝,春榮、盤克、南義、和盛、金村、九峴原。九川:即涇水川、蒲水川、九龍川、襄樂川、硯王川、馬蓮河川、古城川、寨子河川、平道川。此處指原川之多數。

⑧ 無日天溝:上游又叫疙拉溝,在縣城東南25公里一帶,源於正寧縣山河鎮西,以東北---西南向流至政平南,匯入涇水,流程近50公里。

⑨ 九峴:即九峴塬。

⑩ 南義:即南義塬。

⑪ 權子:即權鏞鼎,縣城東溝人,清光緒十一年生。自學小爐匠,後及一般鐵活,時稱「權鐵匠」。後為八路軍修理槍械,通報訊息,遞送情報。民國34年,父子倆併案修槍,槍枝走火打死自己年僅24歲的兒子積存,後與女兒晝夜以繼修槍不止,寧縣解放後,婦女始回籍從農,後不幸去世,墓丘無存。

(作於2021年春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