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發現漢代文化瑰寶!就在大唐發電廠西側

看淮北 發佈 2020-01-03T11:45:23+00:00

提示:重磅!重磅!重磅!

提示

重磅!重磅!重磅!

經研究

我市發現的漢代畫像石祠

是第一例經考古發現的

且配置構件完整無缺的

漢代小祠堂

其獨特的平面布局

抱鼓石形建築風格

在全國皆是首次發現

填補了漢代祠堂研究的空白

2019年元月,根據群眾報告線索,我市在 相山區淮北大唐發電廠西側的洪山南坡搶救性發掘兩座漢代祠堂,其中一座保存完整,一座前期遭到破壞,僅存幾塊祠堂構件。兩座祠堂相鄰較近,建造於朝向東南的山坡處,因遭受泥石淤積,掩埋於表土下,倖存至今兩個祠堂北部所依的小山當地稱作洪山,因此將該祠堂定名為 「 洪山漢代畫像石祠」

1號祠堂

C1朝向南,其構造為前室後龕,呈「凸」字形結構。整個祠堂東西寬1.62、南北進深1.52米,保存基本完整。C1朝向南側,兩側有間斷用粗糙山石壘砌的石牆,應是早期被破壞的墓垣。C1由9塊青石組成,內部刻滿畫像,依次為前蓋頂石1塊,刻畫「吉羊雙魚圖」;左右側抱鼓石2塊,分別刻畫「狩獵圖」、「車馬出行圖」;後蓋頂石1塊,刻畫「神仙祥瑞圖」;左右側壁石2塊,分別刻畫「建鼓舞」和「六博雜耍圖」,後壁石1塊,刻畫「樓閣宴飲圖」;前室基石1塊,其上雕鑿一隻耳杯。

洪山漢代畫像石祠1號石祠復原圖

2號祠堂

C2早期遭到破壞,其建造形制和布局與C1相同,為前室後龕布局,原址僅存祠堂基石2塊。距C2東南約3米處發現1塊後龕蓋頂石,應是早期C2被拆除時所棄置。C2朝向正東,有墓垣間斷與C1相連,之間相距不到2米,應與C1墓主人同屬於一個家族。C2東西殘寬1.48、南北殘長1.31米,由5塊青石組成,其中刻有畫像的3塊。依次為前室蓋頂石,刻畫「吉羊雙魚圖」;前室左側壁石,抱鼓石形,刻畫持鉞武士、車馬出行;後龕蓋頂石刻畫題材與C1後龕蓋頂石基本相同,從左至右依次為西王母、羽人、玉兔搗藥、青鳥、九尾狐、龍馬、羽人、東王公;前室地基石,在臨近後龕室左右兩側位置雕鑿了兩隻耳杯。

洪山漢代畫像石祠兩座祠堂畫像風格一致,採用陰線刻與剔地較淺的淺浮雕相結合的雕刻技法,是陰線刻技法向淺浮雕技法邁進的時期,刻畫技法、刻畫題材與徐州漢王鄉「永平四年」(61年)小祠堂有相近之處,因此建造年代應不早於東漢中期。相關研究認為,這類祠堂的營建者一般為小官吏或中小地主。

期待能儘早在博物館中

欣賞到這些畫像石

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漢文化

來源:淮北發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