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梵谷傳》:愛情失意,工作打擊,毀滅不了他的逐夢心

小智筆記 發佈 2019-12-31T10:07:02+00:00

我們做不了梵谷,但應該讀這本書,我們崇敬梵谷,更要讀這本書。—濮存昕《渴望生活·梵谷傳》是一本名揚四海的繪畫大師梵谷的傳記。

梵谷在生活中像一個智弱的殘者,在藝術上卻是創造精神的聖人。我們做不了梵谷,但應該讀這本書,我們崇敬梵谷,更要讀這本書。

—濮存昕

《渴望生活·梵谷傳》是一本名揚四海的繪畫大師梵谷的傳記。作者歐文·斯通青少年時期生活艱難,先後做過報童、推銷員、牧童等。貧困生活給他的身軀帶來了磨難,同時,為他的心靈帶來了堅強。

這本書中,作者把梵谷悲慘曲折的一生描繪的淋漓盡致,當然是建立在梵谷本人的經歷之上,還有就是作者的感同身受。「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唯有經受過苦難,才儘可能的能把苦難展示的客觀而深刻。

梵谷的一生是最為悲慘然而卻成就輝煌的一生。近幾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至愛梵谷》用一個旁觀者來為我們尋找梵谷生前蹤跡,隨著電影推進,梵谷的一件件往事浮出水面。這些往事不僅令梵谷備受折磨,也使得電影院觀影人群紛紛落淚。這眼淚來源於兩方面:

  • 為他悲慘的人生留下憐憫的淚水
  • 為他執著的追求所愛深受感動。

《渴望生活·梵谷傳》是一本較為詳細的描寫梵谷一生的著作,它比電影情節表現的更加豐富,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更加立體、豐滿、真實的梵谷。

我初次讀到這本書,內心大為震撼。一個人竟能承受如此不堪忍受的磨難,他到底有著怎樣堅毅的內心。又是怎樣的熱愛,讓他對繪畫如此痴迷。帶著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對全書進行仔細的分解閱讀。我漸漸領悟到了梵谷的處境和內心思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不同程度的住著一個梵谷的影子。

於是,我決定寫下自己對這本書內容的看法:「《渴望生活·梵谷傳》:愛情失意,工作打擊,毀滅不了他的逐夢心。」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同時也與大家共同討論。

【追求與失去的愛情】勇敢的梵谷,奮不顧身的追求,愛被拒絕後的心傷

梵谷性格有點乖僻,不大合群。當時的人認為他古怪,偏執。

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梵谷的面貌,為了她,梵谷變得開朗、隨和起來。她把梵谷從個人的狹小天地中引出來,使他的心靈感受到生活美好的方面。

這個人是烏蘇拉,梵谷給其取名為「娃娃們的天使」。

梵谷的內心欣喜而激動,這是他第一次遇到心動的人。為了她,梵谷從頭到腳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止外在,內在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他的心中充滿著人生的希望。

還記得我們情竇初開的青春時期嗎?遇到愛,心跳砰砰的加速。從心動那刻起,我們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我們的生活莫名其妙的變得積極樂觀,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愛是推動我們改變的強大動力。

梵谷終於壓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愛意,他大膽的向自己的天使吐露心意。

「我是要告訴你其實你早就知道的事情,烏蘇拉。我真誠地愛著你,只有你做了我的妻子我才能幸福。」

「你的妻子?」她聲調高了起來,「哎呀,梵谷先生,這可不行!」

「真是怪事!你竟然不知道我已經訂婚一年了。」

梵谷整個人恍惚了起來,他忘記了自己此刻的感受,是種難以名狀的疼痛。

我們深愛一個人,我們自以為這個人會屬於自己。每天能見到她,是我們最幸福的事。兩個人還沒在一起,但心中對兩人美好未來的希冀令我們快樂。最不幸的結果不是遭到表白後的拒絕,而是對方原本就有了私定終身的另一半。那我們的愛本就不應該存在,但偏偏現在就深深的藏著心中,不能自拔。這種矛盾感多麼使人痛苦。

梵谷愛著烏蘇拉,他年少的心中第一次住進了一個姑娘,他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理智和謹慎全被他拋到了九霄雲外,他一把抱住她,他聞到了她髮絲上溫馨的芳香,這種身體的接觸把潛伏在梵谷心中強烈的愛徹底喚醒了。

烏蘇拉當然是掙扎並擺脫了梵谷的擁抱。

梵谷依然不放棄,這一年中,他沒有見過她的未婚夫,他的心中存有疑問:「難道是為了考驗他?」但隨後而來的堅定答覆讓梵谷的心徹底冰凍了下來。

有一天,梵谷尾隨著烏蘇拉,為自己那晚的衝動道歉。烏蘇拉發現後,用大眼睛淡淡的瞥了他一眼,似乎對他的跟蹤而來感到驚訝。

「啊,沒關係。那沒什麼。讓我們把這事忘了吧,好不好?」

梵谷心中被喚醒的愛迅速的冬眠了,他變得冷漠,喜歡離群獨處。他一直渴望的、極度渴望的就是愛情,而如今,他心中的思念只能永遠的埋葬在腦海中。

喜愛一個人,本身就需要勇氣。堅定對一個人的愛,需要不斷拷問自己的內心。這些過程對人是一種「折磨」,同時是一種幸福的追尋過程。確認過想法,鼓起百分百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說起隱藏已久的話,我們唯一急切想要得到答案,而且是肯定答案。可是,並不是人人都能如願的追求到愛慕的那個人。我們毫無保留的傾瀉出愛意時,發現對方已經築起堡壘,不許我們接近半步,我們堅固溫暖的心也隨之變得冰冷頹廢。

愛一個人,最怕沒結果。但這個過程我們依然要奮不顧身的追尋。

【事業允許試錯,懂得跟隨內心】梵谷經受失敗擇業,懷疑與怨恨自己,但他沒放棄對未來的探尋

梵谷離開了那個傷心地,來到了阿姆斯特丹。他開始努力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學習代數和語法。這樣他才能通過入學考試,成為一名牧師。成為牧師,幫助生活在貧困和苦難中的人群是他此時想做的工作。

為了這個目標,他每天學習二十個小時左右,整個人變得瘦削、兩眼無神。學習的過程中,使梵谷痛苦的並非繁重的學業,而是自己是否能成為精明又有教養的牧師呢?自己花費的這些時間,研究的這些學問能不能為窮人服務呢?梵谷擔心自己的努力最後成了泡影,內心充滿了鬥爭。

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想去從事一個行業,想去學習一門技能,又害怕努力沒有回報,浪費了時間,消磨了青春。我們許多人在這種矛盾中掙扎著,總不能全心全意把自己的精力奉獻給目前的職業或學習。

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是,一個年輕人怎麼能知道自己的抉擇是不是正確呢,譬如你認為應當用自己的一生,去從事某項特別值得做的工作,而後又發現自己根本就不適合於這種工作,那怎麼辦呢?

你永遠不可能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做到卻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的力量和勇氣去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結果也許會證明你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該按照自我內心當下最真實的想法行事,任憑結果來對它的價值做出最終的判斷。如果你此刻作出了去往何處的決定,那麼,這個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後行動的指南。不要膽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梵谷不止於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感到困惑,家族環境的壓力也令他感到無所適從。要知道,梵谷家在整個歐洲可稱得上是首屈一指的經營美術品的大家族,他的一位叔叔,擁有著阿姆斯特丹和布魯塞爾的大畫店;還有一位叔叔,是荷蘭最大商號的經理……。這種家庭的榮耀給了無形中給了梵谷巨大的壓力。

如果我明天就去做傳教士,那算不算失敗呢?要是我去幫助人們治癒病痛,解除憂慮,使有罪的人得到安慰,那算是失敗嗎?

家裡的人肯定要把這些看作是失敗的。他們會說我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會說我無能、忘恩負義、是梵谷家的敗家子。

我們總是受固於家人甚至於是別人的看法,我們怕辜負家人的期望,我們怕被別人笑話,我們自己都不能瞧得起自己所作的選擇,那我們還是自己嗎。對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職業決定卻被別人的看法所阻礙,這是多麼的無知愚昧啊。別人的意見只能參考,最終的決定一定要由自己靜下來仔細傾聽心聲,那個內心的吶喊聲會一遍遍的告訴你路在哪裡。

梵谷的老師曼德斯看出了他的猶豫。「無論你做什麼都會做好的。你最終一定會表現出你內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證明。」曼德斯對梵谷說。

梵谷慢慢的清楚了在這個世界上應去的地方,曼德斯已經給了他勇氣。他的家庭也許會看不起他,然而這已經無所謂了,他看到了心指引的那個地方。

梵谷經人介紹,坐火車去往了比利時南部的一個產煤的礦區。那裡的人幹著最髒最累的礦井工作,拿著微薄的工資。他們需要一個牧師,需要一個人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慰藉。

一次意外奪去了礦井裡眾多工人的生命,他們的妻子哭嚎著,這個場景沒人不同情他們的遭遇。梵谷決定要去給他們爭取更有利的環境,他去煤礦公司請求公司購買防護設備,提升對工人的保護力度。結果失敗了!

面對失去的工人,梵谷感到無能無力,他學習的知識未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他倍感傷感。既然自己的職業都不能起作用,那從事它還有什麼意義呢。梵谷對這個牧師的行業已經失去了最後的念頭,他決定放棄。

眾里尋他千百度,磨難困境都是前進的墊腳石,梵谷有顆不屈的逐夢心

梵谷放棄原本的職業後,又重新回到無業游民的身份。他埋頭於書本之中,閱讀對於他,始終是一種最美好的、持久不變的享受。

書本中的內容往往能給我們自己的現實處境帶來啟示,書本中的人也有自己的普通生活故事,書中的他們為自己的生活在努力奮鬥,閱讀就是在經歷不同人的人生,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這種收穫能使我們更多的平復不安的心情以及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

梵谷在所讀的每本書中尋覓著可以重新指引他生活下去的目標。他在思考:「我現在應該嘗試些什麼?什麼是最適合我的?哪裡是我在人世上恰當的位置?」

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中的大多人對未來都有著深深的困惑,不知道路在哪裡。我想無論社會如何發展,這種困境是很多人都無法擺脫的,特別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

這時不要膽怯,年輕要敢於嘗試,跟隨心中想法,踏錯後,迅速糾正。

這一天,梵谷找來了幾張白紙和一隻粗鉛筆,他不厭其煩的描繪著他的人物,他專心致志的畫著,竟然沒有注意到暮色已經悄悄的來到了他的房間。

他想起了自己在倫敦的美術館看到的美麗的油畫,他想起了自己一度擁有的可愛的畫作。他就這樣想著想著,漸漸安然進入了夢鄉。

接下來,梵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繪畫上,他不停的臨摹大師的作品,不停的繪畫。有一天,一個牧師皮森特看到了梵谷所畫的一幅畫,內心激動的發抖,他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對梵谷畫作的喜愛和欣賞。

「他為我開了一個好頭,」梵谷暗自思忖,「如果他喜歡我的作品,別人也會喜歡的。」

梵谷用兩個星期,起早貪黑的臨摹他的老朋友寄來的六十幅繪畫習作。他每天只靠麵包維持生存,但他卻樂在其中,一點都沒有抱怨。

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他人的哪怕一丁點肯定和鼓勵都會給我們莫大的信心。我們的內心深處渴望被重視、被肯定。許多成功都是由一點點的小肯定累積起來的,這是一種正向循環。我們獲得認可後,就會更努力,那我們的技能就會愈加純熟,終會取得一個好的結果。

梵谷慢慢的發現,自己對繪畫有種難以抑制的熱情。他慢慢的意識到,繪畫是自己畢生的嚮往。在阿姆斯特丹學習期間,他就有想把看到的東西畫在紙上的衝動。現在他終於徹底清楚了他的想法,他為此感到激動和喜悅。

在追求自我道路的征程上,痛苦會不斷伴隨著你。當你越努力尋找,卻不能找到時,這種痛苦感愈加顯著。然而,當你發掘出了自己生活的真正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後,你永遠都不會再對生活失去信心,未來的大門也會為你永遠敞開!

在堅定了自己的繪畫之路後,梵谷專心於繪畫,他不僅從體力上勤奮繪畫,更在不斷進步的道路上尋求方法。

夏天過去了。梵谷知道,此時至少靠自學是無法提高了。他又一次產生了同某位藝術家建立聯繫,併到一間好的畫室里繼續學習的渴望。他開始感到,去接觸一下好的作品,看看別的藝術家怎樣工作是必要的,因為那樣一來,他就可以看出自己的欠缺,學會怎樣才能畫的更好。

學習技能或知識,初級階段時可以自學,打下一定基礎。想要取得更精深的造詣,就不可閉門造車。走出自己的世界,和高手交流,向他們學習,找到自己的弱項,重點擊破,方可不斷進步。

梵谷的繪畫技能日益提升,他的熱情也越發高漲起來,他發現自己越來越信仰一句話:「藝術是一場戰鬥,獻身藝術是應當傾注心血、奮力拚搏的。」

他畫的愈多,就愈是沉浸在繪畫的天地中,他捕捉生活的可繪性上就愈敏銳。深秋天氣,別的畫家都回到自己畫室的火爐旁工作了,而梵谷依然在風裡、雨里、霧裡,甚至在狂風暴雨里繪畫。他一天只睡三個鐘頭,其餘全部時間用來繪畫。

他的世界裡沒有春夏秋天,沒有黑夜白晝,繪畫是他唯一的歸宿。

任何人想取得成功,都必須付出百分之百的熱情和汗水。任何大師級別的人物也不能憑空獲得知識和技能。任何一分的成績都是用體力和智力的付出換來的。現在的許多年輕人浮躁,對自己的工作總是打不起精神,敷衍了事。可當他們看到別人取得的輝煌成績時,感到羨慕和渴望,但他們就是不肯踏實的耕耘。這樣的人,不會取得成功,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由於過度勞累,梵谷精神有些異常,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所留下的《向日葵》成為了世間的不朽名作,那黃色的花朵,綠色的花徑,是生命在流動,總能激勵困境中的人,讓他們從中找到前行的力量。僅憑這幅畫,梵谷就能青史留名。

梵谷身體永遠的離開了,但他的愛、他的才華、他所創造的非凡的美,將千古長存並為這個世界增添光彩。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梵谷的苦,更領略到了他的堅強,他對自我夢想的持續追逐。讀這本書,相當於和一個才華橫溢的人進行淡話,我們能感受到梵谷內心的掙扎,亦能體會他堅毅的追求。每次當我讀到這本書中的描寫細節,自己的眼睛都莫名紅了起來,久久的陷入其中的情節之中。能深刻的被這樣一個人的經歷所感動,我想也是幸福愜意的吧。

願每個人都能有機會讀起這本書,感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感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