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店不騙錢,就賠錢

半佛仙人本仙人 發佈 2021-09-18T07:19:09+00:00

我是一個對個人形象非常不在意的人,不然也不至於到200斤。別誤會,不是不賺錢,是太賺錢,這20年他在老家4線城市買了5套房,打算回去收租+開店了。


1


我是一個對個人形象非常不在意的人,不然也不至於到200斤。


每天髮型取決於昨晚的睡姿,非常具有個性。


對於理髮,我一般就是樓下小哥隨便剪短就可以了。


但最近我熟悉的小哥把店關了。


別誤會,不是不賺錢,是太賺錢,這20年他在老家4線城市買了5套房,打算回去收租+開店了。


最後一次剪頭髮的時候,說我照顧了他這麼多年生意,看起來還是那副要死要活的樣子,沒有進步,所以他給我傳授一點秘籍,於是他給我講了很多關於炒房的心得。


我嘆了口氣,不知道是該期待他回來,還是期待他不回來。


還是期待他不回來吧,這樣對他的人生好一些。


他走了之後,我就換了一家店,一家在投資圈還挺出名的連鎖快剪店,號稱用網際網路思維賦能理髮行業。


真有意思,作為一個賦能PTSD患者,我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座位漏電,讓我頭髮直接起飛。


進去之後,我發現,網際網路賦能的意思是:你不需要等位,提前在小程序上約時間,能夠快速翻台。


哦,大哥,這就是網際網路啊,佩服。


據說這家店的野心是要成為理髮第一股的,所以從創立之初就把理髮這種非標服務在往標準化和數位化方向走。


整個門店的業務只有快剪和賣洗髮水啫喱水。


去了之後也沒有tony老師勸你焗油,勸你燙頭,勸你辦卡。


我覺得挺好。


畢竟大家都知道很多理髮店每年都要搞兩次店慶,每一次都要持續半年。


任何一天你去理髮都會被店裡的十個首席髮型總監告知店慶要打折,明天活動就是最後一天。


第二天你再去會發現後天也是最後一天。


每個理髮店都可以掌控時間。


沒有人勸你辦卡,真的是令人心情愉悅,整個過程乾乾脆脆,非常清爽。


但也有不爽的地方,正因為它要實現標準化,所以你必須要接受的一個事實是它並不提供洗頭服務,在理髮前和理髮後都不提供。


這是標準化的代價。


這家店儘可能地把所有店都做成一模一樣的東西:開在購物中心、所有的收費都是事前透明、沒有收銀只有理髮師、理髮師沒有title,你想去剪髮就只會給你剪髮不會給你紋眉或者美甲。


有一說一,我非常喜歡這種模式,但我很快意識到我這種死直男喜歡的模式,可能活的不會很好。


因為男人的錢太難賺了。


2


理髮這種非標服務可能天然就沒有上市的可能性。


要麼悶聲發財辦卡,沒必要上市。


要麼標品化賠錢,不符合上市條件,當然去美利堅割韭菜另算,我們說的是常規上市。


一家能夠得到二級市場投資者熱捧的公司,尤其是一家搞線下連鎖門店的公司,最重要的三個點:可大規模複製、有品牌價值(可以賣出溢價)、單店利潤模型能打。


一個一個拆解。


首先,理髮店是很難大規模複製的。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直營式的複製。


那種加盟或者偽加盟的連鎖門店並不在本文的討論範疇內,那個的核心競爭力是加盟詐騙和辦卡非法集資。


理髮店提供的是純服務。


相比商品,服務要麻煩得多。


無論怎麼把服務流程縮短,服務里一定是有非標準化的屬性。


舉個栗子,快遞外賣、出租承運這種算是已經非常標準化的服務里,只要從A地送到B地就算完成履約交付了,但外賣員、出租司機的服務態度和服務細節仍然是整個服務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服務就是非標服務的部分。


服務和服務有區別。


有的服務輕,有的服務重。


輕服務的品類,標準化成分占比高,非標部分占比很少。


重服務的品類,剛好反過來。


輕服務品類容易大規模複製,重服務品類要難得多。


如果把服務來做一個標準化成分的量化分析。那麼快遞這種服務99%的部分都是標準化的,只有1%是非標的;


打車這種服務80%是標準化的;


那麼理髮這種服務,可能只有10%-30%。


當然,這種量化成分都是大致估計。


在理髮里,快剪是相對可以被標準化的部分,洗燙染就是非標準化的。


標準化和非標準化的服務,最大的區別在於工序冗長複雜無法拆解、管理成本高、培訓門檻高。


快剪流程很少,但燙頭技藝和門道要複雜得多。


如果把餐飲分成連鎖餐廳和非連鎖的米其林餐廳兩個大品類的話,前者是標準化,後者就是非標準化。


連鎖餐廳對應的是理髮店裡的快剪服務,消費者是可以預期價格,甚至可以預期味道的,因為都是工業品嘛。


米其林餐廳對應著就是理髮店裡的非標準化,消費者沒有辦法去預期理髮店的總監們會給你的帳單金額里加幾個零。


我開頭提到的這家連鎖快剪店,是把可以標準化的快剪服務單拎出來的。


賺錢,靠的是走量以及復購。


他們甚至做得更決絕,把洗頭都省掉了,一方面是節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把流程更加縮減。


但快剪仍然只是一個「相對」標準化的服務。


理髮和打車不一樣,打車不可能千人千面,但理髮一定是千人千面。


每個人的頭型和預期都不一樣,即使是快剪,相對於那些簡單的服務都是一個非標準化的服務品類。


除非你這家店主打電推子一波流,不然就是沒法標準,人和人就是有審美差異。


還有一個不太能大規模複製的原因是理髮沒有規模效應。


還是拿餐飲作為對照參考,連鎖快餐廳的餐食是中央廚房的同一批工人做出來的,供到全國的連鎖餐廳里,是非常高效的1V多。


但是對於理髮來說,去掉洗頭流程的快剪仍然相當於一個廚師給一個客戶做菜,還是1V1的模式,非常重。


即使是已經這麼標準化的快剪店,它的供應端能力甚至還不如幾百年前的飯館一樣。


一個理髮師同一時間內只能給一個客戶理髮,是完全沒有任何規模效應的。出租承運好歹還能有個拼車,快遞外賣還能有個驛站快遞櫃。


沒有規模效應,大規模複製的難度要難很多。


3


理髮店尤其是快剪店並沒有品牌價值。


能夠被稱之為有品牌價值的品牌,意味著至少達到了兩個目標:


①這個品牌是可以讓消費者付出溢價的,也就是同樣的產品/服務,只是貼了一個這個品牌的標,就可以讓消費者自願多掏出10%甚至是100%的溢價,比如蘋果。


②品牌意味著會有一大批忠誠度高的用戶,品牌方每年只需要支出非常少的營銷費用就可以獲得很多用戶的復購,比如蘋果。


理髮總共有兩類用戶群體:


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快剪就像吃快餐,甚至是預製菜;


但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沒有快剪的概念,理髮本來就是要耗時的,快剪仍然是吃正餐,需要找更好的廚師,甚至是指定的廚師。


對於第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對剪髮的需求就只有「剪短」以及「不要和我嘮嗑」。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對於理髮的需求就是這麼單一的話,那麼理髮標準化的程度還可以再提高。


這部分人群對於價格可能並不敏感,但他也不願意為某家品牌的理髮服務付出超過同業的溢價,對這部分人群而言,理髮等同於電商平台上的白牌產品,和指甲刀、晾衣架是一樣的。


他們選擇理髮店的唯一標準可能只有:這家店離我近。


當他們走進一間理髮店的時候,當被問到剪什麼價位的時候,通常的回答都是「最便宜的」。


但對稍微願意在顏值上多花點時間的人來說,理髮是一個值得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錢的服務,一旦他們在某個時間段遇到一個特別懂他頭型的人,他們只會選擇讓這個人成為自己的專屬tony。


如果這個tony走了,他們會跟著這個tony一起走。


「認人不認店」,這件事兒,也在沒有中央廚房之前的餐飲市場發生過,一些老字號的總店和分號之間的差距甚大,很多食客是衝著名廚去的,總店人滿為患,分號門可羅雀。


也非常像劇本殺店,資深玩家只會跟著DM走,根本不存在對連鎖門店的忠誠度。


這部分人群是認為「理髮」有品牌價值的,願意為品牌溢價付費的,但他們認可的這個「品牌」通常是個人IP,並不是理髮師所在的理髮店連鎖品牌。


消費者只會忠誠於某位tony老師,並不會忠誠於某家理髮店門店。


也正因為這部分人的存在,在快剪連鎖提供平價服務的理髮師如果技能練出來了之後,都會選擇加入小型高端理髮店,因為後者的客源都願意為理髮師的技藝多付費。


又或者直接自己開店,承接自己的客戶。


優秀理髮師的出逃似乎是快剪連鎖的必然結局,以至於快剪連鎖幾乎留不下來好的理髮師,最終讓「只需要剪短」的客群進一步認為理髮就只是白牌服務,不需要品牌。


總結一下,就是一部分消費者認為理髮是類似白牌產品的服務,沒有品牌,另一部分消費者認為理髮有品牌,但不是理髮店,而是理髮師。


4


第三,快剪店的單店利潤模型存疑。


一家門店的單店利潤模型很簡單,單店收入減去單店成本,作為一個服務業態,主要的成本在於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


理髮店的成本其實都差不太多,主要擔心的是這種基礎快剪門店的收入問題。


這種基礎快剪服務,市場規模是非常小的。


注意,我說的是【市場規模】,不是【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X單價X數量,才約等於市場規模。


市場需求再大,但價格上不去,也不行。


還是拿大家更熟悉的餐飲市場舉例。餐飲市場可以容納各種各樣的賺錢業態,從提供標準化的工業品食物,到服務占比大的商務宴請,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也都能做大。


餐飲市場的規模是足夠大的,因為人每天需要攝入能量。


像海底撈這樣的可以把單日單店營收做到7萬的餐飲店,即使房租高,但還是有利潤空間。


當然,這也和他們自己做標品(火鍋真的是半成品),並且供應鏈也同時給多家火鍋用(火鍋業大量店用海底撈的供應鏈),房東再漲房租,都還有足夠的利潤空間。


但理髮的頻率要遠小於吃飯,最勤快的男生理髮頻次只有一個月一次,頭髮長得慢的甚至可以半年理一次髮。


例如我。


同樣的店面,餐飲店的房租要更貴一些,但房租之間的差距非常小。


頻次太低、規模太小,導致一家理髮店的快剪服務通常只被視為一款引流產品。


如果想要賺大錢,想要打敗房東,就只能增加在其他上賺錢,有職業道德的可能只會增加燙頭、增加美容業態。


快剪的利潤先天不如洗染燙,真的只是賺個加工費。


還有一部分理髮店,他們主要盈利模式是騙客戶,騙他們搞一些你也不知道的項目,比如頭皮護理啊、割韭菜能割多少是多少,或者騙他們辦卡,然後拿著靠辦卡收上來的會員費去放貸去搞房地產。


以理髮的頻率之低,一個大型社區可以養活幾十家餐廳,但卻不一定能養活兩家理髮店。


而有先發優勢的理髮店為了排擠掉競爭對手,會竭盡所能,把這個社區里為數不多的居民都忽悠辦卡。


在這種競爭態勢下,能夠卷出來的王者都是獲得當地社區居民信任的老店了。


當社區居民一旦持續辦卡以後,即使新入局者再怎麼不推銷辦卡,再怎麼流程簡便,也並不會被吸引過去。他們已經有沉沒成本了。


而且說實話,快剪店這種標準化服務在搶奪客戶時不一定是優勢。越是標準化,越沒有體驗感。比如很多人並不習慣沒有洗頭的理髮服務。


新入局的新型理髮店都選擇購物中心和商住公寓作為據點,也是因為社區店已經沒有生存空間了。


但商住公寓的自然流量很少,通常只能在美團/點評/小紅書上做投放,這種流量成本其實很貴。購物中心的自然流量要大很多,但房租要貴得多。所以這些店都只能主打幾百塊單次的高端理髮,靠高客單價以及客人們的安利推薦才能維持下去。高客單價意味著理髮師需要更牛X的技藝,最終又回到了靠理髮師個人IP的困境裡。


人家認人,不認店。


試圖打破這種個人品牌困境的品牌,由於客單價不高,只能寄希望於客流。


但這種高端理髮店和以辦卡為主要現金流的社區門店前後夾擊,導致客流其實並不能支持它的單店利潤模型。


雖然我很希望它能實現擴張,但我不得不說,這可能只是個夢。


哎,大多數良心生意,都面臨這個問題。


不從用戶身上割韭菜,那自己就是韭菜。


萬物基於傳銷。


這可真是一個魔幻的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