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從天真到成熟,看封建時代下擁有現代思想的女性如何生存

木桃子誒 發佈 2020-02-10T17:54:26+00:00

大抵是公元的761年,紛紛亂亂的安史之亂終於落下帷幕,許多人對之後的唐朝還懷有重返盛唐的希冀,元結就是其中一位,他甚至為此寫下長文《大唐中興頌》。

大抵是公元的761年,紛紛亂亂的安史之亂終於落下帷幕,許多人對之後的唐朝還懷有重返盛唐的希冀, 元結就是其中一位,他甚至為此寫下長文《大唐中興頌》。

這篇盪氣迴腸的文章後來被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刻於浯溪石崖上,時隔數百年,又被翻出吟誦,蘇軾極有名的學生張耒作《浯溪中興頌》應和了這篇文章,一度引起文圈熱潮,各位大佬紛紛應和張耒,這中間出了一位待字閨中的姑娘的詩,中有兩句寫:「何為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唐朝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過安史之亂的軍隊,因為戰馬都用來為楊貴妃傳送荔枝了。

此言一出,文圈浩蕩,一代文學家李清照的政治思想初露邊際,就遭到熱捧,南宋文學家朱熹甚至評曰:「如此等語,豈女子所能」。

朱熹的這句話是否正確我們不去評論,但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來,李清照的才能和政治見解是可以得到充分肯定的。

但李清照的一生,並沒有因為才華突出就過得安逸穩當。

01

中國歷史綿遠悠長,在浩浩蕩蕩的時光里,大多數的女性遵從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理論,待字閨中,專攻女紅,但身為大文學家李格非和狀元外孫王氏的女兒,李清照小時候的時光與這些平常姑娘們有些不同,從小就不知道 「三從四德」幾個字怎麼寫的李清照,在生機盎然的少女時代,她的眼睛裡都漾著彩色的波紋。

比如她曾在豆蔻年華,與友人一同泛舟湖上,日暮都不曾回家。

這個北宋的少女出行旅程也被她用筆記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後人談論李清照,常被她對於「瞬間」描寫的精確和精彩所驚訝,這樣文采四溢的詞,居然出自一個少女之手。

因為生於一個六品官人的家裡,父母又都是書香文人,李清照自小耳濡目染,遍覽群書,得了眼界,也得了文人氣。

那幾年,李清照在北宋士人圈裡名聲大噪。

許是上天對肆意且有才的人都懷有一點偏愛,總希望才子當配佳人,此時宋徽宗剛剛即位,舊黨和新黨之間矛盾暫時平息,因著這短暫的政治和平,分別追隨兩黨的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和趙明誠之父趙挺之有了坐下來談一談的機會,趙明誠對父親隱秘又迫切的請求也終於可以放在檯面上來講,沒多久,李清照出嫁,兩家結秦晉之好。

李清照是愛趙明誠的,對於這個有前途又有共同愛好的相公,她心裡充滿了歡喜,曾寫詞曰:「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愛情,是所有姑娘的期待,極富才華又不被封建思想所束縛的李清照也不能免俗。

02

所有人的成熟都來自一場災難,李清照的成熟也是從一次對災難的無力開始的

公元1102年,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因為政治原因被驅逐出京,而打壓李格非的政治團伙,恰恰就是趙明誠之父趙挺之的新黨一派。

父親狼狽落馬,而兇手就是公公,這件事讓李清照沉寂了許久,她曾寫詩給她的公公趙挺之,希望公公能看在兩家秦晉之好「人間父子情」的面子上放她的父親李格非一馬,但這件事最終無疾而終。經此一事,趙挺之對李格非的政治迫害和見死不救開始讓李清照開始覺得無力且恐懼。

繼承了李格非剛強性格的李清照敢愛敢恨的一面終於展現出來,她又寫詩給她的公公:「炙手可熱心可寒。」

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的權力越大我心越寒。

現在的我們無法理解那時候的李清照怎麼敢向一家之主的趙挺之發言挑釁,但現代女性思想在李清照身上最明顯的表達就是不畏強權,敢愛敢恨。

李清照開始漸漸成長,以一種成熟的眼光來看待之後公公的長逝和丈夫的被貶,可能這時候的李清照已經學會了如何接受生命中突如其來的不幸,對生活災難有了一定的逆來順受。但當丈夫重新入仕,蓄養侍妾時,她才深刻的體會到,她生命里那個一直不妥協的性格依舊存在,當生活對她不公時,她依舊會覺得難過,會想要對不公說不。

於是她直白的把愁緒說了了出來:「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這種敢愛敢恨在後來趙明誠在江寧為官時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國難之下,趙明誠身為江寧知府,卻因為害怕王亦的造反而於深夜逃跑,這件事成了李清照心裡難以消除的疙瘩,深愛的丈夫居然是會臨陣脫逃的懦夫,這不由得讓她想起烏江自刎的項羽,發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嘆。

敢於向不正確說「不」的女子在古代屈指可數,生於封建王朝的李清照,卻始終可以保持自己獨立的思想,敢於對一切不正確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譴責與蔑視,這在男權至上的時代是極不容易的,李清照的覺醒,算得上是中國古代社會極不容易的女性思想的萌芽。

這時期的李清照作的詞雖然籠了一層淡淡的愁緒,但在面對生活時,她依舊是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智者,是擁有獨立思想的成熟女性。

03

但那個擁有獨立思想的人終於還是老了。

時隔多載,李清照在國難家愁中經歷了丈夫的離世,寶物的遺失,再嫁又怒而離婚入獄的狼狽,那個不再年輕的姑娘終於對世界說了妥協,人生行至此處,也沒有什麼再鬥爭的念頭,李清照的詞里終於只剩下濃濃的愁緒,那個少年時期「爭渡」的姑娘,也終於變成了「也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老人。

但李清照依舊對自己一身的才華充滿自豪,在晚年孤獨的生活里,她遇見一個孫姓親友家的小姑娘,可能是想起了過去的自己,也可能是對自己一生無嗣的遺憾,李清照突然動了收個徒弟的想法,決定把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小姑娘卻說:「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突然就懂了自己的悲哀所在。

她自幼熟讀詩書,極有思想,對政治和文學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見解,因著懂得多,她從不服輸,總在拚命取得自己的成就。可一生專注於詩詞創作與金石文物的她,卻也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在政治的旋渦里苟且偷生,竭盡所能也保護不了文物的周全。

如若她身為男兒身,在這樣動盪的社會會不會有一番更大的作為,會不會能保得那些文物周全呢?

可她偏偏是女兒身。

原來封建時代,女子無才便是德。

至此,那個在封建時代曇花一現的獨立女性又歸於歷史的洪流之中,化為虛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