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影響著王朝的興衰,漫談氣候對楚國的影響,以楚國之強盛為例

君山梵靜 發佈 2020-02-12T02:40:10+00:00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影響因素,有許許多多方方面面,其中經濟,政治,氣候等一系列因素均會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人類的發展,他們在這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放眼看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影響因素,有許許多多方方面面,其中經濟,政治,氣候等一系列因素均會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人類的發展,他們在這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放眼看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在中國古代一切還都不發達,人們靠著自身的勞動力,生活,繁衍 ,遷徙,一切都靠天氣,都與氣候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在那個靠天吃飯的時候氣候環境就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楚國的強盛與氣候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一、楚國疆域和氣候的演變與發展史

1、疆土的擴充,國力的鼎盛

在早期的時候,楚國的疆域地處荊山,不僅地形不好,而且國家實力非常弱小,曾有書記載,楚國當時連祭祀的牛都沒有,可想而知,當時國家實力如此弱小的楚國是如何生存的?到了後來 楚國人民們憑藉著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對內人民們想方設法的過好自己的生活,對外積極擴張到了後來擴張到江漢平原地區,也就是所謂的「楚地千里」

這個時候楚國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都有了明顯的改善,從以前的「土不過同」,到現在遼闊的平原和複雜的亞熱帶丘陵山地,在很多方面,氣候環境的改變都為楚國人民將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楚國的日益強大也反向的使楚國的疆土更為遼闊,「問鼎中原」一詞也是由此而來。在楚莊王時期,北伐陸渾戎,而後「觀兵於周疆,問鼎之輕重」。楚莊王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此後一舉成為了「粟支十年,車千乘,兵甲百萬,地方五千里」的泱泱大國。楚國的地位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

可以看出,出國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不過兩點,一是楚國疆土的擴張,從以前的方圓不過50里,到現在的泱泱大國平原之上二是在擴充的領土地帶氣候十分良好適應農作物的生長,也適合國家的發展人們在這個地方安居樂業,氣候風調雨順。楚國一步一步走向強盛乃至鼎盛。楚國經歷了800多年的歷史,竺可楨先生稱之為「物候時期」的早期階段。

2、氣候,人民的生活嚮導

最具代表性,也就是最權威的是竺可楨先生的《中國5000年來氣象變遷的初步研究》,那個時候的建築,樂器等許多東西都以「竹」開頭,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中用到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周朝初期氣候溫暖,。可使竹子一類的植物在黃河流域廣泛生長。而現在因為氣候的變遷和人類生活的演變,黃河流域一帶已經無法長出竹子一類的植物。

竹子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人們用竹子編織生活工具,除了在生活中的應用,在採礦中也有著巨大的作用,因為竹子,適應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而的使楚國氣候的天氣正是亞熱帶氣候比較溫暖,所以竹子種類繁多,數量也多。

3、氣候決定何種動物生存

動物和植物往往能體現出一個地帶的氣候和環境,他們是我們研究楚國為何強盛的重大佐證之一,在文獻記載中,重球戰國時期,楚國的核心區域,江漢平原地區,有兩種大型的熱帶動物,也就是大象和犀牛。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他在中國南方廣泛存在,在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經發現了很多陶塑動物,其中就有大象,在那個時候,大多數的青銅器都以大象的造型來製作器物或者紋飾。更有許多許多關於大象的傳說與故事。

除了大象的記載外,犀牛的記載也鮮為人知,比較引人注意的是犀牛的皮可以用做盔甲,所以,犀牛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極為重要,關於楚國存在犀牛的文獻記載,最為著名的是楚三閭大夫屈原《楚辭•九歌•國殤》中: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非常明確的描繪了楚國的將士身穿用犀牛皮製 作的鎧甲,勇猛的衝殺在戰場上。

值得重視的是可以用犀牛皮製作鎧甲,可見當時的楚國楚 地還存在有相當多的犀牛。關於犀牛的記載還有《墨子•公輸》載:「荊之地方五千里,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列子•仲 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 堅如金石。」

都說明楚國楚地有犀牛並用犀牛皮製作鎧甲。關於楚莊王與犀牛的直接記載 有《說苑?君道》:「楚莊王好獵。大夫諫曰:『晉楚敵國也,楚不謀晉,晉必謀楚。今王無 乃耽於樂乎,』王曰:『吾獵將以求士也,其榛叢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攫犀博兕 者,吾是以知其勁有力也;罷田而分所得,吾是以知其仁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 國以安。」從楚莊王的狩獵活動中可以看到「刺虎豹」和「攫犀博兕」的行為,犀為雄犀牛, 兕為雌犀牛。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當時的楚國地域平均溫度較現在更為溫暖,可以適宜熱 帶動物的生存。

二、中國自然環境與楚國之強盛淺析

1、楚國繁榮強盛的由來

眾所周知,楚莊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是楚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君王,許多著名的成語就是來源於楚莊王,敘述的是楚莊王的故事,比如: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古人云,天時,地利,人和。往往具備這三點,便會成功,這是成功的條件和前提,而天時和地利即代表的是氣候環境,三點之中氣候環境就占了兩點,可見氣氣候條件是溫暖而又潮濕,有利於農作物的發展以及人民的居住,充分的水資源更是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在楚莊王剛剛登基的時候,局勢可謂是一篇狼藉,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個領導人來帶領,帶領人民走向和平安居樂業的生活,然而這個人就是楚莊王,當時內憂外患,人禍與天災無一不是楚國要面臨的問題,在經歷了楚莊王被挾持,又出現饑荒,一切都將楚國推向了深淵。當時的文獻對於氣候記載不是很明確,但是從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自然天象不怎麼利於楚國的發展,局勢十分嚴峻。那麼最後楚國是何故十分強盛的呢?

這是因為,楚莊王打開糧倉,振廩共食,不僅賑濟了災民,而且組織擊敗了叛軍, 滅掉了庸國。從《管子•參患》可知「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盡」。戰爭時期,糧食的消耗更加劇烈,楚國糧倉在楚莊王三年時同時承擔起了因為氣候引起的飢 荒和大規模戰爭的巨額支出,其儲備糧存量之大十分驚人。可以看出,楚國楚莊王能夠迅速 的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是與楚國的糧食儲備充足有很多的關係。

在古代的戰爭中,也就是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不是武器和人口數量的比拼,而是糧食,只要糧食充足,就勝利了一半,在一個農業經濟國家中,糧食是國之根本,沒有了糧食的存在,這種類型的國家根本不堪一擊。

2、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有一個問題就是,充足的糧食是如何而來的?前期的自然環境優越,天時地利,適宜的溫度和氣候,使得人民們種的莊稼得到了大豐收,而且我們對於糧食進行了儲藏,以備不時之需,才有了後來的勝利。楚國的糧食儲備一向是頗為雄厚的。湖北荊州紀南城考古發掘報告楚郢都紀南城遺址發 現有大型的糧倉遺址。糧倉中儲藏的是稻米。考古發掘發現還表明,當時楚國糧倉不僅分布 廣泛,並且儲量驚人。

從前期戰爭的屢戰屢勝,到後來的大型糧倉的發現,無不證明著在楚莊王統治的時期,自然條件一直是比較優越的,且穩定。可謂是風調雨順。適宜種植小麥的溫和氣候,地形,可以建造大型糧倉。

氣候異常,在文獻中常有記載,但是記載楚國氣候異常,僅僅只有一次。惡劣的天氣造成了農業欠收發生饑荒。《左傳•文公十六年》: 「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師於大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山。庸人帥 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遷於阪高。」由此可見,在楚莊王之前,氣候和環境一直是一種植,而在楚莊王統治時期也是得到的發展,並且發展到了巔峰。天時地利人和使楚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三、總結

農業經濟的繁榮是古中國文明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糧食的儲備尤為重要可以保證一個國家在天災人禍來臨的時候,具有充分的應激反應。楚國時期之所以能發展強盛,強大的糧食儲備後盾不可分割,糧食的多少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粉調雨順決定了是否能夠國泰民安,楚莊王三年時經歷大飢,戰爭數起,但是憑藉著強大的農業發展溫和的氣候環境出國仍舊興深,並且稱霸天時地利人和,使得楚國在當時利於不敗之地。

四、參考文獻

1.《中國5000年來氣象變遷的初步研究》

2.《楚辭•九歌•國殤》

3.《管子•參患》

4.《左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