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格尼尼小提琴的守護者

琴界曹氏提琴 發佈 2020-01-03T07:07:11+00:00

生活是那樣的多彩,也是那樣的單調;人性是那樣的複雜,也是那樣的單純;星空廣袤,曲徑幽深,人的命運殊途同歸。過往的人們在故事中再現,栩栩如生。在一種機緣之下,散碎的記憶被一把小提琴穿連起來,變成了活生生的歷史,他們是一件傳世樂器的「守護者」,是人文藝術歷史上獨特的一群人。


生活是那樣的多彩,也是那樣的單調;人性是那樣的複雜,也是那樣的單純;星空廣袤,曲徑幽深,人的命運殊途同歸。過往的人們在故事中再現,栩栩如生。在一種機緣之下,散碎的記憶被一把小提琴穿連起來,變成了活生生的歷史,他們是一件傳世樂器的「守護者」,是人文藝術歷史上獨特的一群人。


尼克洛·帕格尼尼,出生在義大利熱那亞,是古典音樂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大師的一生,以非凡的個人魅力深刻影響著熱那亞的民眾和制琴家。大師去世後,那些醉人心扉的藝術華彩在一件意義非常的樂器上凝聚!這就是帕格尼尼贈予故鄉的文化遺產:「Il Cannone」 ,被稱作「大炮」的耶穌瓜奈里1743年制小提琴。從此,這把琴成為了熱那亞制琴家們高山仰止的藝術標杆。模仿「大炮」,也成為他們證明自身藝術才能的必修課。



帕格尼尼生於1782年10月27日,降生地點位於臨近熱那亞聖母街區的山谷路1359號(via Fosse del Colle)。在短暫的學習了吉他和曼陀林以後,他開始學習演奏小提琴。但至今我們很難弄清楚帕格尼尼的第一把小提琴來自於哪位制琴師(也許,來自於18世紀末某位熱那亞地區的制琴師吧)。帕格尼尼和「大炮」的情緣開始於1802年:一位被稱為「Livron」的里窩那商人在欣賞了帕格尼尼大師水準的表演之後,將這把小提琴贈送給了20歲的帕格尼尼。從此,帕格尼尼和這把小提琴再未分離,小心翼翼的保護著它走過了整整40年遍及全歐洲的藝術生涯。


法國制琴家維奧(1798-1875)


維奧(J.B Vuillaume)曾有機會徹底的觀察和研究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由於這把琴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維奧於1833年秋天開始了修復工作。這位被帕格尼尼稱為「著名制琴家」的巴黎大師跟這把琴相處了好幾個月。這期間,維奧不但成功修復了面板上的裂痕,也製作了一些非常精美的仿品。帕格尼尼對這些「大炮的克隆版」非常欣賞,他用大約500法郎購買了其中的一把。後來在他去世前不久,賣給了他唯一的學生卡米洛·西沃利(Camillo Sivori)。如今,這把維奧制的小提琴和「大炮」一起,被保存在熱那亞的圖爾西宮(Palazzo Tursi)。同時代的義大利制琴家中間,只有魯道維克·拉斯泰里(L.Rastelli)和安東尼奧·基貝蒂尼(A.Gibertini)有機會在帕格尼尼的允許下接觸這件著名的小提琴。拉斯泰里很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複製這把琴。事實上,他只是提取了琴頭以及音孔的樣式。而基貝蒂尼因為修復這把琴的原因,顯然擁有更多研究和複製的機會。


帕格尼尼的學生卡米洛·西沃利


說幾句題外話:帕格尼尼和制琴家們的關係一直是非常商業性的。在帕格尼尼和其律師留下的信件中,我們注意到帕格尼尼是怎樣成功「逃避付款」的方法:那就是頒發獎狀給制琴家——以誇大的方式讚揚其專業才能!作為「交換」,制琴家和帕格尼尼之間達成了某種微妙的默契。而且,帕格尼尼也許是那個時代第一批在音樂領域被贊助的人。比如,他曾大力推廣過法國維奧發明的金屬琴弓,他盛讚這些琴弓為「遠遠超越了木製琴弓」。但儘管如此,我們仍要明確的是他從沒有在重要的音樂會上使用這些金屬弓。事實上,就連維奧自己也認為這些金屬弓屬於「相當粗劣」的產品。


回到正題: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在法國尼斯病勢沉重,由梅毒引發的喉癌已經讓他全失聲並不久離世。他的遺囑在此三年之前已經寫好,大師決定將陪伴他一生的瓜耐里小提琴贈送給故鄉熱那亞永久保存。但是,這個捐贈的過程卻是漫長和複雜的。實際上,熱那亞市政當局在大師去世11年之後,才取得了這把小提琴的所有權。首先,帕格尼尼之子巴羅內·阿齊勒·帕格尼尼(Barone Achille Paganini)從沒有對於「贈琴」一事表現出積極的態度。他與熱那亞市政當局的聯繫從1845年以後才逐漸開始。而當熱那亞的市長提出希望繼承這份「遲到的捐贈」之時,巴羅內·阿齊勒雖然承認已經做好了遵從遺囑的準備,但他仍以各種各樣的藉口推託著。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耶穌瓜耐里1743年制


大師之子的遲疑似乎有著他的道理。他認為,市長在捐贈事宜上有所保留,特別是那些語焉不詳的擔保承諾。1847年秋天,經雙方的同意,決定將贈琴一事的經辦權力委託給熱那亞市議員米格內先生(Migone),一位公認的負責任、正直誠實、廉潔的人。在米格內的努力下,直到1851年的5月,大師之子最終同意將瓜耐里小提琴贈予熱那亞市政當局,並提議:「… 以我和大眾皆知關於藝術品的經驗,弦樂器非常特別,因為很多部件是用膠水拼合而成的,所以如果貴方沒能在至少每兩個月對其進行保養的話,樂器就會存在損壞的危險,當然這需要必要的費用和極大的耐心…,我建議市政當局除了接受小提琴以外,還可以接受一樽由我特意向著名雕刻家Varni定製的再現我父親形象的半身大理石雕像,而且我為這雕像配備了雕工精緻的黑色大理石底柱,並刻上永恆的碑文…」。


曹氏提琴仿製的帕格尼尼小提琴


1851年7月14日晚七點,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交接儀式在市議員米格內先生的家中順利完成。在場的嘉賓都是曾在帕格尼尼在世時就見過這把琴的人,其中包括:巴羅內·阿齊勒·帕格尼尼,熱那亞市長普洛夫莫,熱那亞塞拉市立樂團指揮,公證人等。儀式結束後,小提琴被帶至熱那亞的圖爾西宮(Palazzo Tursi),但不幸的是這把琴被放在琴盒裡直到1859年2月份才面向公眾展覽。當時,此琴被陳列在一個用蠟密封的鐘型玻璃罩之中。



直到19世紀末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保存狀況幾乎成謎。沒有確鑿的文件記錄證明在那幾十年歷史中,存在政府委任的「樂器保管人」。曾有人提出假設:從都靈來到熱那亞的朱塞佩·羅卡,似乎有可以成為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保管人。但因為每一次小提琴從琴盒裡取出後都會有公證人開具的紀錄,所以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實這一假設。實際上,這樣的可能性似乎和那個時代的觀點相距甚遠。因為當時這把小提琴被認為是「具有神聖價值」帕格尼尼遺物,他應該被保存在玻璃櫃里,儘量少的觸碰它。當時熱那亞高層公共財產管理部門的官員們曾是這把小提琴命運的唯一負責人。他們對提琴保養之事在超過二十年的時間裡避而不談,而邀請制琴家擔任「樂器保管人」對於他們來說更是完全多餘的。在當時很多報刊文章中似乎都在宣傳著這樣的理念:「大炮是不可觸碰的」。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耶穌瓜耐里1743年制


帕格尼尼小提琴落戶熱那亞之後,第一位有幸演奏它的人是「卡洛·菲利切」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家安傑羅·瑪利亞尼(Angelo Mariani)。1868年3月17日,瑪利亞尼在熱那亞市政大樓的「紅色會議室(Sala Rossa)」舉辦了個人音樂會。此後有機會使用這把琴的熱那亞演奏家還有比奇格魯伯(Bacigalupo)、維爾麥(Verme)和卡米洛·西沃里(Camillo Savori)。其中的西沃里被認為是帕格尼尼的學生,他在1882至1892年之間曾四次演奏過「大炮」。有記錄顯示,在那個時期,只有那些演奏這把琴的人,才有機會對這把琴做一些簡單的護理(包括換琴弦和簡單的表面清理)。目前為止第一份表明制琴家曾參與帕格尼尼小提琴保養工作的紀錄,來自於1900年3月14日小提琴演奏家恩里科·拉羅薩的演出紀錄以及出席音樂會嘉賓的名冊之中,簽名是:「E.Praga Liutista」(制琴家艾屋基尼奧·布拉格)。從布拉格製作的小提琴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似乎已經在那之前的幾年中已經對「大炮」有過系統的研究,而那種近距離的理解是單從圖樣上無法模仿的。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耶穌瓜耐里1743年制


在20世紀的開端,湧現出更多的呼聲希望可以臨聽和演奏這把琴。這些請求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市政當局總是委婉的拒絕。他們只希望將這樣的「殊榮」授予那些已經成名且無可爭議的藝術家。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關於這把琴的保存狀況。由於長期缺少必要的保養,這把琴出現了許多問題,以至於演奏家佩西諾·胡博曼(P.Hubermann)在音樂會上更喜歡使用自己的琴,而只是在個別較短的片段時才用「大炮」演奏。1907年,來自製琴家雷昂德羅·比夏赫(Leandro Bisiach)的意見引起了劇烈的爭論。那一年的7月31日,比夏赫以「調音師」的身份陪同演奏家Kocian在熱那亞準備音樂會,期間比夏赫複製了大炮的輪廓線(雖然市政當局在官方媒體上予以否認),隨後他對外聲稱,他認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可能已經被白蟻蛀蝕。這樣的言論引起了當時媒體對於「大炮」保管情況的廣泛關注。


迫於輿論的壓力,熱那亞當局在歷史上第一次組織成立了專家組對大炮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檢查。在這個過程中,熱那亞當時最權威的制琴家恩里科·羅卡(Enrico Rocca)完全否定了帕格尼尼小提琴遭受蛀蟲侵害的質疑。另一次爭論則發生在1914年夏天。當時的坎迪兄弟(Candi)認為在腮托位置的琴邊和鑲線中間的地方存在微小的蛀蟲痕跡。此事引起了大眾的高度關注,很多人給市政當局提出了除蟲的建議和辦法。在隨後的20年間,關於樂器保養的紀錄文件又是少之又少。這期間的音樂會非常少,多數時間裡小提琴在玻璃罩里靜靜的陳列著。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耶穌瓜耐里1743年 琴箱內部


問題產生於1937年初,熱那亞市政府決定接受邀請參加斯特拉迪瓦里逝世200周年紀念展覽,切薩雷·坎迪(Cesare Candi)被邀請為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做簡單清理,同時也需要把面板上端與側板之間的小開裂粘好。引用坎迪的原話是:「在我剛剛把加熱過的小刀探進開裂的部位時,因為粘合面板與側板的膠水都已經」粉末化」,突然,整個面板從側板上脫落了下來。這一幕多麼讓人震驚與沮喪!」


切薩雷·坎迪繪製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測量圖


1937年3月10日,坎迪被委託完成了這把琴的修復工作,整個過程在熱那亞市政大樓備好的房間裡有條不紊的進行。這次修復針對於提琴的內部結構,重新粘合了角木、襯木以及側板薄弱的部分,在粘合面板之前重新做了低音梁。此外,對琴頸的結構進行了加固,離力求保持帕格尼尼時代的原版配件。修復工作持續了4天時間,從10日至13日,每天從早九點半到下午三點半為工作時間,這對於一位70歲的制琴師來說略顯倉促。但即使如此,坎迪還是為我們今天仍舊可以聆聽到帕格尼尼小提琴的美好音色做出了積極貢獻。切薩雷·坎迪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官方委任的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保管人。


切薩雷·坎迪(1869-194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躲避轟炸的危險,帕格尼尼小提琴曾被保存於熱那亞銀行的金庫之內。後來又轉移到了熱那亞銀行在盧卡的分行,幾經輾轉後,它又被帶回熱那亞。戰爭結束後,被保存在熱那亞圖爾西宮至今。


切薩雷·坎迪於1947年9月去世。為了填補「樂器保管人」這個位子,市政當局迫切的需要選擇一位繼承者。這時候,一位曾是坎迪學生的保羅·德·巴爾別里(Paolo de Barbieri)被臨時任命。原因是感念於他在戰爭期間對於小提琴轉移工作的協助。然而在1949年,市議會接到了對於「委任事件」不滿的抗議信。隨後,市議會評審了三位熱那亞制琴家提出的申請。除了剛提到的德·巴爾別里,還有羅蘭佐·貝拉豐塔納(Lorenzo Bellafontana),以及朱塞佩·萊奇(Giuseppe Lecchi)。最後,市議會決定改由萊奇擔任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保管人,原因可能是萊奇提交了一份曾多次獲獎並被廣泛讚譽的簡歷。最後的結果導致了其他兩位制琴家的不滿,特別是德·巴爾別里對外聲明這是對於他專業的嚴重冒犯,而且此後,他凡製作新的小提琴都只採用「大炮」的琴型。


朱塞佩·萊奇(1895-1967)


從朱塞佩·萊奇接手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保管工作以後,這把琴命運進入了相對平穩的時期。從1962年9月開始,羅蘭佐·貝拉豐塔納逐漸代替了朱塞佩·萊奇的工作,原因是萊奇每況愈下的健康狀況。1967年8月,萊奇去世後,貝拉豐塔納正式成為帕格尼尼小提琴的保管人,直到1979年6月他去世為止。接著,制琴家塞斯多·洛奇(Sesto Rocchi)接任此工作,直到1988年再由制琴家雷納多·斯克洛拉維扎(Renato Scrollavezza)接任。2000年,帕格尼尼小提琴保管人由著名修復家、鑑定家布魯斯·卡爾松(Bruce Carlson)接任。他談到:「帕格尼尼小提琴目前的聲音狀態是良好的。歷史上不同的獨奏家演奏過這把琴,包括Joshua Bell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94年Guarneri del Gesù』展覽上的演奏等等。我相信,每個演奏者都從「大炮」中獲得自己的聲音,有些容易,有些困難。但即使是短暫的演奏,也會應證一個論點,即小提琴必須不斷地被發揮,否則將失去它的聲音!我們將保存這把小提琴視作主要目標,因為這樣的樂器產生的寶貴信息將作為不可替代的歷史文件流傳於後世。 」


至此,我們可以整理出帕格尼尼小提琴保管人的傳承一系:





1954年,以「尼克洛·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為標誌,每一位獲勝者都可以在熱那亞圖爾西宮裡演奏「大炮」。尼克洛·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金獎得主黃濱教授曾談到:「當手握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的時候心情難以言喻,但也許是因為在1994年倉促的時間裡,我沒有完全理解它可以創造怎樣的音樂。直到1995年,當第二次我使用它演奏了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甚至現在,我任然可以回想起那令人垂涎的美麗E弦,以及深沉和共鳴豐富的G弦。它的音色輝煌而甜蜜,強大而精緻,豐富而輕巧,深沉而通透。有些時候甚至會產生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色彩和美妙的細微變化。它提供給了我永不枯竭的表達力和可能性。當2000年我在東京第三次演奏它時,花了大約半個小時來給它「熱身」,隨後它產生了我聽過最華麗的樂音……」。



結語

兩百年多間,西方人為了一件樂器勞神忙碌。發展的是音樂,延續的是傳統。近代的中國,社會在迅速變動,我們在極短的時間裡走完了西方幾百年來發展的過程,那些西方所傳入的文化成果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醞釀或成熟。小提琴作為舶來之物,在近幾十年間走進了大眾的文化生活,蓬勃的樂器市場隨之興起。手捧著精美的樂器,我們應試著細細品味,精心比較,或理性的思考。通過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讓這積澱深厚的西方藝術品在我們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古往今來,只有兩樣東西意味著永恆,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二是人內心的信仰。帕格尼尼小提琴的守護者們,守護著文化與傳統,代代相傳。他們像是一束光,點亮了前方的道路,同時,也映亮了我們的內心。


ps:筆者曾在之前的文章中稱「艾屋基尼奧·布拉格以及恩里科·羅卡曾為帕格尼尼小提琴的官方保管人」。經過細究,發現這個結論似有偏頗,特此更正。


本文撰寫 : 楊小洋

感謝布魯斯·卡爾松先生以及阿爾伯特·喬爾達諾先生對於本文的幫助!


版權聲明:本摘自文獵琴人·名琴寶鑑,僅供參考、交流、學習等非商業目的。轉載的稿件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