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梁氏宗親魂牽夢縈的地方——古梁國遺蹟

百家宗祠 發佈 2020-02-06T22:47:03+00:00

城牆大體是依川塬地形,用土夯築而成,留有東、北、西南、南、西五個城門,供人們和車輛往來出入,整個城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北大南尖,東直西曲,南北長約6500米,東西寬約4500米,總長約11公里,總面積約在26平方公里左右。

古國遺址


春秋梁國都城少梁遺址,是韓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梁城遺址分布在韓城芝川、龍亭兩個鄉鎮。城內包括東、西少梁,城新村、瓦窯頭、芝北、芝西、芝川、芝東、芝源、城北等10餘個自然村,其中心部位在涺水、芝水交匯的芝川鎮。西邊是梁山腳下的西塬,東邊是黃河岸邊的東塬,南邊是南塬。城牆大體是依川塬地形,用土夯築而成,留有東、北、西南、南、西五個城門,供人們和車輛往來出入,整個城呈不規則的三角形,北大南尖,東直西曲,南北長約6500米,東西寬約4500米,總長約11公里,總面積約在26平方公里左右。。東、西、南三面塬上聳立著高高的城牆。按古人「五里之城,可容三萬戶;七里之廓,可納5萬戶」的計算方法來看,城內可容下2至3萬人左右。相當於今天一個中等城鎮的規模,當然,加上城外的采邑之地,古梁國的人口可能會更多一些。

自公元前641年秦滅梁後,在少梁城附近發生了多次爭奪少梁的戰爭。秦靈公六年魏文侯城少梁,秦擊之。秦靈公七年與魏戰少攻魏少梁,魏文侯八年再次城少梁。趙成侯十二年秦攻魏少梁,趙救之。秦獻公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秦孝公八年與魏戰元里,斬首七千,取少梁。秦惠文王十年更名少梁曰夏陽。說明少梁是秦晉的交通要衝,軍事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祭祀台


《史記·禮書》上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古時時,祭祀台是一個國家祭祀天地慶祝豐收和舉辦重大政治軍事活動的場所。

古梁國的祭祀台位於整個都城的東南方向,也就是現在的八路軍東渡黃河紀念碑的東邊大約五百米處。順著漢代漢武帝扶荔宮遺址小路向東南方向拐過去,至西禹高速芝川黃河特大橋墩下,再走綠化道上坡向南三百多米,掩映在翠柏綠松中,一座人工夯築的大約十米高的土台就突現在眼前,旁邊土崖和土峰都保持自然狀,土層也未見人工擾動痕跡。由於風雨剝蝕,部分坍塌,台階難以攀爬。

古城牆


少梁城城牆經過2700多年的風雨剝蝕、自然的和人為的破壞,現存只有一個基本輪廓,城牆外側有城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城池。今還存有古梁國都城遺址的西城牆,由此向北,西少河向東穿城而入,成為都城的內河,再往東拐,即與東少梁塬上的梁家城相連。

此段城牆往南被西少梁村地上民房建築隔開,其餘大都損毀,到司馬遷中學裡面方可見到此段唯一的一處珍貴遺蹟。

名古村落


梁帶村位於韓城市東北部13華里處,東臨黃河,四周築有城牆,現存南、西城牆和東、西磚門洞。城內有元代建築禹王廟。該村278戶,1200人,梁姓占80%,是當地梁姓最多的古代村莊,民間流傳「西原澇池下干谷廟,梁帶村台子四角翹」的民謠。

位於韓城東北部6.5公里的梁帶村,是當地現存最大的梁姓古村。當地誌書載:元初梁姓始祖名惠「鎮楨州,風景之宜,因宅之,肇吾村者其自也」。梁帶村,東臨黃河,北靠溝,南為壕,四周築有城牆;現存南、西城牆和東、西磚洞門。梁帶村278戶,1200人,其中梁姓占80%。城內有禹王廟,規模宏偉、建築精良,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正殿一座,單檐懸山頂,布筒瓦、雕花琉璃脊,面闊五間,屬元代建築,梁下墨書題記「萬曆六年布政司承差梁邦彥………」重修。獻殿,石雕盤龍柱;戲樓,十字歇山頂。民間流傳「西原的潦池,下干谷的廟,梁帶村的台子四角翹」。獻殿、戲樓可惜今已不存。梁帶村原有梁姓祠堂十多處,現僅存梁元祠堂,院內北房為五間大廳,走馬門樓門楣木刻「明經進士梁公家廟」。

古渡口


古少梁是黃河西岸的一個水路交通要塞。少梁渡口,是東西水路交通的樞紐,這裡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從中通過,是南北交通唯一的通道。所以,它便成為古代軍事上兵家的必爭之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從芝川渡口(即古少梁渡口)過河赴晉抗敵。足見少梁戰略地位之重要。

相關文物


(1)古梁國紡錘

紡錘,是紡紗線或制細麻繩用的手工工具。把棉絮、棉紗或麻批兒固定在鉤上,吊起紡錘,用於紡做麻繩粗紗。

春秋梁國生產工具紡錘,出土於春秋梁國都城遺址曠野,於2018年7月15日被佛山塘頭梁氏家廟文化館收藏。

(2)毀里枯器

1992年在瓦窯頭村西少梁城外的新里遺址出土了一件泥質陶盆,口頸18厘米,高7厘米,厚0.5至0.9厘米。侈口,口沿似輪制較光滑,沿下內收,腹微鼓,器底較平。外飾粗繩紋,內飾麻點紋,底與腹有明顯的接痕。陶盆已殘破,在剩下的的盆底部分蓋有長2.1厘米、寬1.6厘米的長方形篆字戳記「毀里枯器」四字。梁伯在少梁都城以外擴充了自己的領土,但經營不住,起了個名子叫新里,秦國馬上出兵占領了新里,並駐紮了軍隊。這是發生在公元前642年到前641年的事情,也就是秦滅梁的前奏曲。陶盆戳記「毀里」就是秦軍奪取了新里;「枯器」就是秦滅梁後,奪走了梁其器群,掩埋在距雍城不遠的扶風任家溝,梁絕其祀。梁其器群於1940年2月初一日在扶風縣任家溝出土,有梁其壺、梁其鼎、梁其簋、梁其?、梁其鍾共百餘件。

(3)古幣

1989年至1994年在芝川和呂莊磚廠及城古村都出土過"梁半?「古錢幣。在少梁城附近曾出土兩件提梁陶盆,形制相同,其中一件腹部陰刻「祖梁」二字,這是梁姓出自韓城,奉梁康為始祖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4)梁伯戈

梁伯戈,清代出土,先後被陳介祺、羅振玉收藏,現藏故宮博物院②。著錄於《三代吉金文存》、《攈古錄金文》、《周金文存》、《貞松堂吉金圖》、《金文總集》、《殷周金文集成》等書。通高17.5、闌高9.4厘米,重0.28公斤。戈援的前鋒呈三角形,直援有脊,中胡,上刃在援末揚起,與闌的上端形成弧線;下刃與胡自然相接;內為長方形,有一橫穿;闌上兩面各飾一獸頭,闌側有三長穿(圖三)。闌側兩面共鑄銘文14字,銘文是:「梁伯作宮行元用。抑鬼方蠻,抑攻方。」(圖四)

(5)梁伯敔簋

梁伯敔簋,1993年陝西岐山縣京當鄉賀家村東岐山縣周原博物館東牆外出土。這是一座西周時期的窖藏,同坑出土的還有一組編鐘3件,分別重11公斤、9公斤和6.2公斤,但沒有銘文。梁伯敔簋侈口鼓腹,一對獸首耳,耳下有長方形垂珥,圈足外侈,邊沿下折形成一道邊圈,頸部飾雲雷紋填地的卷尾回首的夔龍紋,夔龍頭部有長長的飄帶狀冠(圖一),內底鑄銘文11字,銘文是「梁伯敔作簋,其萬年永寶用」。

古國風味


梁國花椒大紅袍


古梁國在陝西韓城,有著獨特的地域條件,氣候環境和悠久的花椒栽培歷史。古梁國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適宜的海拔高度,質地良好的土壤特性和豐富的光熱資源,為大紅袍花椒的生長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古梁國大紅袍花椒素有中華名椒的美譽。

紅袍炆牛腩秘方:

(1)主要號獨特配料:香葉、八角、花椒【要選用陝西韓城古梁城牆下種植的大紅袍花椒,連殼及花梗(此料最為關鍵)】

(2)煮法:

①按常法先一晚炆好備用。

②麵條煮好後,撈起。另將先晚炆好的牛腩煮滾透,淋上面即成。

③食麵畢,煮上一壺十年以上安化黑茶,斟入本地有五百多年歷史石灣窯柴燒的素茶盞(不用帶釉的杯盞),慢慢品嘗,八角之香,香葉之香,花椒之香,黑茶之香,古色古香之茶具,混為一體。奇香上升而醒頭腦,下沉而穩丹田,妙哉!善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