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錦江泛舟夜賞月 老成都人最愛的中秋月餅竟是這家的?

封面新聞 發佈 2021-09-18T00:52:02+00:00

民俗專家 劉孝昌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當這句俗語流走在成都的街頭巷尾,秋意越發濃厚之時,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已經悄然而至了。自古以來,成都人好耍、好吃的天性千年未改。

民俗專家 劉孝昌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當這句俗語流走在成都的街頭巷尾,秋意越發濃厚之時,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已經悄然而至了。

自古以來,成都人好耍、好吃的天性千年未改。尤其擅長利用各種節氣、節日「敞歡」,不僅玩的花樣千奇百怪,吃的樣式也是五花八門。譬如,舊時成都民間有祭月、拜月和吃月餅的習俗,城鎮鄉村的居民們還要打糍粑、殺鴨子、泛舟賞月……樁樁件件,聽起來都是「不亦樂乎」。

「成都人把中秋節,看成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團聚節日。」民俗專家劉孝昌這樣說到,作為一名地道的老成都人,他記憶中的中秋節總是熱鬧非凡。雖說成都的中秋之夜常不見月光,人們常說月光菩薩「躲生」去了,但這絲毫未影響大家的雅興。

「中秋之夜天高氣爽、明月高懸,各家各戶團聚一起,紛紛在院垻天井當中或樓台亭閣之上擺上月餅、柚子、花生、瓜果,賞月敘談,共賞美景良辰,闔家歡樂。」

錦江泛舟夜賞月 成都人賞月之俗流傳至今

《成都通覽》

據清末古籍《成都通覽》中《八月十五月光會》記載:「中秋之夜,家家市餅餌、水果,大小向月膜拜。前後數日,各街格資,演影戲酬神。」字裡行間,數百年前中秋佳節的熱鬧景象就躍然紙上了。

中秋月圓之夜,「賞月」自然是最為輕鬆愉悅的活動之一。不管是文人墨客,還是尋常人家,抑或分隔兩地的親友,都可以抬頭仰望著象徵圓滿、吉慶之意的圓月,寄託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感。

「成都人賞月之習俗流傳至今,賞月的地點一般選在城樓、望江樓上,或者院垻之中。」劉孝昌表示,月圓之夜,錦江邊的望江樓是賞月的首選之地。「彼時,文人墨客常三五成群前往錦江泛舟賞月。只見畫舫彩船在錦江上隨波逐流,波光月光閃爍,賞玩水中空中和月光佳景。賞月者一邊飲酒作詩、一邊品嘗月餅,沿江彩船眾多,構成一幅幅佳畫。」

美景美食相伴,自然不免文興大發,要賦詩幾首,以求抒情達意。劉孝昌回憶,在中秋之夜,舊時成都文人還有對對子的習俗,幾位好友相約到望江樓飲酒賞月,吟詩作對。「相傳。有幾幅對聯被後人傳頌,是一個秀才出的。對聯上句:『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讓大家對下聯,在場無人能對。結果到了除夕之夜,這群書生再相聚飲酒才對出來:『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劉孝昌還說到,明代大學士楊廷和父子有副中秋的對子十分有趣,上聯是「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下聯是「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相傳,楊廷和八歲那年,有一次,其父與客人對飲到深夜,並出上句讓客人對下聯,可無人能對出,一旁的小廷和隨即應對,語驚四座。

中秋食月餅 清末成都月餅以淡香齋為第一

明代 唐寅《嫦娥執桂圖》

祭月、賞月、拜月……說到與月亮相關的中秋習俗,小孩子們最為關心的,應該是那一口香甜糯軟的月餅味道了。據悉,「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中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

而在古時成都,中秋時節吃「麻餅」或許更為貼切。因為在數百年之前,那時的月餅都是老百姓就地取材所製作的。老成都人會在圓形麵餅灑上些芝麻,將餅烘烤成金黃色。然後在中秋月圓之夜將金黃色的圓餅作為祭品,祭完月神後再分而食之。

當下的月餅(圖源網絡)

「明末清初,麻餅逐漸擺上成都中秋家宴的餐桌。這種麻餅也是形狀扁圓,糖餡或椒鹽餡,表皮烤酥撒上芝麻,糖餡里還要加上內江蜜餞,咬上一口外皮酥香內餡甜糯滿口化渣,這種麻餅只有在糕點作坊才能買到。」

劉孝昌表示,直至近代,成都街上才出現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工藝精細餡心講究。而據清末傅崇矩編著的《成都通覽》所記述,清末成都的月餅和麻餅,以省城總府街淡香齋為第一。

道才有。每當中秋即來臨之際,密桂坊、清芳齋等老字號忙得火熱朝天,缽缽里擺滿了油光閃亮的麻餅。麻餅一般是一家之長來買,一次買八個十個。夥計們將麻餅用草紙封好,上面再貼上一張方形紅紙取個吉利,再將這封好的麻餅送到買主手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