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民俗大全》:在民俗大全中領略天水豐富的民間風俗文化

讀書與人生 發佈 2021-09-18T00:51:51+00:00

民俗就是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共同享用並代代相傳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一詞在中國很早就已出現。《禮記•緇衣》中記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就是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和共同享用並代代相傳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一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一詞在中國很早就已出現。《禮記•緇衣》中記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記•孫叔敖傳》:「楚民俗,好痹車。」《漢書•董仲舒傳》:「變民風,化民俗。」東漢的應劭還專門寫了一部《風俗通義》,詳細記載了漢代的風俗與鬼神崇拜,在中國民俗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中國許多研究民俗及民俗學的人,都奉西方人的論斷為圭臬,認為民俗一詞最早由英國學者湯姆斯提出,忽視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已有了民俗的概念與民俗的專書《風俗通義》,實在是對自己的文化有點不自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範人們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強大的民間力量,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與規範性,同時也是廣大民眾所遵循、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

民俗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和反映了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特點的文化形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植根深厚、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民俗事象被民俗學家歸納為許多不同部類,囊括了民俗的全部現象,天地人和、陰陽五行、農牧工商、飲食服飾、民居出行、家庭倫理、婚姻嫁娶、生老病死、禮儀節慶、信仰禁忌、鄉俗遊藝、方言土語、神話傳說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每一種民俗都有其發生、流傳的歷史淵源。例如,農耕、畜牧、漁獵生產民俗,既是民族數千年來生產生活的記錄和經驗總結,又有不少是源於傳說中的伏羲時代、炎黃時代,或者源於先秦時代的綜合文化現象的反映。又如屬於精神民俗、社會民俗中的信仰、禁忌、倫理、禮儀、婚俗、喪葬等,有的源於神話傳說,有的源於祖先崇拜,大量的則是源於先秦、秦漢及後來的儒家學說、道家學說、佛家學說、陰陽家學說、五行家學說及其他學說。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民俗構成的是一幅民眾生產、生活的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

民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地域性也就是族眾性和民眾性。不同民俗是不同民族和族眾的特徵。整理、挖掘、研究一地的民俗文化在當下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許多寶貴的民俗事象迅速消亡,所以,整理、研究、保存本地的民俗,是地方政府部門與有識之士共同的迫切願望。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傳說是三皇之首伏羲、女媧誕生的地方,亦是炎黃二帝發源的祖脈,是周秦文化的中心區域之一,也是秦人與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天水的大地灣文化遺址,見證著本土八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天水有百里石窟長廊,以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石窟佛教文化在國內的地位顯著。自古以來,天水是多民族雜居之地,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鎮,具有西出東進的孔道作用。天水處於黃河、長江雙流域的位置,具有南北文化交融的特點。天水屬內陸性半濕潤氣候,山川地形多樣,物產豐饒,植被良好,自然資源豐富。這些複雜多樣的歷史、地理、環境背景造成了天水民俗的複雜性、多樣性、奇特性。在整個西北地域,天水民俗文化顯得格外突出醒目,豐富多彩。

從民俗的類型來看,大而言之,無外乎物質生產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政治生活民俗以及泛民俗這些方面。而物質生產民俗則是人類生存文化的主體,人類依賴物質生產得以生存,物質生產依靠人類的勞動得以實現。任何民族的物質生產都是特定的地區、特定的社會群體,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物質文化事象。

由於天水處在兩個流域地帶,反映在生產、生活中的民俗元素比較複雜、多元,融進了南北的特色。就以天水飲食中最負盛名的呱呱、打滷面而言,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天水的呱呱是名小吃,它以蕎麵粉為原料做成,是天水人早餐很受歡迎的食品。在調料中,不重酸,只能微微嘗到一點醋的味道,突出的味道是香辣。這種香辣之味顯然受到了四川飲食風格的影響。打滷面是許多地方有的食品,天水的打滷面突出的特點是大碗、寬湯、寬面、大臊子,突出「四大」,這種風格顯然又受到了關中食俗的影響。但又有區別,最大的區別是在面中調入芥末,突出異味,這又有點西域風味了。

由於地域的特殊,在天水,南北方民間手工與副業作坊普遍存在。比如紡織、酒坊、紙坊、磨坊、油坊、煙坊、粉坊、豆腐坊、醋坊以及竹編、藤編、柳編、禾稈編和鐵、木、石瓦、陶百工諸匠,狩獵、採集等,無不存在。再如竹編,本是南方人擅長的工藝,但在天水,竹編藝人出奇制勝,工藝高超。

地理環境對民俗形成的影響可以說是根本性的,在什麼樣的土壤里,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實,地理不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民俗的地理生態背景對一地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根本性的。由此而形成的物質民俗直接影響到精神民俗的形成,使精神民俗也帶上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民俗這棵「大樹」,從特定的土壤里長出,天水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特色,而這棵「大樹」的分枝起蔓,開花結果,則顯現出豐富多彩的姿態。精神民俗的產生,依賴於「大樹」供給的營養,滋育出各具風味的果實。

民俗除了地域性、變異性的特徵外,共同性又是最重要的特徵。在天水,大量的生產生活類的物質民俗與精神類民俗,與全國各地的同類民俗內容大致相同,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差異而已。因為民俗是流動的,會「走路」的,一地的民俗通過人們的傳播,會走得更遠。

廣大的民眾極其看重歲時節日民俗。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農村的年輕人不願學習,老藝人失去了傳人,使得大量珍貴的民俗日益流失與消亡,只能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作者:李子偉(天水民俗學家)

編審:@讀書與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