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影《香箋淚》為例,看好萊塢「黑色電影」的美學特色

宿夜花 發佈 2020-02-25T06:13:14+00:00

它並非是嚴格的單一類型,很多時候,它泛指一種影片調性與氣質,經常與其他類型片諸如犯罪片、懸疑片相結合,故事通常講述危機起伏的都市街頭、墮落的城市文明與複雜多面的人性。

·文:宿夜花

黑色電影」(Film noir)是好萊塢大片廠時代(大概時間為30年代到60年代初,即「經典好萊塢」時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類型片之一。它並非是嚴格的單一類型,很多時候,它泛指一種影片調性與氣質,經常與其他類型片諸如犯罪片、懸疑片相結合,故事通常講述危機起伏的都市街頭、墮落的城市文明與複雜多面的人性

儘管當代很多觀眾並沒有看過這些經典好萊塢的範本,但「黑色電影」的美學特徵被馬丁·斯科塞斯等當代導演致敬並不斷地進行發展,被不同語言文化的導演植入現代的本土故事之中。例如,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董越的《暴雪將至》,如此這些用刑偵片等類型元素講述現實主義故事的當代文藝片,即可以看出「黑色電影」的影子。

曾獲得12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3次獲獎的威廉·惠勒(曾執導《羅馬假日》"等)導演,雖然並非以「黑色電影」見長,但這部《香箋淚》卻收穫了相當多的好評,影片曾提名了第13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7項大獎。儘管用現代的眼光看,文本層面的社會學意義稍顯薄弱,但獨具風格的迷離氛圍,對人性的多重思索,表現力十足的光影畫面仍舊有十足的觀賞性。

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的獨特魅力

01.對真實人性的反思與叩問

「黑色電影」對後世的廣泛影響力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不同於同時期的主旋律戰爭片(例如《約克軍曹》、《忠勇之家》等)過分粉飾雕刻營造出虛假的美好,而是致力於揭露現實社會中的陰暗罪惡與醜陋,力圖展示真實人性的曖昧複雜、詭譎莫測

因此,那份洞察世事的透徹與精鍊使得「黑色電影」有著歷久彌新的魅力。儘管具體到個例,這些黑色電影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它們有著相似的整體調性:略顯悲觀主義的沉鬱基調,看盡世間百態、憤世嫉俗的孤獨主角,對現實進行批判與反思的同時對未來懷有一種迷惘與虛無。主角內心世界的自我拷問,個人利理想與現實世界利益紛爭下的道德掙扎,在《香箋淚》中有著淋漓盡致的呈現。

影片的名字「香箋淚」是注重漢字美感經過特別修飾的,而英文原名「The Letter」則更為乾脆利落切中要害。「信」於影片中的敘事功能和對情節導向的主導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故事情節本身是極度簡化的:一個愛而不得、因愛生恨的女性,殺害了情人通過一系列的偽裝試圖躲避法律的懲罰,她強大的偽裝騙過了其他人,卻因為一封揭露她與情人行為的「信」功敗垂成;當她買掉了證據欺瞞成功,卻因為內容的暴露導致了夫妻間的破碎,而最終她卻受到了對方神秘夫人的暗殺,最終喪命。

在當時女性意識尚未完全覺醒、時常處在被欺壓的大環境下,女主角的行為出於一種捍衛愛情尊嚴個人權利的目的。因此,影片中女主角的辯護律師霍華德,在職業操守(揭發女主罪惡)、理想道德觀(忠於愛情的平等)、私人感情間(保衛朋友尊嚴)的掙扎是頗有深意的,當朋友的生命尊嚴、時代的道德準則、內心的理想與愛形成衝撞,什麼才是最該堅守的?

02.體現女性角色價值訴求

芭芭拉·斯坦威克於經典「黑色電影」《雙重賠償》中飾演的菲利斯·狄金森,是銀幕蛇蠍美人(Femme Fatale)的一個典範,她工於心計、精明強悍,善於利用美貌獲得金錢與利益;如果說這個角色尚且帶有一定的刻板化模式、作為敘事載體是道具化與功能性的,那麼《香箋淚》中貝蒂·戴維斯飾演的萊斯利一角則更是將反思重點聚焦在女性在性別權力、愛情關係中的位置。

影片的劇本對角色的行為動機、心理邏輯的交代是較為單薄的,但貝蒂·戴維斯用自身的形象特徵與表演去豐富完善了這個角色。無論是早期的《人性的枷鎖》還是後期的《蘭閨驚變》,貝蒂·戴維斯的角色從來不同於傳統女性般的柔弱、嬌嗲,對傳統父權夫權展示出服從、歸順;恰恰相反,她獨立堅強,叛逆恣意,總是扮演一些氣場強悍、咄咄逼人的角色,這種「現代女性意識」自內而外地散發

正因如此,在貝蒂精彩的表演背後,引出的是「黑色電影」故事主題背後的一個基本矛盾衝突:女性成長性格獨立與傳統的男權家庭倫理。當然受限於一個時代整體的認知水平與保守的觀念,影片沒有做出更深層次的探索,當萊斯利用槍強勢擊斃踐踏她愛情的男性,最終結局就是「以暴制暴」並最終在自己行兇的罪行中沉淪。

威廉·惠勒詮釋電影本質:視聽藝術——用鏡頭語言講故事

從為奧黛麗·赫本贏得奧斯卡影后的浪漫愛情喜劇《羅馬假日》",到11項奧斯卡獎創造歷史紀錄的戰爭片巨製《賓虛》,威廉·惠勒受到了業內電影人、觀眾影迷與評論界的一致推崇。而威廉·惠勒之所以能遊走於各種類型片之中,併兼具商業性與藝術性,這與他對電影語言的純熟把握是分不開的。對空間內部的場面調度與景深構圖的巧妙運用,使得各類題材都變成易於主流觀眾接受的「通俗化」範本。

《香箋淚》作為注重懸疑與犯罪元素的「黑色電影」,文本層面的單薄欠缺深度自然成了制約影片整體質量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鏡頭語言去為觀眾創造更豐富的視聽體驗,是導演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毫無疑問,視聽語言是影片最大的亮點,在導演的嫻熟把控下,演員表演、攝影調度、場景設計與配樂完美結合,相輔相成。

01.精妙的視聽節奏:用剪輯製造懸念

很多以紀實美學為導向的現實主義影片中,用大量長鏡頭的運用,製造了連續時間內的真實感。與之相反的是,影片的一大成功之處在於用大量的剪輯製造懸念。因為故事的場景並不複雜,主要地點局限在家庭與辦公室等封閉空間內,因此很多時候兩人對話互動的段落採取用具有辨識度的定位鏡頭確立具體場景,然後確定人物活動軸線,運用經典的「視線順接」與「正反打鏡頭」。例如,萊斯利與律師霍華德於沙發、飯桌上的試探、交流。

而在多人互動的場合,影片則通過中景、特寫不同景別的切換,俯視、平視不同視角的組接帶來的視覺衝突感與對信息的部分遮掩與選擇性呈現,來強化懸念感。例如,萊斯利行兇後,丈夫、警探、律師一同盤問之時,視點處於四人之間來回變換,觀眾無法看到四人之間的全部互動與心理變換過程。

這其中的精妙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即是調動了觀眾好奇、緊張與焦灼的心理。一方面,信息的不完整與畫面的殘缺不全強調了視野的局限性,消除了觀眾因全知視角而帶來的作為旁觀者的輕鬆感,觀眾通過局部的表情特寫得知某一角色的心理動態,卻無法得知這一連續時間內全部人物的當下反應,必然會對產生一種好奇與疑惑;另一方面,大量模擬的主觀視點,使得所有人物在窺視體察他人的同時處在一種「被窺視」的處境之下「看」與「被看」關係的巧妙運用,正是希區柯克製造驚悚的重要手段。

02.富有表現力的光影構圖

除卻剪輯方式上的精巧,《香箋淚》得天獨厚的「黑色氣質」還在於故事發生在馬來西亞。東南亞的自然特徵與人文風貌於好萊塢主體視角下所產生的「異域風情」,自身即是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而導演通過視覺造型去強化這種詭譎迷離之感。

首先在於整體意象的把控上。用大量的空鏡頭呈現,明晦月影,斑駁橡膠,無時無刻不在轉動的吊扇,營造出獨屬於熱帶的濕氣氤氳、詭譎陰鷙,無疑給人一種焦躁與煩悶之感。而意象的強調也是隱喻著情節的發展:從開頭的烏雲遮月到結尾的浮雲散去明月照人,首尾呼應的動態過程,正應對著案情由撲朔迷離到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對光影運用和構圖設計上,有著強烈的表現主義特點,高光比的布光方式,注重明暗反差與陰影的凸顯,女主角的面部時常處於陰影之中百葉窗成了天然的道具,透過百葉窗的光線成了明暗交織的「條紋狀」,那種曖昧、迷離、詭譎的油然而生。當光線投射到女主角貝蒂·戴維斯身上忽明忽暗自然分割,這種人性審判的意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攝影調度的完美支持下,貝蒂·戴維斯的眼神呈現出了更為複雜的含義。

此外,人物於整體構圖中的位置設計更是經過精心修飾的。女主角萊斯利騙過了丈夫、評審團居於所處關係網中的強勢地位,但在和戀人的馬來西亞當地夫人的對峙中,一直處於一種弱勢地位。例如,萊斯利總是居於明處與低處,對方居於暗處與高處;萊斯利用錢買掉重要證據信物時,對方用充滿鄙夷與不屑的眼神蔑視她並將錢丟入地上;扮演者形象氣質還是眼神無疑比女主角貝蒂·戴維斯更為陰冷凌厲。

當剖析「黑色電影」視聽後便會發現,這些手段並非是類型特有,更是一種表達人物情感、營造意境、調動觀眾心理的常用手段。也正因如此,當今影壇儘管看不到這種典型的「黑色電影」,但那種「黑色氣質」在當下許多語言的主流文藝片中並不罕見。好萊塢經典類型在結合不同語言文化、時代特徵形成的現代化、本土化的範例,成為了當代類型片的典範,這也是經典的魅力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