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再次逆襲,國產自行車席捲歐美

硬核熊貓說 發佈 2024-04-27T05:28:10.235927+00:00

80年代末,中國誕生了一批知名的自行車品牌:永久、鳳凰,幾乎是所有70或者80後都曾使用過,這些二八大槓不僅僅是我們的童年回憶,更是我們當時工業的象徵。

80年代末,中國誕生了一批知名的自行車品牌:永久、鳳凰,幾乎是所有70或者80後都曾使用過,這些二八大槓不僅僅是我們的童年回憶,更是我們當時工業的象徵。

隨著技術發展,我們的工業象徵卻被日本等企業衝擊的支離破碎,後來甚至出現中國不能生產高端自行車的言論。

然而現在中國生產的一種自行車卻捲土重來席捲歐洲,這種汽車就是Ebike。

它曾經在中國屬於被淘汰的產品,但是卻逆襲了歐美。

根據數據統計,2022年,歐洲汽車銷量為925.6萬輛,同比下降了4.6%,倒退回了1993年的水平,而一種被稱為Ebike的自行車,卻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2020年,歐洲E-bike的銷量約453.7萬輛,到2021年,銷量就突破了500萬輛,並且還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

但是熊貓去看了下資料才發現,原來這種自行車大部分零部件都來自於中國。

那麼,Ebike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能賣得這麼好?國產自行車又是如何逆襲的?

什麼是Ebike?

Ebike嚴格意義來說不是我們常見的自行車,而是電動助力自行車,但是,與國內常見的助力車不同的是,Ebike要求必須是人力+電動混合驅動的模式,而不能是純電動模式。

之所以採用這種有點彆扭的模式,是為了滿足歐美地區的需求。

歐美地區有著長期的騎行文化,對自行車運動非常熱衷,世界三大自行車賽事:環法自行車賽、環意自行車賽和環西自行車都在歐洲舉行。

並且,隨著歐美對環保的不斷提倡,以自行車出行替代汽車出行,成為了一種新的潮流。

但是,自行車出行一直以來都有幾個痛點:

一是對體力要求較高,對老年人不友好;

二是速度較慢,通勤時間太長;

三是不適合山地以及長途出行。

所以,就需要有一款既能滿足騎行健身需求,又能騎得省力、快速的自行車產品。

而能夠滿足這些要求的產品,廠商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自行車上裝上助力裝置。燃油裝置與環保的潮流不符,電動助力就成了唯一的選擇,Ebike就此誕生了。

這種結合了人力和電力的自行車,不僅保留了自行車健身、運動的屬性,並且速度更快,騎行更加輕鬆,甚至比起電動車,它也有續航里程更遠的優勢。

歐美政府也看中了它環保、健康的優勢,下大力氣進行研究和推廣,以歐洲為例,歐盟在2014年,就撥款800億歐元,進行自行車創新項目的研究,Ebike就是其中的重點項目。

德國、法國、瑞典等多國政府,還推出了個人購買補貼,金額從200歐元到1000歐元不等。

而在美國,已有近30個州通過了E-bike的補貼方案,一輛Ebike最高可獲得1100美元的補貼,補貼額累計高達數十億美元。

因此,自誕生以來,Ebike就以坐火箭一般的速度發展起來。

1993年,第一輛商業化的Ebike自行車誕生,到2021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Ebike在歐洲地區的銷量就接近所有汽車的總和。

即便是在美國,這個被稱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2021年Ebike的銷量超過79萬輛,也超過了所有新能源汽車銷量總和(65.2 萬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97億美元。並且還將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1180億美元,成為一個新的萬億元市場。

然而,歐美政府大額補貼的背後,自然不是為了給他人做嫁衣的。

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對中國企業關上大門的。

Ebike看似很簡單,只不過是一輛自行車加了個電動機,但其實製造難度和技術水平卻一點也不低。

Ebike研發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點,就是如何協調人力與電力的輸出功率。

騎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騎車的時候每一腳的發力程度,都不算固定,遇到比較陡的上坡,甚至得站起來蹬踏板。

人力忽高忽低,相應的電力輸出也得與之匹配。人蹬得輕,電機就得出大力,人蹬得重,電機就得出小力。

到底什麼時候該出多大的力,對電動助力系統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1993年,日本的山葉公司推出了第一輛Ebike,取名為PAS自行車(Power Assist System電動助力系統)。

在研發的時候,山葉就用上了,當時屬於先進技術的多傳感器控制系統。

這套系統以力矩傳感器為核心,速度傳感器、踏頻傳感器等多個傳感器為輔助,通過先進的傳感器技術,檢測人每次蹬踏板的出力情況。

然後,根據傳感器的數據,來調節電機的輸出功率,人力輸出大,電力輸出相應提高,人力輸出減小,電力輸出也相應減少。

這樣一來,就能做到每一腳蹬下去,阻力都差不多,不會讓人一腳踩空,也不會一腳踩不下去,讓人的騎行變輕鬆的同時,也能節省電力。

之後,歐洲廠商博世、馬牌等入場之後,又給這套系統加上了數學模型和算法,將傳感器的數據輸入到晶片中,經過計算後,再調節電機出力。這讓整個電動助力系統的輸出更加科學,更加符合人的生理構造。

這樣的一套複雜的系統,自然也是價格不菲,目前市場上的Ebike產品,價格大都集中在1000-4000美元之間。而這其中價值的大頭,就在電動助力系統上,

這些關鍵的技術和製造工藝,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掌握在歐美以及日本廠商手上。

因為這些先進的傳感器,大多都需要用到先進的半導體技術,而在90年代,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所以,在90年代末,Ebike傳入中國時,中國的廠商只能本地生產車架,而最重要,也是最貴的電動助力系統,卻需要從日本、歐洲等地原裝進口。

中國企業也曾嘗試著自研電動助力系統,但是因為傳感器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最後弄出來的,只能是帶踏板的電動車。

這種帶踏板的電動車,引入了摩托車上的擰把式結構來調節出力,與其說是電動自行車,倒不如說更像是電動摩托車。發展到後來,更是隨著政策的變化,取消了踏板,徹底變成了電動摩托車。

Ebike在中國也就銷聲匿跡了,電動摩托車一家獨大的局面,嚴格意義來說它確實屬於被淘汰的產品。

技術落後的代價,就是Ebike在全球市場不斷發展,中國廠商卻只能代工生產利潤微薄的自行車架。

而Ebike行業發展的失敗,也是當時中國自行車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曾被稱為「自行車王國」,在當時,自行車還是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

在80年代末,中國的自行車保有量超過5億輛,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一輛自行車。

而龐大的市場也誕生了一批知名的自行車品牌,永久、鳳凰,幾乎是所有70後、80後都耳熟能詳的品牌,二八大槓更是無數人的童年回憶。

但是,這種回憶的背後,隱藏著的問題,卻是中國自行車行業發展的落後。

1986年,法國自行車品牌LOOK率先研發並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碳纖維公路自行車,型號為LOOK KG86。

而同一時期,國內市場的絕對龍頭老大,還是鳳凰牌的二八大槓。

在國外自行車行業,不斷細化出山地自行車、公路自行車等類型,變速器、剎車、車架工藝不斷進步的同時,中國的自行車還是二八大槓的「傻大黑粗」形象。

因此,當捷安特、美利達等台資、外資自行車廠商,進入大陸市場後,設計更加新穎,技術實力更加強大的進口自行車,開始逐漸占領市場。

國產自行車品牌諸如鳳凰、永久、飛鴿等等,逐漸沒落,到今天更是成為了時代的眼淚,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到了2021年,世界前十大自行車品牌中,除了來自台灣省的捷安特和美利達以外,其餘的全是歐美品牌,再無一家中國企業。

然而,故事寫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隨著國內經濟水平、技術實力的不斷進步,原本高不可及的多傳感器控制,數學模型和算法,開始逐漸被國內廠商攻克,我們開始走上了逆襲的道路。

比如說2012年,國內的八方BAFANG公司,就在電動助力系統上實現了突破。

不僅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相關產品,並且還獲得了歐洲的技術認可,通過了歐盟的EN15194、EN300220標準認證。

國產Ebike產品,開始殺入歐洲市場,與歐洲的博世、馬牌等知名廠商競爭市場。

不僅如此,在攻克核心卡脖子技術的同時,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也逐漸展現出來。

Ebike的電動助力系統,除了傳感器外,還需要用到電機以及電池。

在2010年左右,電機和電池還是日本、歐洲廠商的優勢項目,但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中國廠商在電機和電池上實現了反超。

而這種反超帶來的效果,就是國內的Ebike廠商,可以獲得更便宜、質量更好的電機和電池,在價格和成本上實現了對歐美企業的逆襲。

到2022年,美國本土幾乎沒有Ebike產能,而歐洲的Ebike產能雖然排名第一,但是大量零部件都是從中國地區進口的,目的是規避歐洲地區高額的整車進口關稅。

實際上,中國的Ebike產能已經接近世界第一,國產品牌大魚智行在美國市場,已經占到了35%的份額,位列第一。

而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電池、電極、電控上的技術進步成果,將會逐漸外溢到Ebike領域,中國廠商也將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成為產銷雙第一也不再是一個夢想。

有人說,等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完成逆襲,歐洲人可能已經轉投自行車了。但我要說的是,即便是轉投自行車,歐洲人依然躲不開我們的收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