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村:與藝術結緣,深山有人來

看晉中 發佈 2021-09-17T23:38:15+00:00

許村位於和順縣松煙鎮,地處太行山腹地,由於地理位置相對閉塞,許村得以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一條街,整條街上古屋、古樹、戲台等保存完好。與藝術結緣,讓許村走進大眾視野。

許村位於和順縣松煙鎮,地處太行山腹地,由於地理位置相對閉塞,許村得以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一條街,整條街上古屋、古樹、戲台等保存完好。與藝術結緣,讓許村走進大眾視野。


2006年,油畫藝術家渠岩被邀請到和順進行系列講座,在各村鎮調研期間了解到許村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現有的資源條件,就想到了以藝術的力量來激活古老許村的活力。2007年,渠岩在許村成立了渠岩工作室,「許村計劃」就這樣應運而生。2011年,許村國際藝術公社成立,「中國·和順首屆許村國際藝術節」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駐村創作,每人留下兩幅作品作為許村的永久收藏。十載光陰、五屆許村國際藝術節,來來往往的藝術家和遊客也為許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目前,許村成為國內外十餘家機構的創作寫生基地。


許村的鄉村振興活力不僅僅是體現在外來藝術家對這裡的激發,傳統手工業與農耕文明在藝術氛圍中也被進一步激活,村里人有了更大的主觀能動性。當地村民與藝術家們組成智囊團,共同參與建設新許村。


在多元聯動的模式中,村民們有了政策上、資金上、策略上、規劃上的支持,也就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藝術村整體的建設中來。在後續運營的過程中,經濟收入的提高是村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變化。


因為藝術的到來,那些曾經閒置和廢棄的老房舊屋被改建改造,這裡既保留了傳統建築的外觀和傳統的風土人情,又重新改造和調整了內部空間與設施以及新的人文展示方式。


一針一線


穿引出非遺傳承的代代相續


山西民間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代就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之說,其文化源遠流長,其工藝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


唐代繡法推陳出新,發明了平針繡,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繡法。這種繡法因為針法多變化,刺繡者更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力,這種平繡也就是晉繡流傳至今的重要繡法之一。


在山西農村,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繡來裝飾,且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繡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技能,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慢慢形成了山西當地刺繡的獨特風格。


在許村明清一條街上,有這樣一個檔口,裡面圍坐著七八名當地的農村婦女,只見她們穿針引線,不一會兒,一個個生動的圖案就出現在了布料之上,再由這一雙雙巧手,將這些布料加以縫合處理,一件件精美的晉繡作品就完成了。


晉繡非遺傳承人也時常到村指導,幫助這裡的村民靠雙手致富,讓她們逐漸成為晉繡文化傳承的代表。她們手中的作品,有的是電商熱銷的爆款,有的是藝術展覽中的熱門,有的成為饋贈外國友人的佳品,而更多的是展現許村人民靠勞動脫貧致富的決心。


一老一新


書寫出古老山村的生動實踐


在許村街中遊覽,不難發現有很多中西結合、新老結合的景致。塗鴉出現在中式建築中的屏風上,當代藝術與傳統鄉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新的柏油馬路和古老的明清石磚路相輔相成,藝術公社明亮的玻璃幕牆和年代久遠的古戲台遙相呼應。


兩年一屆的藝術節讓村里建立了許村國際藝術公社,村民們的生活豐富了起來,土特產和傳統手工藝注入了藝術的靈魂變得更有銷路,外面慕名而來的遊人越來越多,農家樂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充滿發展活力的許村,在各項基礎設施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變化,整體的村容村貌相較於以往有了質的提升,那些曾經外出求學務工的村民們也陸續回到家鄉,投身到山村建設中來。


這個太行山下的小山村名氣越來越大,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隨著旅遊集散中心的建立,隨著各項藝術活動的開展,隨著人們紛紛投身於家鄉建設,這個美麗休閒的鄉村,也將在文化、藝術、旅遊的結合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發展模式,繼續開展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