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從神經系統體會經絡的存在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0-01-24T07:03:09+00:00

其中主要的是經絡與周圍神經相關說,這種見解是建立在直觀解剖基礎之上的,因為全身大多數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經干或其較大分支通過。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醫學界廣泛開展了關於經絡實質的多方面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其中主要的是經絡與周圍神經相關說,這種見解是建立在直觀解剖基礎之上的,因為全身大多數穴位或其附近都有神經干或其較大分支通過。顯微鏡觀察也證明,穴位處從表皮到肌肉各層組織中具有豐富多樣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從穴位——「點」的觀察是如此,從經絡——「線」的觀察也是如此。

(一)局部觀察

有人觀察,在十二經脈和任脈的324個穴位,有腦神經或脊神經支配的共323穴,占99.7%。羅馬尼亞學者R·T在對穴位進行組織學研究時,觀察到其中神經受體的密度比周圍區域更大。凱勒通過觀察12000例顯微切片,發現穴位點的神經末梢比周圍皮膚更為豐富。經絡的循行分布大部分與周圍神經分布基本一致,如肺經與橈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一致;心經與尺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一致;足三陰經與隱神經分布一致;膀胱經與坐骨神經的分布也基本一致。有些表里經的絡穴也存在著這種關係,如列缺和偏歷二穴即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支和橈神經淺支的交通點。針感的放射傳導也與周圍神經的分布及其感覺區基本趨於一致,面部穴位的針感多向頭側放散,與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有關;胸腹部穴位針感多在局部或向鄰近放散;胸椎腧穴針感多向脅肋、側腹部放散;腰椎腧穴針感多向下腹、下肢後側放散;骶部腧穴針感多向肛門、會陰部放散;針刺位於臂叢神經的缺盆穴,針感會向上肢放散;四肢部穴位多向與肢體長軸一致的方向放散。

(二)與周圍神經系統關係

在軀幹部,雖然經絡主要呈縱行分布,而神經呈橫向分布,但如果進一步分析經絡所屬腧穴的作用,則可看出,經絡在縱行聯繫之中還包含有橫向的前後關係。軀幹部腧穴,特別是背俞、腹募、任脈穴與其所主治的內臟在神經所屬節段上有相當的一致性。如肺俞、中府都受胸1~5節段的神經支配,而分管肺臟的神經也出入於該節段;膻中屬胸4,主治呼吸系統(頸2~胸4)疾患;中脘屬胸8,主治消化系統(胸8~9)疾患;關元屬胸12,主治泌尿系統(胸10~12)疾患。基於此認為經絡穴位的分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同節段支配關係一致,尤其在軀幹部更為典型。通過對十四經穴的綜合對比,也發現各經穴的主治證候絕大部分同節段反射聯繫相一致。

為證實經絡與周圍神經相關的正確性,上海針刺麻醉協作組有意識地把針直接刺到神經上,或用電針直接刺激四肢的有關神經,進行局部手術麻醉,獲得成功;直接刺激面部某些神經,進行腹部手術麻醉,也達到了鎮痛效果。廣州部隊醫院不用針刺,只在肢體神經分布豐富處直接用電刺激神經,而後施行外科手術,也獲得了與針刺麻醉相同的效果。有的實驗將麻醉藥注於經穴深層,再針刺該穴便不會得氣;對下半身麻醉或癱瘓者針刺其下肢穴也不得氣。一般情況下,針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穴對胃腸的運動和胃酸的分泌均有明顯影響,當切斷股神經和坐骨神經後針感及作用便不明顯;而用普魯卡因作穴位深層封閉後針感及作用即消失。表明得氣同神經系統功能的完整與否密切相關,神經系統是針感的物質基礎,但也有穴位封閉後不阻斷針感傳導的實例,而在針感傳導線上加以機械壓迫則可阻斷並改變感傳方向。從而認為經絡並不完全等於神經,而是與神經關係密切的索狀或管狀結構。

(三)與中樞神經系統關係

從中樞神經來看,在體表發生的感傳線,並非就是體表存在這種線,而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里發生的過程。例如有的截肢患者有時仍會感到已經不存在的肢體發生疼痛(即「幻肢痛」)。而在其肢體殘端上方針刺,仍有針感傳到已經不存在的肢體末端。從而推論,經絡是大腦皮質各部位之間特有的機能聯繫,穴位在大腦皮質上各有相應的點。針刺某一穴位引起大腦皮質相應點的興奮灶,這一興奮灶就按其特有的機能聯繫有規律地擴散到同一經上有關穴位的相應點,引起該經的興奮,在主觀上便形成了體表的循經傳導感覺。故稱「經絡感傳」為「產生於大腦皮質的經絡感覺」,它不能作為有經絡管道結構的依據。當大腦皮質有刺激性病損時,無周圍針刺可以自發感傳,而在破壞性病損情況下,雖有周圍刺激,也不可能引出感傳。有人鑒於至今還沒有發現人體中某條神經的走向完全符合於經絡的走行路線,便提出了「經絡鏈」的設想,認為經絡的實質不在於周圍神經,而在於中樞神經。有人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經絡-皮層-內臟相關」的假說,後來又通過動物實驗進一步論證和充實了這一內容。

(四)與自主神經關係

手三陰經通過上肢的脊神經組成的頸叢、臂叢,在頸部、胸部與交感神經相連,接近心肺部,故可治療胸部疾患;手三陽經通過頸部脊神經和頸上交感神經結,又經頸內動脈腦神經與頭部器官相連,故可治療頭面、五官疾患;足三陰經通過下肢脊神經組成的腰叢、骶叢,在腰骶部與自主神經相連,故可治療泌尿、生殖病證;足三陽經通過腰骶部脊神經與交感神經相聯繫,並上達背部、頭部,與頭部神經相通,故可治療頭面、軀幹部病證。

根據經絡感傳中有時伴有循經出汗、循經汗毛豎立、循經皮丘帶等與自主神經有關的現象,設想經絡可能是自主神經末梢結構的一種特殊聯繫。用腎上腺能神經和膽鹼能神經遍及全身來說明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用這些神經沿小動脈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分布來說明運行於經脈內外的營與衛、氣與血之間的關係。認為機體小血管壁上腎上腺素能神經和膽鹼能神經位於中小膜之間,是在脈外的,它們分布在全身小動脈、細小動脈,一直到毛細血管前動脈這些阻力血管,正是與血密不可分的衛氣。從而得出結論:交感節後纖維與阻力血管密不可分。這同中醫學氣血與經絡密不可分是一致的。因此,交感神經系統是經絡實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洋洋洒洒幾千字,本意不是想揭示經絡的本質,咱也沒那本事,而是把自己學習中醫的感悟說出來,這些年通過中西醫相互對比學習,對於抽象的中醫是個很快進步的過程,不排斥,多思考,思路愈加明朗,內心無比充實,感謝各位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