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是這個時代的通行證: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夸父的行囊 發佈 2020-04-18T14:11:11+00:00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家鄉遇到的,竟然也都是同樣自戀又自負的人:博士羅梅羅,因為丹尼爾拒絕讓其畫作在比賽中入選,一再詆毀攻擊他,用各種手段黑他,很多人聽信了蠱惑,斷絕了與丹尼爾的往來;一位素不相識的父親,想讓丹尼爾出錢給他癱瘓的兒子買一部輪椅,理由相當簡單粗暴:身為名人,就理當

丹尼爾是一位小說家。自從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以後,各種邀約不斷,丹尼爾全都予以回絕,只有來自他的家鄉——小鎮薩拉斯的一封信引起了丹尼爾的注意。

四十年前,他因為無法忍受家鄉虛假、醜陋的一面,選擇了逃離。四十年後,他認為現在的家鄉應該有了全新的面貌。於是,丹尼爾接受了家鄉為他頒發「傑出公民」榮譽的邀請,踏上了返鄉的旅途。功成名就的大師榮歸故里,必定是整個小鎮的榮耀,他自忖。

丹尼爾說,作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而又自負,包括他自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在家鄉遇到的,竟然也都是同樣自戀又自負的人:

博士羅梅羅,因為丹尼爾拒絕讓其畫作在比賽中入選,一再詆毀攻擊他,用各種手段黑他,很多人聽信了蠱惑,斷絕了與丹尼爾的往來;

一位素不相識的父親,想讓丹尼爾出錢給他癱瘓的兒子買一部輪椅,理由相當簡單粗暴:身為名人,就理當幫助弱者,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義務;

一個中年男子執著地認為丹尼爾的小說主人公原型是他父親,邀請丹尼爾上門做客。當丹尼爾因故未能如期赴約時,他極為憤怒,到處宣揚作家言而無信、目中無人;

…… ……

電影《傑出公民》中描繪了一幅「自戀者眾生像」。

1976年,美國《紐約》雜誌將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稱為「自我一代(The Me Decade)」,標誌著自我欣賞的文化漸成主流。

1979年,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拉什在《自戀主義文化》一書中,首次明確提出「自戀」已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象。

如今,自戀不僅為更多人所接受,而且被認為是與自信、自尊相似的積極人格特質,自戀會使人神采飛揚、精力旺盛,因而更有創造力,並且更懂得愛。


A 自戀的「前世」

自戀,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神話。

河神和水澤神生下兒子那喀索斯時,得到神諭,「不可使他看到自己。」 直到長成十六歲的少年,父母從未讓那喀索斯看到他自己的影子,他也無從知曉自己生就一副俊美迷人的面龐。

很多女神向他求愛,但都遭到了拒絕,她們一起祈禱:「但願他有朝一日愛上一個人,卻永遠得不到那人的愛。」命運女神答應了她們的請求。

一天,那喀索斯在打獵時發現了一處清澈的湖水。他來到湖邊,低下頭正要喝水時,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立刻被影子的美貌深深吸引。

他以為是水中的神仙向他示好,心中大喜,就這樣愛上了自己的倒影。從此以後,那喀索斯時常在湖邊流連,痴痴地望著湖水中的倒影,不吃也不喝,最終形容憔悴,倒在了草地上。

幾天之後,在他倒下的地方,長出了一簇簇水仙花。他的名字,那喀索斯(Narcissus)就成了水仙花的名字。

自戀妨礙了那喀索斯的自我認知,致使他在「自我」中溺亡。

這個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一種歪曲的鏡像。通過不真實的自我形象對外界作出反應,是愚蠢的;將虛擬對象等同於自我,則會導致更大的錯誤。


B 自戀的「今生」

對「自戀」的近代心理學研究始於弗洛伊德。他在《論自戀》中寫道,每個人都有原始的自戀傾向,在嬰兒時期就處於自戀的狀態——原發性的自戀,或者「全能型自戀」,嬰兒自以為是宇宙的中心,整個世界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運轉。

隨著嬰兒逐漸長大,這種自戀的一部分會投向別人。如果在此過程中受挫、得不到回應,愛又折回自身,形成繼發性的自戀。這些人會將理想化的自我視為愛的對象。

歷史學家克里斯多福·拉什在《自戀主義文化》一書中提出,「二戰」以後的社會文化轉型,是造成「自戀」成為普遍現象的主要推手,價值觀念、經濟發展、教育方式、休閒娛樂等等,都對人的自我認知重塑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自戀型人格」。

這種人格特質的一種極端,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美國《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對它的特徵描述是:

過度誇大自己的成就,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應該擁有特權;很難共情、移情,對他人的遭遇表現冷漠;不能接受批評,以自我為中心。

這個定義後來發展成為臨床心理學對病理性自戀的診斷標準。

不過,在社會心理學中,自戀型人格特質被認為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特質類型(與其它人格特質沒有什麼不同),而且,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自戀的傾向,只是程度輕重有所不同。有的人外在表現較為明顯(顯性),有的人則沒那麼明顯(隱性):

外向的自戀者會努力去爭取外界更多的注意,很多人是團隊的領導者,倨傲無比,高高在上,有時會表現得咄咄逼人,刻薄無理;

隱秘自戀者與其相反,害怕在他人面前展現自我,小心翼翼地避免別人的目光,但內心獨白卻是,「你們不欣賞我,是因為都不懂我」。

心理學研究發現,自戀的根源在於缺乏愛和同情,特別是如果兒童時期父母疏於對孩子的關懷,他們就會轉而向自己尋找缺失的愛;如果讓孩子在幼年沒有體驗到自己的「天然全能性」,這種自我認知就會逐漸衰弱,但是它依然存在,會在人遭遇挫折、困難時重新出現、自我保護,形成高自戀、低自尊


C 自戀:一種新的「流行病」

在當下社會裡,自戀漸漸成為一種新的「流行病」,越來越多的人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傾向,這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會文化的變化。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崇尚個性,是不容置疑的價值標杆;欣賞自己,是年輕人最容易接受的價值灌輸。

媒體和廣告不厭其煩地告訴人們,只有愛自己,才會愛別人;只有你喜歡自己,別人才會喜歡你。我們潛意識裡被植入一句話:如果此生只愛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

達人秀、夢想秀節目層出不窮,普通人經過一番包裝,也可以像明星一般站在聚光燈下,享受觀眾的掌聲喝彩,一夜之間,原本觸不可及的明星夢就近在咫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夢想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不論在現實里還是網絡上。

在《自戀主義文化》這本書里,拉什認為:

媒體為關於個人榮耀的自戀夢想提供了素材和舞台,並且強化了這種夢想,鼓勵普通人把自己視同明星,使他們越來越難於接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庸和「芸芸眾生」。


第二,教育方式的變化

曾幾何時,父母是家庭的權威,好孩子的標準是「聽話」;現在則完全不同,獨生子女是家裡的「中心」,有了二胎又變成「雙中心」,父母傾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生活條件、教育條件。

除此之外,父母的地位不斷降低、向孩子看齊。如果沒有成為孩子的朋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稱職的父母,如此種種,為孩子的自戀鋪平了道路。


第三,傳播技術的變化。

移動網際網路、手機、社交媒體的興起,加速並強化了自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普及。有人戲謔地將以用戶為中心、社交媒體為主流的新一代網際網路成為「你的網絡」,用戶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在各種工具的「賦能」和「加持」下,他們在賽博空間裡擁有了全新版本的「自我」;

社交網絡鼓勵「展現自我」,YouTube以「你」作為自己的名字,口號是「傳播你自己」; Facebook的名字更加形象直觀;通過美顏、濾鏡、修臉,Instagram的用戶一個個堪比明星,光彩照人。

2006年,《時代周刊》將「你」評選為年度人物,指向每一個在網際網路世界自我表現的人。這是一股席捲世界的潮流。


第四,人口結構的變化。

在老齡化日益突出的社會裡,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主力軍都漸漸向年輕人傾斜,年輕人的喜好、生活觀念和方式,是商家分析研究的主要對象,從商業模式、產品設計、營銷策劃,幾乎全都是圍繞著「90後」、「千禧一代」大作文章。

年輕人有活力、易於接受新事物,喜歡衝動型消費,更看重當下的享受,他們的性格特質為自戀提供了最好的「培養皿」。


D 網際網路:「自戀者」的天堂樂園

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分成了兩個自我,當下的我(現實的我)、可能的我(虛擬的我)。

人們不是努力讓「當下的我「過得更好,而是想辦法讓「可能的我」始終處於理想狀態:曬PS過的個人照、曬各種美食好物、曬與名人的合照……在網絡空間裡,他們漂亮美麗、過著優渥的生活、享受著精緻的小資情調。



英國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說,我們每天面對的「螢幕」實際上分為「屏」和「幕」兩部分:

一方面,它是一面「屏」,將我們每時每刻的形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道「幕」,將真實的你我與世界隔離開來,阻斷了我們與外部世界的真實聯繫,讓每個人都變成了每天盯著自己看而不厭的那喀索斯。

在某種意義上,網絡與自戀者形成了共存共榮的關係,前者猶如一個偌大空闊的舞台,需要有人表演;後者需要一個比現實更好的空間表現自我。網絡幾乎是為自戀者度身定製的舞台。

於是,自誇、自我美化、炫耀性消費,紛紛登場。不論是現實還是網絡中,社交紅人、網絡大咖往往都是自戀者。

社交媒體成了自戀者們最好的秀場和競技場。


E 「自戀」的現實價值與意義

在《占有還是存在》中,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提出,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判斷標準,取決於一個人在市場上是否好賣——他的「包裝」是否好看,背景如何、有無足夠的人脈關係等等。

一個人除了有工作能力之外,還要有出色表演水平,這樣他才會「暢銷」,其中的關鍵,就是懂得自我呈現,以最好的方式、最被認可的方式呈現自我。

正如「表演」已被視作中性詞一樣,在今天的時代語境下,「自戀」也需要從更廣的視角、更多的維度來審視。

有些人的自戀,源於幼年時期缺乏愛和關心,有些人的自戀,屬於未能完全轉化的繼發性的自戀,另一些人的自戀,與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

人類的個性特質複雜多元,自戀只是其中之一。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自戀的影子。

事實上,自戀只是整個光譜中間的一段:這段光譜的一端,是自信、自我肯定,這是構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成分,自信的人積極、樂觀,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和諧融洽;另一端,是前述的自戀性人格障礙,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情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嚴重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

自戀位於在這兩端之間,它既沒有自信那麼健康,也不如自戀性人格障礙那麼嚴重。這就意味著,自戀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和利用其好的一面,儘量將自戀向自信的一端轉化。


F 從「自戀」到「自信」

第一,正視自我,培養自己的正念。

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只有當我們面對真實的自己,剝去光鮮亮麗吸引別人眼球的「外衣」,才能發現那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我、脆弱敏感的我。有些自戀者之所以發展成為人格障礙,正是由於他們拒絕面對自我,刻意壓制對自戀特質的認知,不相信、不面對,造成了越來越大的人格分裂。

第二,學著欣賞他人、關心他人,培養自己對他人的同理心。

心理學試驗顯示,當人們被鼓勵去做一些對他人表達善意的行動,比如給家人做一頓飯、幫助鄰居照看寵物,他們的焦慮水平比起對照組會有顯著的減輕。學會表達愛和關心,不僅會收穫開心和感激,也會慢慢融化內心堅硬的冰層,讓自我走向牢籠,走向精彩的真實世界。

第三,生活不是一場接一場的「作秀」,不是為了別人的掌聲,而是投入身心做自己熱愛的事,只有在這時,我們才會獲得真正充實感和成就感,這種快樂比虛榮心更令人愉悅,更持久。


最後,一起分享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的一句話:

善待你的自戀,但是別過了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