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爆發,世上再無建安七子,曹丕參悟生死

微史春秋 發佈 2020-02-05T01:09:16+00:00

明代畫作《建安七子圖》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喜抨議時政」,一貫和曹操對著幹,在建安十三年被殺外,其餘六人都是先後投入曹操麾下,因才華受到曹操的器重,與曹丕曹植兄弟友善。

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有七位傑出詩賦大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人們稱之為「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皆是詩文大咖,文壇俊傑,他們是除了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建安時期的文學成就的最佳代表。



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喜抨議時政」,一貫和曹操對著幹,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殺外,其餘六人都是先後投入曹操麾下,因才華受到曹操的器重,與曹丕曹植兄弟友善。

後來,被蔡邕稱為「奇才」阮瑀於建安十七年(212年)病逝。

除了孔融被曹操所殺、阮瑀早逝外,建安七子中其餘五人都被同一場瘟疫奪走了性命。

《後漢書·獻帝本紀》記載: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是歲大疫。」

這場疫情極為嚴重,亡者無數,事後曹植曾撰寫《說疫氣》一文,其中說道: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yì),或覆族而喪。」

在這場流行的大疫病中,每家每戶都有有人染病而亡,有的甚至是全家乃至整個宗族死絕。



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大瘟疫在奪走千萬人的性命,包括建安七子中剩餘的五人。

建安二十二春,曹操正在南下「征孫權」的路上。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這是《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這裡沒有記載曹操為何退兵。

而根據《三國志》其他的史料記載,導致曹操退兵的正是這場空前的大疫。

《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記載道:「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士大疫。」

曹操軍中士兵染上瘟疫,大量死亡。

「朗躬巡視,致醫藥。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司馬家族著名的「司馬八達」之一的司馬朗本人也未能倖免「遇疾卒」,可見疫情的兇猛程度超出預料。

曹操不得已「引軍還」。



東吳的魯肅也在這一年病逝,很大程度也是受這場瘟疫所致。

七子之首的王粲隨曹操大軍南征,也染上了瘟疫,「道病卒,時年四十一。」

而陳琳、徐幹、應瑒、劉楨,雖然留在後方大本營鄴城,也都染病而死。

「干、琳、瑒、楨,二十二年卒。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五人都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特大瘟疫。



當時還是魏王世子的曹丕與這五人經常詩文唱和,相互切磋,感情很深。

在王粲葬禮上,曹丕還帶著其他悼客每人學了一聲驢叫送別王粲。

「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王粲善屬文,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與曹植並稱「曹王」。 葬禮之後,曹植也親自寫了一篇《王仲宣誄》悼念好友。

一場大疫奪走了建安七子中剩餘的五人性命,從此世上再無建安七子。

曹丕無比哀傷,在給好友吳質的信中表達了對五子逝去的哀輓之情:

「昔伯牙絕弦於鍾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也。」



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瘟疫,也讓曹丕對生死看得更加透徹。

「帝初在東宮,疫癘大起,時人彫傷,帝深感嘆,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彫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士人彫落,死後不過一具棺材,終是一捧土而已。只有立德揚名才能不朽,或者是寫文章著書留名後世。

在這樣的想法下,曹丕「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餘篇,集諸儒於肅城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曹丕開始提前整理自己的詩文著作,「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同時還召集儒者「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餘篇」。

曹丕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名字被後人銘記。



曹丕的弟弟曹植撰寫《說疫氣》一文,除了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大疫的慘狀之外,也對瘟疫的病因有所分析。

「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難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曹植可能知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他認為這場瘟疫不是「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導致的,懸符驅鬼是愚蠢之舉。

曹植的認識無疑是先進的,但是受限於時代局限和醫學的落後,歷代大疫爆發時的愚民仍舊是很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