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精品茶葉之一,江蘇洞庭湖碧螺春,以形和香而得名

芷韻茶話趣談 發佈 2020-02-11T07:46:44+00:00

曬青,對於普洱茶而言,是生命的剛剛開始,但對於中國傳統的綠茶來說,最後的烘青,已是結束。「洞庭茶」,是民間最早的名字,過去的故事裡,呈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來到此處的外鄉人,喝到洞庭茶時連連驚呼,太香了,香得真是嚇煞人!

曬青,對於普洱茶而言,是生命的剛剛開始,但對於中國傳統的綠茶來說,最後的烘青,已是結束。

洞庭碧螺春,一個近乎傳奇的名字。它是中國傳統綠茶中,以鮮嫩著稱,最為「嬌貴」的一款茶。泡茶時,為了避免茶葉被「燙傷」,從而破壞口感,要先注入水,而後再將茶葉放下。

千年前的歷史,時至今日,仍舊不斷被人們反覆提起。「洞庭茶」,是民間最早的名字,過去的故事裡,呈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來到此處的外鄉人,喝到洞庭茶時連連驚呼,太香了,香得真是嚇煞人!一次口感的絕妙體會,讓洞庭茶從此改名「嚇煞人香」。

1699年,康熙南巡,在蘇州品到此茶大加讚賞,但覺「嚇煞人香」茶名不雅,於是賜名「碧螺春」,從此成為皇家貢茶。又因為產在洞庭西山和東山,所以就叫「洞庭碧螺春」。

不同於龍井因產地得名,碧螺春的茶名是其色,形,意的直接寫照。碧螺春纖細捲曲,白毫密被,白毫是茶樹嫩芽背面的纖細絨毛,多寡是碧螺春嫩度高低的一個顯性特徵。

人們不免將杭州龍井和蘇州碧螺春產生對比,由於揉捻原因,碧螺春溶出速度快於龍井,所以相對沖泡時間短於龍井,這其中並不完全是茶葉的鮮嫩程度。

如果說龍井的香氣如劍氣鋒芒,有春寒料峭的凜冽之感,那碧螺春則溫婉嬌媚,是盈杯滿盞的花馥之味。

洞庭東山,煙波浩渺的太湖之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具有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太湖水面水氣升騰,它的存在,讓這裡的氣候溫暖濕潤;而湖水的恆溫作用,還可以讓在氣溫變化多端的春季長出的新芽免遭霜凍的威脅。

對茶樹來說,沒有水分的干凍是最為致命的一擊,太湖的滋潤,使得種植茶樹的土壤終年濕潤,即便在寒冷的冬季,茶芽也不會被凍壞。

蘇州東山曹塢村,洞庭湖邊,莫厘峰下,正是碧螺春最好的原產地。200多戶人家,家家有茶園,茶園中,枇杷,青梅,板栗,桃樹等各種樹木與茶共生。這是屬於碧螺春的獨特生態環境,茶樹與果樹相間而植,高大的果樹既能為茶樹遮陽擋霜,並且其根系枝葉與茶樹連理交纏,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而茶樹根部汁液含有多種有機酸,對土壤給予茶樹共生的根菌提供理想的共生環境,自然亦可惠及果樹。茶與果之間的相互影響,一如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

碧螺春茶每年春分前後採摘,穀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採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為上乘。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鮮葉為原料。因鮮葉形卷如雀舌,故被稱之「雀舌」,一般過了4月20日的茶葉,當地人就不再叫它為碧螺春了,而叫炒青。炒青不是次等的,口味較早春的茶葉稍濃,耐泡。碧螺春這個名字,從時間意義上來說,代表著最極致的口感。

碧螺春的外形特點,被九個字形象的比喻「滿身毛,蜜蜂腿,銅絲條」。而內質特點便是要求「一嫩三鮮」色澤銀綠隱翠,湯色較淺,為色鮮艷;花香濃郁,清幽持久,是為鮮香濃;滋味鮮爽帶果味,入口如同新鮮水果,味道鮮醇。這樣的口感,是最好的碧螺春幾乎苛刻的標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