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70%的腫瘤患者做放療,而中國只有20%-30%?

美中嘉和 發佈 2020-02-11T20:39:26+00:00

參考文獻[1]鄭榮壽,孫可欣, 張思維, et al. 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J]. 中華腫瘤雜誌, 2019, 41:1737-1738.

「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發布了2020年最新的美國癌症統計報告,顯示美國癌症死亡率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年度下降。在過去的26年中,美國癌症的死亡率一直穩定持續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最新的中美癌症統計報告[1][2],美國2008-2017年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有1.5%的下降,2016-2017年度下降幅度迎來歷史新高,達到2.2%;而中國近十多年來,癌症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長


為什麼會造成二者之間如此大的差異呢?美國人可以用到最具革新性的藥物,還因為腫瘤的早期篩查普及,診斷分期準確,以及綜合治療的規範性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國放療的普及率比中國高。世界衛生組織公布,70%以上的腫瘤需要放療,40%的腫瘤通過放療可以治癒,在美國大約有70%的腫瘤患者使用放療,而在中國選擇放療的比率僅為20%-30%。


國人對放療的認知太少,誤解又過深,所以這些放療「真相」,你一定要知道!

你真的懂放療是怎麼回事嗎?

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約67%的患者可以被治癒,其中37%是手術、化療治癒的,而30%是放射治療的功勞。所以放療作為腫瘤治療的「三駕馬車」(手術、化療、放療)之一,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大部分患者不懂放療到底是如何進行的。不像手術,能看到手術後切除的腫瘤實物,確實是從患者身上摘下來;化療呢,也能看到液體從自己血管裡面輸入進去。


放療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把腫瘤放療看做一場戰爭,腫瘤就是頑固的敵軍分子,攻擊他們的飛彈就是放射線。


要精準打擊敵人,就需要先找到敵軍再瞄準發射。對應到放療,就需要每個病人專用的固定裝置(體膜或面膜,它們是通過固定病人,從而固定腫瘤位置),緊緊地套在患者身上,然後做影像掃描(找敵人),制定放療計劃後,嚴格執行每一次治療操作規範,確保飛彈準確無誤地轟擊。


射線到達腫瘤內,先是發生物理反應、化學反應,再是生物反應,最後啟動腫瘤細胞的凋亡。

放療好,為何中國患者買帳的不多?

在中國,放療給人的印象總是神秘而可怕的。在以前,人們進入放療科時常會發現許多病人臉上有一條條的紅印子,看上去非常嚇人,那些紅印子是皮膚墨水用來確定放療靶區用的;在影視劇里,放療後疲勞、食欲不振、嘔吐、皮膚潰爛、骨瘦如柴的畫面讓人心有餘悸,因此有些人選擇「寧願等死,也不遭罪」;還有一類人認為只是輔助治療,無法根治癌症,做與不做關係不大,寧願選擇「副作用」小的中藥。(我們都知道中藥也有副作用,有一些還相當嚴重,只是多數中成藥都標示:副作用尚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誤解為中藥沒有副作用。)


事實上,在美國,放療已經是腫瘤治療時的「家常便飯」,就像我們發燒去醫院打點滴一樣普遍(其實多數發燒的情況是不應該輸液的),得了癌症該放療就放療。放療設備直線加速器的使用也是非常安全的,現代放療已經實現了腫瘤診治的精確定位、精確計劃和精確治療。放療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組織有「誤傷」,就像命中目標的飛彈也會有彈片打到旁邊,但隨著放療技術進步,讓病人談之色變的嚴重放射性損傷已經很少發生。


放療也不僅僅是輔助治療,而是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對於鼻咽癌、不能手術的早期肺癌等單純放射治療即可治癒;早期食管癌,攝護腺癌等 5 年生存率都與手術相似;對於放射高度敏感的腫瘤如惡性淋巴瘤、睪丸精原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小細胞肺癌、晚期肺癌、食管癌等聯合放療可以明顯提高療效。

放療技術從上世紀初的深部х線到50年代的二維傳統照射技術、90年代的三維適形照射技術,發展到目前的調強放射治療技術、圖像引導放射治療技術以及最新的螺旋斷層放射治療技術,可以說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放療遭受如此冷遇,究其根本還是人們觀念陳舊,甚至有些醫生都不知道放療的發展,再加上設備昂貴,有些醫院還沒有普及。

什麼情況需要放療?

很多早期腫瘤通過單純放療就可治癒,並能保留器官功能;局部晚期腫瘤放療可以和手術及化療綜合應用,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對於晚期的腫瘤患者,放療可以作為一種姑息減症的手段,如減輕腫瘤帶來的疼痛,梗阻等症狀,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放療可單獨應用,也可與手術、化療聯合應用,也有在臨床試驗階段的聯合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的應用。

1、在病人手術前,可以用放射治療來縮小腫瘤,使原本不能切除的病灶可以達到手術切除,同時降低腫瘤轉移的機率,以提高腫瘤的治癒率,稱新輔助放療。


2、病人手術結束後,可以用放療來殺滅手術無法完全切除,或者肉眼看不到的殘留腫瘤細胞,稱為輔助放療。

現代腫瘤治療要求綜合治療,合理地、有計劃地綜合應用現有的先進治療手段,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是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放療、化療還在傻傻分不清?

很多人可能搞不清楚為什麼有的腫瘤病人要進行化療,有的卻要進行放療,有的又是要既化療又放療。放療、化療作為癌症治療的主要手段,有人稱它們為「兄弟」,僅有一字之差。多數人對化療的了解是會掉光頭髮,而對於放療更加迷糊。


放療擅長搏擊,對局部的攻擊力度較大較強。放射治療的範圍稱「靶區」,即射線集中治療區域,靶區以外則沒有多少射線,正常組織不會有太大的損傷。放療醫師根據影像學及其他臨床檢查確定腫瘤大小及其侵犯部位後,還必須了解該腫瘤生物學特徵及擴散規律才能決定放射範圍,主要針對相對比較局限的實體腫瘤的根治治療。例如頭頸部腫瘤、肺癌、食管癌、皮膚癌、淋巴瘤等的根治放療;一些腫瘤的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如乳腺癌、宮頸癌、胃腸腫瘤;另外還有些腫瘤例如骨及腦轉移腫瘤姑息放療等等,而對於白血病等全身性腫瘤,則作用有限。


化療以全身治療為主,指的是通過口服、靜脈注射或其他形式讓化療藥物進入體內來殺死或抑制細胞,是治療癌症的一種常見方法。化療藥物進入體內後會分布到全身各處,不光對實體腫瘤有作用,對微小不可見轉移灶也同樣有很強的殺滅作用。


化療+放療,等於全身+局部,對癌細胞進行全方位攻擊和精準攻擊,以達到徹底殲滅目的。

放療一般需要幾個周期?

放療醫師最喜歡說的話是「一錘子買賣」。放療與化療不同,化療可以有幾個周期甚至十幾個周期,而放療對於相同部位短時間內只能做一次。


簡單說就是放療只有一個周期,只是這個周期有點長,一般要持續4-6周左右,常規每周一至周五治療,周六、日休息。這種經典的放療模式主要是根據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制定的。


放療會有一些副作用,患者一定要及時將情況告知醫生,醫生將會進行相應的處理。

放療副作用大,不放療更安全?

臨床上,不少癌症患者因恐懼放療的副作用而卻步,甚至認為放療會致癌,加速死亡。專家指出,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上的誤區。


所有癌症的治療都會有副作用,但是現代放療的副作用恰恰要比手術、化療的副作用小得多。因為它僅僅是一個局部治療,是用射線這把無形的刀把腫瘤「切」掉,沒有切口,不出血,不損傷器官,更不會加速病人死亡。

都是誰在給你做放療?

大家都知道,足球隊有前鋒、中場、後衛、守門員,放療也一樣,在放療整體流程中,會涉及到好幾個專業工種,分別參與到不同工作中,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完成最終的放射治療。放療團隊主要由放療醫生、物理師、技師、護士組成。


放療是利用機器產生的放射線,破壞、殺滅腫瘤細胞的過程,既然放療要殺滅腫瘤細胞,就要找到腫瘤在哪,所以放療的第一步就是讓病人固定好位置做影像檢查,像CT、核磁,查找腫瘤的位置,這個過程叫做定位,將影像資料傳輸到放療計劃系統,制定放療計劃,這個步驟由醫生勾畫腫瘤靶區,以及周圍需要保護的組織器官,下醫囑給予合適的放療劑量,物理師再利用計算機反覆計算,比較不同方案,使得治療計劃達到最佳效果。

放療醫生勾畫靶區

計劃完成後,主治醫生會通知患者進行復位,即比較原來確定的位置與製作出的治療方案位置的一致性,如果位置準確就進行治療。簡單的就是定位-製作放療計劃-復位-治療,這是三維適形放療主要步驟。另外,還有常規放療,步驟相對較簡單,只需要通過模擬定位機,大夫在患者體表勾畫標記,驗證後就可以開始放療,病情不同需要的照射方式不同。放療定位以及計劃製作,在療程中往往只需要一至兩次,但放療往往需要五至七周的時間,常規的分割每天照射一次,周一至周五連續放療,周末休息。

物理師制定計劃

放療技師擺位

放療過程中,患者需要配合什麼?

不同腫瘤放療所採用的模具及體位不同,也是決定放療準確度的重要因素。在製作模具和擺位的過程中,患者積極的配合可以使體位重複性好,降低擺位誤差,提高放療精準度。


具體來說,在模具制定之前,首先患者應根據醫技人員的要求做好充足準備,比如頭頸部放療病人,需要剪短頭髮甚至剃光頭避免頭髮厚度對模具的影響,而且需要準備低領單薄的上衣儘量暴露頸部,同時可以避免放療過程中衣服劃傷頸部放射區皮膚。


其次,在製作模具的過程中,患者應保證處於全身放鬆狀態,記住手放的位置,便於體位重複。


然後部分病種需特殊準備,如直腸癌放療的患者需要提前喝水憋尿,使膀胱充盈將腸道上推,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腸道照射;胸部腫瘤(如肺癌或乳腺癌等)因受呼吸運動影響,如用到呼吸門控技術要提前做呼吸訓練;攝護腺癌患者放療可在定位前用微創手術植入金標,再做立體定向放療。


最後,在放療復位時,患者需注意衣著及髮型需與製作模具時相同,躺入模具時應全身放鬆,並使自己與模具緊密貼合,如感覺模具過緊或過松均提示體位不正,應囑咐放療技師協助重新復位。

寫在最後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思維和未來?雖然時光已悄悄走到2020年,但放療對應的優質資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許多基層醫療因人才、技術、設備等局限,還無法開展放療。國內腫瘤患者自身對放療的認知度不足,也讓本該接受放療的腫瘤患者沒能及時接受放療。不妨擴寬視野和思路,也許多了解一些,有時能救你一命,也可以救你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參考文獻

[1]鄭榮壽, 孫可欣, 張思維, et al. 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J]. 中華腫瘤雜誌, 2019, 41(1):19-28.

[2]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Cancer J Clin. Epub 2019 Jan 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590.

[3]姜新, 董麗華, 馬利新,等. 放射腫瘤學臨床實習教學的研究與探討[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4(10):1737-173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