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至死,唯畫為生:探析梵谷的個人心理對其繪畫的影響

星辰大海撈月 發佈 2019-12-31T09:27:14+00:00

最後唯畫而生,孤獨至死,一首詩是這樣的,"在夢幻中堅持,在現實中死去,超越了死亡的界限,留下了狂熱的永恆,於是他孤獨至死,乃有了唯畫而生。

他的經歷跌宕起伏,一生都在孤獨的海洋中漂泊,這也造就了他異於常人的獨特心理,而他繪畫的富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作品,正是梵谷內心世界的表現。

一、個人心理的產生

1、家庭環境讓他的性格扭曲

梵谷出生在19世紀的歐洲,在梵谷小的時候,因為他誕生在哥哥"文森特"祭日的那一天,所以他的母親每次看到他心情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在他的家中,還有弟弟和妹妹的存在,他理應得到的愛不斷被分割,更何況他的父親是一個冷漠的人。

西方崇拜上帝,他的父親又是牧師,所以對信仰與上帝有著強烈的追求。牧師家庭的教育十分嚴格,他一直父親要求有高道德感,可是一個孩子又怎麼能達到這種道德高度呢?所以他經常在失落中徘徊。

這種高道德感一直追隨著他,直到他成年後去礦區工作,他穿戴整齊,而人們衣衫襤褸,他第一次對"信仰"與"上帝"產生了質疑。他與礦區的人們穿著同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最後卻被質疑他不顧形象。也因此他發現這種"福音"永遠無法拯救勞苦人們。

他將自己的想法傾注在了繪畫上面,窮苦的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熱情,那麼他到底是什麼時候對繪畫感興趣的呢?

16歲時,他到藝術品交易公司做過學徒,他的弟弟提奧在他繪畫生涯中起到的作用不可謂不大。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提奧不僅發現了他的繪畫天賦還幫助他購買材料。他的興趣就是在這期間培養出來的。

在心理學上,幼年時期,孩子會對母親有一種"戀母情結",也稱"俄狄浦斯情結"。在小時候他便缺少母親的疼愛,以至於在"人格"塑造的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他曾經說過:"我的生活不能沒有女人",也許是深受童年的影響。他是孤獨的,這種對愛的渴望讓他一次次痴狂。

第一次他愛上了房東太太的女兒烏蘇拉,但卻被拒絕。第二次他愛上了表姐"凱",結果是一樣的。第三次,他遇上了唯一愛過他的女子,最後卻因為外界因素被迫分開。求而不得讓梵谷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撞擊。也讓他的繪畫更加"扭曲"。

2、長期的壓抑與痛苦產生矛盾心理

梵谷的人生經歷對他個人心理的養成有不小的影響,特別是小的時候,他說過:"我至深的痛苦好像是起始於很小的時候,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小時候梵谷無法與母親建立相互信任的機制,甚至接近都難以達到。以至於他的人格動力沒辦法很好的發展到下一階段。形成了他自卑,孤僻和冷漠的性格。再加上不斷處在失落和自尊心受挫的情況下,這在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常見。他的內心更加充滿了矛盾。

可貴的是,他沒有放棄他的人生,一直保持著熱愛和嚮往。在工作上,面對經常被罷免的狀況,又不斷尋找新的工作;愛情的失意,他又開始尋找另一段感情;他性格孤僻,卻積極尋找朋友。

但無數次的打擊,不斷的失意,他內心的痛苦得不到發泄,雖然他在藝術上不斷鑽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也走向了精神分裂症。同時他的性格,也變得衝動,內向,又帶著抑鬱。並且也總是無緣由的幻想,懷疑心重。這樣的心裡狀態顯然是不健康的,不完善的,處於一種異常的狀態。

他與父親的觀念不同,他的繪畫不被理解,甚至被人們所不容。這種悲憤的情緒就像岩漿一樣最終傾注在繪畫上。就像《向日葵》,這部畫作里體現了他對生活和藝術的無限熱愛和遐想。

二、個人心理對梵谷繪畫的影響

1、梵谷繪畫的憂鬱時期

大家都知道,梵谷的早期時期最著名的作品為《食土豆者》。以農民一家為繪畫基礎,低矮的房頂增加了畫面的壓抑感。這樣的感覺正是與他的童年交相輝映。他所表示的是與文明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對於這幅畫,他曾經嘗試著用白色或者其它的顏色來繪畫。但他覺得顏色太亮了,這樣的想法與他的童年是分割不開的。

2、梵谷繪畫的明亮色彩

梵谷的人生經歷苦難雖多,但也有絢爛多彩的時期。從他的繪畫作品《向日葵》就可以看出來。在他痛苦,焦慮的時期,他只能將情緒傳遞到畫中。曾提到,他是一個極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和藝術創作的人。

1866年以後,因為身處巴黎,那裡印象派的繪畫讓他震驚。在弟弟提奧的幫助下,他認識了許多印象派的著名畫家。同時,他也受到了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兩個條件,讓他的繪畫色彩不再是深沉的色調,他作品的風格也明亮了起來。

這一時期,他用鮮明的黃色表達它嚮往的愛與光明。同時,他的作品《星空》給予人一種強烈的視覺和精神的衝擊。那宛如燃燒的火焰,天空仿佛有巨龍在盤旋,這幅畫的整體都是扭曲變形的。但這也正反應了他內心的波瀾壯闊,嗎星群像很多太陽在散發著強烈的光芒,或許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

還有一幅作品,名為《夜晚咖啡館》。綠色與紅色的搭配,黃色的地板與到紅色的背景產生了對抗,一種壓抑與封閉的感覺體現出來。這又是梵谷內心情緒的展示,一個原本應該擁擠又有人氣的場所,成為了一個孤單又寂寞的空間。他坎坷的人生經歷,不被理解的孤獨在《夜晚咖啡館》中被體現。

但同時,它的內景布置及色彩也表示了作者內心深層的痛苦。這種感覺異常的強烈。

3、繪畫的成熟時期

最後的時期,他的精神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最能說明的就是他邀請高更與他一起繪畫,可惜因為兩人意見不和,理解也不甚相同。最終與高更決裂。這也推動他精神的崩潰。

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在這之後,他割下了他的耳朵。可能他不再想聽見外界的聲音和腦海中的幻聽。可是他的作品依然能充滿著力量,恰如《割耳朵後的自畫像》,讓人震撼。

對於梵谷來說,繪畫是藝術也是他的生命,它他情感的寄託。他曾經說:"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

三、梵谷的藝術創作與理性精神的對立

藝術創作是一個特殊的過程,它需要藝術家進行構思,而在腦海中構思的過程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在繪圖時,還需要結合邏輯,對圖進行布局和計算,這又需要有理智的精神。

1、梵谷的藝術創作與理性精神

藝術在創作的過程中充滿著矛盾,在著名的《傅雷家書》中也稱藝術本身是矛盾的,但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藝術創作也得到了升華。大致就是這麼理解的。梵谷的個人心理充斥著矛盾,但也推動他的藝術創造不斷走向頂峰。

他的一生悲劇性的色彩是濃厚的。梵谷對人生的熱愛到了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步。這種生命激情太過濃烈,所以在他一次次遭遇生活得打擊,愛情,親情的失意,一次次求而不得,心理上強烈的偏差和這種熱情和愛與他的精神分裂有分不開的關係。

梵谷本可以通過繪畫來讓自己的痛苦得到釋放,但它不屑於這樣做,他將自己"綁在了十字架上",誰又能說這不是他的個人心理的影響呢?

一個是對生活的熱愛,一個是被壓抑的痛苦,充滿矛盾的心理,讓他用大量的明亮的色彩展現力量與激情,比如《向日葵》,《麥田與收割者》等作品。

梵谷對於藝術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她創造了變形藝術的手法,因為客觀的事物是有著不同程度的缺陷的,而主觀確實是完美的,高於自然的,就像那句"藝術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他創造的這種手法,將矛盾融合,例如他的一幅作品《麥田上的烏鴉》,雖然名字里有烏鴉,但是繪畫上卻並沒有出現一隻"完整"的烏鴉,而是將它涉及到的景象用線條來代替。精妙之處就在於,他自然能讓人們感受到這種氣氛。

說起他的藝術創作的矛盾,不得不說到他的理性精神,理性與激情仿佛是對立的,他的激情源於他對生活熱愛和對人們的內心反應。這不是隨便塗鴉就可以得到的作品。在他繪畫和人生的經歷期間,離不開對工作的總結與思考,這就涉及到了理性。

2、藝術創作與理性精神的融合

感性是理性的基礎,反過來,理性是感性的鞏固。

作品《星空》既有對作品的精確計算,又抒發了他內心的渴望和激情。他將激情與理智這對矛盾體處理的很好。

他的一生是矛盾的,或許正因為這種矛盾,讓他也尋找著處理矛盾的方式。梵谷在個人心理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受環境因素的刺激,還受自身心理的發展干擾,他的個人心理發展由此很不完善。

他將自己"綁在十字架上",痛苦得不到真正的釋放,在科學上,這會造成神經和思維的混亂。這經常會讓他產生幻聽,他割下自己的耳朵,或許就是不想聽到這些聲音。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了他的思維無法被人理解,這對一直嚮往愛的他來說是殘酷的。或許就是種種的矛盾,讓他在藝術上創新,創作,去感知,去分析作品。最後唯畫而生,孤獨至死,一首詩是這樣的,"在夢幻中堅持,在現實中死去,超越了死亡的界限,留下了狂熱的永恆,於是他孤獨至死,乃有了唯畫而生。

四、總結

他的生命在開槍自殺中結束,他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的個人心理,也就是不同於常人的心理讓他踏上了藝術的巔峰


參考文獻

1、(荷)博哥米拉·韋爾什—奧夫沙羅夫編

2、瓦爾特 赫斯.歐洲現代化派畫論.宗白華

3、邱鴻鍾.藝術心理評估與繪畫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