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黑龍江發現一墓,內有10餘具人骨,韓國人上心日本人關注

梧桐樹下戲鳳凰 發佈 2021-09-18T09:23:39+00:00

一石工將一座墓上的封石,偷偷鑿出六七十公分大小的洞,乘夜溜進去,將墓中陪葬的金銀財寶等值錢東西全部盜走了。事發地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境內。

渤海國王陵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在位時的道光年間,其祖宗的發跡地——東北發生了一起盜墓事件。

一石工將一座墓上的封石,偷偷鑿出六七十公分大小的洞,乘夜溜進去,將墓中陪葬的金銀財寶等值錢東西全部盜走了。

事發地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境內。其事見於地方志書,民國《寧安縣誌》、《渤海國志長編》均有記載:「於道光年間被石工偷鑿一孔,約二尺許,殉葬貴金品盡為盜去。」

後來考古發現,此墓室頂上石板確有鑿出的盜洞,證明地方志記載不虛。

這座被石工盜鑿開的墓,當地人稱「三陵墳」,亦寫作「三靈墳」,當地村子因此叫「三靈屯」。

現代考古確認,這是已從歷史上消失一千多年的古渤海國王陵。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就來聊聊渤海國王陵。

渤海國,是公元七世紀末在中國東北出現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存在長達230年,接受李姓唐朝冊封,成為蕃國。

但後被契丹人滅國,自此國史成謎!

渤海國以靺鞨族為主體,高句麗人也占有一定比例。

靺鞨的遠祖,一說是生活在今俄羅斯境內貝加爾湖附近的通古斯人。


通古斯,意思是「蓄豬之民」,又稱「東方的人」,在中國不同時期的史籍中,有不同的叫法。

周朝時稱「肅慎」,戰國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渤海」,宋、元、明時稱「女真」,清朝「滿人」即是通古斯人後裔,滿人喜歡吃豬肉就是通古斯人的風俗和傳統。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通古斯人中的一部分來到了中國東北地區,生活在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

通古斯人非常厲害,其後裔曾數度建立政權,甚至入主中原,統一中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走向,有過重大而又直接的影響。

渤海國建立於唐朝早期,其時高句麗國滅亡不久。

武則天當權的聖曆元年(公元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山子山城稱「震國王」,建立政權。 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的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始以「渤海」為號。

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朝廷詔令升之為「渤海國」。

渤海國與唐朝的關係密切。《冊府元龜》記載,唐憲宗李純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元月,「渤海使高禮進等三十七人朝貢,獻金銀佛像各一。」

其政權架構、經濟制度,到都城設計,都學唐朝一套,全盛時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成為「海東盛國」。

渤海國都城最早在舊國(東牟山),後遷到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再遷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

道光年間被石工盜開的墓,就是上京龍泉府時期王陵。

在道光年間被盜後,1930年代東北日占期間,又被日本人盜掘,名曰「考古」。

當時主持「清理髮掘」的,是日本的考古專家原田淑人。

但日本人的清理並不徹底和全面,連墓道都沒有發掘,他們衝著古物去的,將墓室翻個底朝天,非常徹底,連人骨都弄走了。現在日本藏有豐富的渤海國文物,就是這麼「考古」來的。

到1980年代,三陵墳方得到系統的調查和正規考古。

1988年、1989年當地文物部門兩次對三陵墳及附近遺存進行清理、探查,發現了神道遺蹟,並尋找到了與上京龍泉府聯繫的路徑。

結合曆次出土的礎石、琉璃瓦、青磚、布紋瓦、三彩香爐、石獅等大批渤海國時期文物,專家確認三陵墳是渤海國貴族王陵無疑。


探測發現,這裡是一個陵園,由石牆砌成,園門南開,分南北兩區。

墓葬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通過物理探測,迄今已發現了5座墓。

道光年間被盜的三陵墳位於北區中部,編為「三陵1號墓」。

在1號墓偏東北約30米處,發現一座墓葬,編為「三陵2號墓」,另外還有3號墓、4號墓、5號墓。

1991年9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2號墓進行考古發掘。

2號墓是大型石室壁畫墓,整座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向朝南。

地面上不見建築遺蹟,是一片耕地,略有凸起,最初墓上應有封土和建築。《魏書·勿吉傳》記載,他們葬俗是「冢上作屋,不令雨濕」。

揭去耕土層,發現下面是夯土,夯土層下就是墓室。

墓室上部用一層白灰封護,墓室長約3.9米、寬約3.3米、高約2.45米。

開啟墓門那天,是1991年9月25日。

墓門是用石塊碼砌起來的。移開石塊後,考古隊員、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趙評春第一個鑽了進去。


後來趙評春撰文記述了當時所見:由於當時正是牡丹江漲水季節,地下水位偏高,墓室內積水深至膝下,水中可以看到十餘具人骨,室內璧畫色澤艷麗……

2號墓從來沒有被盜過,這讓考古隊喜出望外。

這是一座合葬墓,骼骨既有成年人的,也有兒童的。

墓室也是石塊砌就,雕鑿整齊;墓頂則用大塊的石板封蓋。

甬道開在墓室南壁中部,長約2.7米、寬約1.4米、高約1.7米。

墓室和甬道壁上、頂部、底部都抹有較厚的白灰層,然後在白灰層上作畫,繪有精美的壁畫和圖案。

壁畫內容主要是花卉和人物,墓室上部抹角疊澀藻井部分壁畫全部為花卉,四壁及甬道兩側則是人物。

可惜的是,由於墓室長年遭水浸泡,壁畫多已剝落,但大致姿態和服飾仍依稀可辨。

四壁所畫人物多為女性,面部豐腴,頗具唐風;甬道南端東西兩壁所畫人物為武士形象,造型生動、傳神。

但讓考古人員感到意外的是,2號墓從沒被盜墓者光顧過,墓室內卻沒有發現一件隨葬品——渤海國貴族施行薄葬?

聯想到道光年間石工盜墓的記載,為什麼1號墓能盜出金銀財寶?這成了一個謎團。

在清理墓室後,1992年秋考古隊清理斜坡墓道時,倒從填土中發現了一批物件,挖出了陶獸頭、鐵鏃、蚌殼、獸足、陶盆、文字瓦等。這又是怎麼回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道南端以薄沙層墊出象徵陰陽兩界、天圓地方的造型,這是中原沒有發現過的,應該是渤海國的葬俗。

可以說2號墓是一座「空墓」,但是,雖然墓室沒有出土隨葬品,2號墓仍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憑什麼?憑的是壁畫,憑的是人骨,憑的是墓本身的豐富歷史!

專家給出的理由是:「渤海王陵區內大型石室壁畫墓的發掘,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葬俗、埋葬制度、人種、建築、藝術、服飾、禮制等多方面的寶貴實物資料,尤其大批完整的骨骼標本的出土,對它們進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確定它們的種屬。這對於解決文獻中對渤海統治階級種屬記載含混的問題,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價值。」

「異乎尋常」,說明了三陵2號墓的考古價值。

中國對渤海國王陵及2號墓的發掘,半島上的朝鮮、韓國兩國聽說後,都很在意和上心,甚至連日本人也關注。

為什麼?

這裡面有複雜的歷史背景。

簡單地說,半島人把這陵墓當成了他們的「祖墳」。早在1963年,朝方曾與中方成立了聯合考古隊,對三陵墳進行調查和測繪,並作簡單清理。

至於日本人的關注,一因為他們清理過這裡的墓;二歷史上渤海國與日本也有關係,曾多次遣使日本,也是研究上的需要。

歷史上,渤海國與今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相隔一條大同江。

在朝鮮和韓國這些半島人看來,渤海人與半島人是同一種屬,其開國者大祚榮是朝鮮人,渤海國與新羅原本是同一個國家,只是暫時分裂而已,相當於「南北朝」的關係。

朝鮮史學界認為,朝鮮古史是這樣的脈絡:古朝鮮→夫余→高句麗→渤海→高麗→李氏朝鮮。

所以半島學者稱渤海國的歷史應歸屬半島歷史,韓國人直接將渤海國歷史列入《韓國史》。

中國學者當然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渤海國與新羅並沒有關係,大祚榮也不是高麗人(朝鮮人),渤海國是靺鞨人建立的新國家。

因為有這樣那樣的觀點和說法,中國與半島史學界各持理由,使得渤海國歷史的歸屬問題成為學術界爭論之焦點。

渤海國王陵2號墓出土了十幾具完整的人類骸骨,便為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提供條件,從而可解決渤海人的種屬問題,為渤海國歷史歸屬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證據。


為什麼三陵2號墓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時會有這樣的說法——「這對於解決文獻中對渤海統治階級種屬記載含混的問題,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價值」,其背景就在這裡!

所以,雖然三陵2號墓是「空的」,但專家認為非常有考古和研究價值,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應該!」

現在,三陵墳渤海國王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