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的孤兒,何曾絕跡過?

心理學筆記 發佈 2020-02-13T04:58:47+00:00

有時候是在公園,有時候是在地鐵站,有時候是在商場遊樂區,有時候是老人帶著,有時候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01


我時常會想起來一個小男孩。

是一年多以前去看發小,我們兩個人帶著娃去逛超市,碰到的他。

看上去和慢慢差不多的年紀,身邊有奶奶在一起,口齒還不是很清晰,經過副食區的時候,就指著貨架上的一袋餅乾,小小聲的說奶奶,我想吃這個

然後奶奶回答他什麼呢?

不是好的奶奶給你買,


不是不行啊今天光吃的零食都沒好好吃飯,


不是你今天要是聽話就給你買,


不是這個太貴了我們去看看別的,


甚至也不是回家讓你爸你媽給你買。

而是直接簡單的反問一句,「吃吃吃,給你一巴掌你吃不吃?」

我很詫異。

然而小孩居然沒有鬧。

他就低了低頭,安安靜靜的走過去,走過了那一片花花綠綠的副食區。

02

奶奶說的那一個巴掌,當然沒有真的落在他身上。

可是你能夠想像,要在心裡落下過多少個巴掌,才能變成像他這樣,才兩三歲,就已經學會了安靜,服從,適應,以及不為自己爭取。


我後來見過很多和他一樣的小孩。

有時候是在公園,有時候是在地鐵站,有時候是在商場遊樂區,有時候是老人帶著,有時候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你很容易就能把他們和其他小孩分辨開來,因為他們沒有聲音。

被打斷了,不會煩躁;被拒絕了,不會哭鬧;被漠視了,不會尖叫或是跳腳。那種安靜,就好像他們已經喪失了一個小孩的正常反應。


正常小孩是什麼樣的呢?

正常小孩的生活,絕大多數都圍繞著一個「我」,而這個「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吵吵鬧鬧的——

  • 我傷心了,我要哭一哭。
  • 我很興奮,我要叫一叫。
  • 我有需要,我要說一說。
  • 我想撒嬌,我要哼一哼。
  • 我要抗議,我要吵一吵。

所以你看,要讓一個正常的小孩變得安靜,不發出聲音,也不鬧什麼情緒,最有針對性的辦法,是教他們摒棄掉那個「我」。

而當一個小孩,真的學會了摒棄自我,他就變成了孤兒

03

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孤兒,應該要屬羅馬尼亞的孤兒。


1966年,為了提高人口數量,羅馬尼亞頒布了770法案,宣布每對夫妻至少要生4個孩子,非特殊情況下的避孕和墮胎都屬於違法

這個法案一直持續了23年。


在這23年的時間裡,有超過1萬名婦女在地下墮胎手術中喪生,同時也比以往多出生了200萬個嬰兒

嬰兒如同潮水一樣湧來,個人和家庭無法負擔,於是大量的嬰兒被送往孤兒院

孤兒院的護理人員也不足怎麼辦?


於是只好用制度化的方式來管理嬰兒:

一個工作人員需要照顧10個,20個,甚至40個孩子……


孩子們必須7點起床,七點半餵食,8點他們換尿布……


每個工作人員可能只有30分鐘去餵10到20個孩子……如果孩子在八點半弄髒了他的尿布,他必須等上好幾個小時才能再次換尿布……


孩子每天與其他人接觸的時間,就是匆忙的幾分鐘的餵食以及換尿布時間,其他時間裡,他們唯一的刺激對象就是天花板、牆面或是他們小床的柵欄。


TED網易公開課:孤兒院的悲劇,演講者Georgette Mulheir



圖片來源:紀錄片《Ceauescu's Kids》


1989年齊奧塞斯庫政權垮台之後,許多歐美家庭收養了這些孤兒,讓他們得以在溫暖正常的家庭環境當中長大。


然而對這些孩子進行了長達13年的追蹤研究的「布加勒斯特早期治癒計劃」發現,早期在孤兒院裡的嚴重匱乏經歷,依然給他們留下了巨大的創傷:

2歲以前被收養的孩子,還有可能通過家庭和社會的努力幫助他們追趕上來,而對那些2歲以後才被收養的孩子來說,創傷幾乎是不可逆的——從大腦發育、身體發育,到社會適應,他們在各個方面都遠遠落後於正常兒童的水平。

  • 孤兒院裡的孩子,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 安靜

在參觀孤兒院以前,Georgette Mulheir以為擠滿了孩子的孤兒院一定是吵吵鬧鬧的,然而真正進入之後才發現,「那裡就像修道院一樣安靜」。

帶領她的護士長還會很驕傲的說,你看,我們的孩子們表現得非常好。

新來的孩子呢?

他們剛開始會哭鬧,但在發現再怎樣哭鬧也無人回應之後,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不再多此一舉,他們變得無精打采,毫無生氣,長時間對著天空發獃。

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樣。

04

羅馬尼亞的孤兒當然已經成為歷史。


但是很可惜,一直到2019年的今天,在許多大人看來,小孩最大的美德,依然還是安靜

當然也有人用「懂事」或者「得體」這樣的同義詞來代替。

剛生下來的小孩,要安安靜靜的睡覺,安安靜靜的喝奶。


到保健站去打疫苗,哭鬧就是不乖,安安靜靜的小孩才值得表揚。


去坐飛機坐火車,多少個小時也要全程安靜的撐下來,否則就是熊孩。


到上學了,更是要安安靜靜的寫作業,安安靜靜的聽課,不能有一隻么蛾子飛出來。


……


總之,安安靜靜的小孩才最乖,安安靜靜的小孩最可愛,安安靜靜的小孩,才不會給大人添什麼麻煩


怎樣讓小孩變得安靜呢?


和孤兒院的思路是一樣的。

  • 你哭了,我不會抱你。
  • 你說痛,沒有人在聽。
  • 你想要,我跟你說要克制自己。

於是小孩漸漸發現,真正的那個我,好像是沒有人會關心的——


我發出的信息,我說出的話語,最後得到的,只有不回應,不允許,不在意。

於是小孩自然也就學會不再去管心裏面的那個我

就這樣,被父母遺棄的小孩,最終也學會了遺棄自我,然後長成一個父母雙全的孤兒。

孤兒當然是安靜的。

只是在這樣的安靜當中,活力漸熄。

遠看是安靜,近看是死寂。

05

到這裡也許又要有人抬槓。

都要順著小孩來是嗎?


社會規則都不管了是嗎?


把父母往死里逼不做到一百分就不行是嗎?

沒那麼極端的。

社會有一個大大的「我」,父母有一個大大的「我」,小孩也有小小的,但是同樣寶貴的一個「我」。

這個小小的「我」,會生出渴望,會仰起臉來,會發出聲音,也會伸出手去。

有些時候,你當然可以不去滿足他,但你可以去回應他,就好像有些時候,你當然也可以不允許他,但你可以去允許他表達。


小孩總會長大,會適應社會,會脫離父母而獨立,但是在那之前,請先給他一席之地,讓那個小小的我,得以喘息,得以存活吧。


很難嗎?沒有的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