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傳》:探究「三元人格」,從徐志摩的愛情和愛國說起

萬里悲秋 發佈 2020-02-04T00:54:14+00:00

導讀:看完《徐志摩傳》的人,一般有兩個不同的觀點。參考文獻:《自我與本我》弗洛伊德《徐志摩傳》 韓石山《談徐志摩》 梁實秋《徐志摩全集》 趙家璧《張幼儀傳》 丁言昭《林徽因傳》 張清平《陸小曼傳》 柴草《凌淑華傳》 朱映曉

導讀:看完《徐志摩傳》的人,一般有兩個不同的觀點。

第一個:喜歡徐志摩,因為他溫文儒雅、浪漫多才,尤其是情詩寫得好。

第二個:不喜歡徐志摩,因為他和4個女人有過情感糾葛,不折不扣的「渣男」。

我不去評價這兩個觀點的對與錯,因為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在我看來,徐志摩的一生都在「自我、本我和超我」中不斷追逐和轉換。

本文將從徐志摩的愛情和愛國兩個角度,對他的「三元人格」進行探究。


偉大的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人生中的最後階段寫過一本叫《自我與本我》的書,在書里構建了一個三元人格模型,即「自我」「本我」和「超我」,被後人推崇並一直引用。他認為:

  • 01.本我是按照生命的快樂原則行事,以追求本能衝動和被壓抑的慾望的滿足為目的,它是一個人最真實的世界,其在本質上是不受制約的本能衝動。
  • 02.自我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不是本能或衝動的,代表著理性和常識的東西。它能使人的行為更加的理智,既能獲得更大的快樂,位於本我和超我之間。
  • 03.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在三元人格模型中處於最高層次,然後又指導和幫助自我去限制本我,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那麼徐志摩的「三元人格」又是怎樣的呢?請往下看。


1915年10月之前的徐志摩吃穿不愁、衣食無憂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1897 年出生在浙江海寧硤石鎮都一個大戶人家。志摩是他去美國留學前父親徐申如給改的名字。

據說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為什麼說是大戶人家呢?因為從明朝正德年間始祖徐松亭開始世代經商,到了他出生的那一年,父親徐申如掌管家族生意,並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所以作為家中獨子的徐志摩,打小是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將來註定要繼承祖業的。

起初,家裡都是請人教徐志摩讀書識字,但是因為他太頑皮,氣走了好幾個老師,所以12歲那年把他送鎮里的開智學堂上學,跟隨先生張樹森學習古文知識。他憑藉著自己的聰明伶俐,成績在班上總是排名第一,吸引了很多女同學的注意和仰慕,當然也有男同學的嫉妒和仇恨。

所以這個時候的徐志摩,就已經慢慢體現出「本我」了:頑皮任性、聰明伶俐,女同學喜歡、男同學不爽。並且這種優秀的「本我」,是帶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基因的。

  • 因為徐志摩還有幾個親戚後來都比較有名,比如說:寫武俠小說的表弟金庸(查良鏞),喜歡寫言情小說的外甥女瓊瑤,嫁則給了「兩彈元勛」錢學森的表妹蔣英。

後來,徐志摩在表叔沈鈞儒介紹下前往杭州府中學堂讀書(入學兩年後改名浙江一中,是現在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接著又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

在浙江一中求學期間,他和郁達夫、厲麟似的關係非常好,好到大家經常在一起觸碰思想火花。也是在那個時候,郁和歷慫恿徐志摩到校刊《友聲》上發表了處女作《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以及後來的《鐳錠與地球之歷史》。

隨著徐志摩年齡增長,知識和閱歷也跟著提升。通過他發表的作品以及與同學間的交流,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徐志摩慢慢壓制了「本我」,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出了「自我」。

他和4個女人間的情感糾葛,「本我」與「自我」的一次次交鋒

01.徐志摩最對不起的原配張幼儀

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前素未謀面,因此並沒有什麼感情基礎,他對張幼儀的情感態度也一直比較冷淡。究其原因,徐家是做生意的,張家在政界有一定影響力,政商結合的父母包辦婚姻,讓徐志摩非常反感,卻又無可奈何。這也為他後來「本我」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張幼儀先後為徐志摩生下兩個孩子,但是徐志摩卻並沒有愛過她。尤其是懷第二個兒子彼得時,徐志摩卻在追求另外一個女人林徽因,並和張幼儀提出離婚。

徐志摩跟著自己「本我」,從身體到心理上排斥張幼儀,絲毫不顧及張幼儀辛辛苦苦為他生兒育女。同時去追求別的女人,並以結婚為手段,來達到自己目的。

02.徐志摩最喜歡的夢中情人林徽因

林徽因長得最漂亮,而且有主見,和張幼儀完全相反。在留學的時候,徐志摩就對林徽因一見鍾情,那個時候徐志摩還是有婦之夫。但是他並不在意外界的眼光,跟著感覺走,寫了很多的詩宋給林徽因,希望得到她的回覆,包括那一首非常有名的《再別康橋》。

但是這個時候的林徽因,她不同於別的女孩子,雖然也被徐志摩的英俊外表、風雅談吐和淵博知識打動了,但是她一直克制著,以「自我」去拒絕了徐志摩的「本我」。

  • 徐志摩《再別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實際上,也是因為徐志摩的這種「自我」,讓他在那一段時期里,創作出非常多的詩歌,而且質量也在巔峰,或許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吧!

03.徐志摩的紅顏知己凌淑華

外界也傳過徐志摩和凌淑華的緋聞,因為凌淑華的確也很優秀,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她和冰心(謝婉瑩)是同學,都長得非常清秀,很有氣質,並且在詩歌和繪畫上都很有天賦。只是凌淑華是陸小曼的閨蜜,所以徐志摩的「自我」壓制了本我。

但是他依然非常欣賞和信任凌淑華,去歐洲之前,徐志摩還把自己的「八寶箱」交給凌淑華保管,裡面有寫給林徽因的詩以及日記。並且徐志摩的第一部詩集《志摩的詩》,也是凌淑華在扉頁上題的詞,故在外人看來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密切。

凌淑華或許也喜歡過徐志摩的,在他出事後,更是不敢相信,悲傷地寫下了一首詩,緬懷徐志摩。

  • 凌淑華《志摩真的不回來了嗎?》節選:志摩,你真的死了嗎?誰會相信像你這樣一個有生氣的人會死了的?得到這消息時,我就不信,可是問了幾處,都答說是真的,回電已證明了。

04.徐志摩一生的摯愛陸小曼

徐志摩最愛的還是陸小曼,「本我」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徐志摩剛回北京,被林徽因拒絕,經常去師弟王賡家裡做客。王賡公務繁忙,很多時候都讓妻子陸小曼招待,兩個人因此產生了情愫。

我分析了下,徐志摩愛上陸小曼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剛和張幼儀離婚不久,又被林徽因拒絕,心中苦悶。

二是兩個人都是父母包辦婚姻,有同病相憐之感,互相理解關心。

三是陸小曼確實生的很漂亮,很有靈性,徐志摩被迷住了。

這段感情,徐志摩一開始是「自我」壓制住的,但是兩個人見面次數多了,「本我」也就堵不住了,兩個人陷入愛河。再也管不了外界的流言蜚語和世俗禮制,相愛就要在一起,並且一輩子。

幾經波折,王賡和陸小曼離婚,陸小曼也終於嫁給了徐志摩。在這裡,王賡一開始也非常矛盾的,但「自我」還是戰勝了「本我」,並且還祝福了徐志摩和陸小曼。

  • 王賡:"我們大家是知識份子,我縱和小曼離了婚,內心並沒有什麼成見;可是你此後對她務必始終如一,如果你三心兩意,給我知道,我定會以激烈手段相對的。"

最了不起的是,徐志摩的「自我」中,更是衍生出了「超我」

徐志摩的這四段情感糾葛,看起來是挺「渣」的,但「渣男」也有一顆愛國心。

01.憤慨軍閥混戰,留學海外尋找救國之路

1917年,徐志摩在北大讀書時候,各地軍閥割據,東北有奉系軍閥張作霖,山西有晉系軍閥閻錫山,我的一個師兄蔡鍔在雲南算是滇系軍閥,還有廣西陸榮廷的桂系軍閥。軍方之間互相爭地盤,全國上下一片混亂,百姓深受其苦。

徐志摩想要學魯迅先生,外出留學尋找救國之路。他從上海啟程前往美國學習銀行學、社會學、經濟學,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中國的「漢密爾頓」。

  • 漢密爾頓:美國開國元勛、首任財政部長,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社會領袖。

在留學期間,徐志摩加入「愛國組織國防會」,並且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愛國人士。並且非常的自律,他和舍友立下目標,晚睡早起,多運動學習,尤其是在早晨7點的時候,面對祖國的方向唱愛國的歌。

這就是「自我」的更高一層次,弗洛伊德所說的「超我」境界。通俗地說,就是從個人角度上升到愛國這個高層面。

同樣在後來,「三一八慘案」發生,魯迅先生聽聞此事,寫了一篇《紀念劉和珍君》痛斥段祺瑞政府的殘暴。徐志摩也非常很憤慨,於是寫下了《梅雪爭春(紀念三一八)》。

  • 徐志摩《梅雪爭春(紀念三一八)》:南方新年裡有一天下大雪,我到靈峰去探春梅的消息;殘落的梅萼瓣在雪裡掩,我笑說這顏色還久三分艷!運命說:你趕花朝節前回京,我替你備下真鮮艷的春景;白的還是那冷翩翩的飛雪,但梅花是十三齡童的熱血!

02.配合梁啓超的「中國文藝復興」計劃

在留學的時候,徐志摩接到了先生梁啓超來信,邀請他回國一起推動「中國文藝復興」計劃。徐志摩欣然同意,並且放棄了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

在後來,徐志摩主持了《晨報副刊·詩鐫》,和聞一多、朱湘、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在上面發錶針砭時事的文章和愛國詩歌,同時大家一起開了新月書店,又創辦《新月》月刊。

所以,在新月派的形成過程中徐志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後來大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通過文學創作和愛國組織發動等形式,徐志摩的「超我」,也就是愛國主義情懷得到了最大化的體現。

03.「九一八」事變後,東奔西走意外身亡

其實,徐志摩坐飛機前往北京途中出事,也不能完全說是為了去參加林徽因的演講。因為當時正是「九一八」事變之後,徐志摩先剛從北方回來南方處理事情,但是和北大的同仁們約好了商量秘事,所以一定要如約前往。

他在給小曼的信裡面提到過,而這個信後來又到了趙家璧那裡。人生就是這麼巧,徐志摩正打算回北京,林徽因也在那個時候演講,而他坐的飛機也出事了。

  • 趙家璧《徐志摩全集》:且行走頗不易,因北大同人都相約精神,故即成行亦須三五日內趕回,恐你失望,故先說及。

更為巧合的是,徐志摩曾經靈光乍現,在寫散文《想飛》時就已經預示到自己的結局,只是沒想到真的一語成讖。以至於徐志摩的「超我」還沒有完全得到實現,就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 徐志摩《想飛》節選:天上那一點子黑的已經迫近在我的頭頂,形成一架鳥形的機器,忽的機沿一側,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聲炸響,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裡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雲。

結束語:

其實愛國和愛情並不衝突。我們從徐志摩這一生中可以看到,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互有聯繫,相輔相成卻又互相矛盾壓制。

所以可以這樣子去理解:「本我」是本能的原始的慾望,可能會有大小善惡之分,「自我」和「超我」則更多是趨於理性道德的,因此要儘可能地壓制「本我」,釋放「自我」,實現「超我」。

但實際上,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展現出了「本我」和自我,但是只有少數人因緣際會,或者說機緣巧合之下,進一步實現了「超我」。


參考文獻:

《自我與本我》 弗洛伊德

《徐志摩傳》 韓石山

《談徐志摩》 梁實秋

《徐志摩全集》 趙家璧

《張幼儀傳》 丁言昭

《林徽因傳》 張清平

《陸小曼傳》 柴草

《凌淑華傳》 朱映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