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忠臣于謙,沒有阻止明英宗篡位,終於明白他的忠心

南書歷史 發佈 2020-02-11T05:56:50+00:00

縱觀歷史前年,我們會發現,很多忠君愛國的大臣,他們的下場都不好。可是這樣一個人人尊敬的忠臣,在晚年時卻做了一件糊塗事,沒有阻止明英宗篡位,讓人非常不解。

縱觀歷史前年,我們會發現,很多忠君愛國的大臣,他們的下場都不好。比如宋朝的抗金英雄岳飛,盡忠報國,最終被君臣勾結害死。還有明朝的方孝孺,一片忠心日月可鑑,卻遭酷刑和被滅十族的下場,令人心痛惋惜。

今天要講的主角,是明朝的大忠臣,名字叫于謙。在國家危難關頭,憑一人之力挽救,平民百姓感謝他,朝廷上下佩服他,就連皇帝明代宗,也對他無比信任,朝上之事讓他拿主意。可是這樣一個人人尊敬的忠臣,在晚年時卻做了一件糊塗事,沒有阻止明英宗篡位,讓人非常不解。

關於明英宗和明代宗,他們兩人是兄弟關係,都是當過皇帝的人。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先坐上皇位的人,他在位時重用太監王振,搞得朝廷人心渙散,當時蒙古族侵犯明朝國土,朱祁鎮受到太監的慫恿親征,不料在土木堡被抓當了俘虜。消息傳來京城之後,很多官員和貴族以為大明要亡,紛紛帶著家眷逃離京城。關鍵時刻,于謙站了出來,下令逃跑者直接斬首。此時皇帝被俘,太子年齡幼小,考慮到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明朝上下,于謙上奏請孫太后立朱祁鈺登基稱帝,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

明代宗上位後不知所措,因為經過土木堡一戰,明朝的國庫出於虧空狀態,原來精銳的騎兵也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的只是十萬老弱殘兵,朝廷上下士氣全無,沒有信心與蒙古大軍再戰。這時候,于謙又想出了計謀,讓皇帝下令全國各省起兵,準備充足的糧草,快馬加鞭靠攏順天府,隨時支援京城。

歷史上著名的一戰——京師保衛戰,于謙開始名揚天下。當時蒙古軍帶著俘虜明英宗進攻京城,于謙親自監督這場戰爭。這是明朝的存亡之戰,他命令所有的士兵死戰到底,若有將士們做了逃兵,直接殺無赦。全軍將士聽到後,明白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戰爭,不怕死地和敵人拼殺,最後大勝蒙古軍,北京城得以保住。這一場京師保衛戰,親自監軍的于謙成為了大功臣。

蒙古軍戰敗後轉到了塞外,之後仍不死心,與明軍過大大小小的戰爭,結果在於謙的安排下,明朝軍隊無一例外都大勝而歸。蒙古族因為常年打敗仗,人力財力已經消耗過度,經濟開始落後。無奈之下,只好無條件放朱祁鎮回來,再次向明朝俯首稱臣。

然而,明英宗人回到了京城,但是皇位已經沒了,還被明代宗軟禁起來。對於這一切,于謙看在眼裡,卻無可奈何。在別人看來,皇帝防範前皇帝篡位,將他軟禁是合情合理的事,于謙不阻止是對的,畢竟這是皇室之間的戰爭。可是在之後,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搶了當今皇帝的位置,于謙還是沒有阻止,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史書記載,明代宗臥病在床的那一晚,孫太后聯合明英宗一黨發動「奪門之變」,于謙為了明朝江山的穩定,選擇了按兵不動,最後犧牲了自己。根據于謙的為人,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可是仔細琢磨,只能說于謙是一個忠心的大臣。

明代宗當時已經命不久矣,而且他沒有子嗣,如果于謙出來阻止這場宮變,明英宗一脈都要成為罪人,皇室一脈若沒有繼承人,其他藩王就會作亂,直接導致明朝江山不穩。所以說,于謙是一個忠臣,他對大明朝忠心,而不是某個皇帝,因此才沒有阻止。

明英宗再次登基後,于謙也被送上了斷頭台,大明朝也從此失去一個忠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