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一來,中國人就都成了中華小當家

鐵血軍事網 發佈 2020-02-27T12:30:24+00:00

至於低筋麵粉,平時則多用來做鬆散、酥脆、沒有韌性的點心,如麵包、曲奇、餅乾之類,但中國胃已經養成,此時也不是沒有人拿它來做蔥油餅、雞蛋餅了,至於原因,則是玩膩了高筋麵粉…

作者:棉大葵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

對中國人來講,吃已經融入生活了:不工作叫「吃老本」,工作叫「飯碗」,謀生叫「餬口」,體制內工作叫「吃公家飯」……

但是歸根結底,吃還是為了滿足胃與口。

▲ 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魯迅

(圖片@圖蟲·創意)

在漫長的農業時代,就「吃」而言,中國人最擅長的,是用有限的食材做出美味;所謂的「會當家」,夸的也是深諳此道的人。

但是在今天快節奏的生活下,大家卻越來越習慣外出吃飯或點外賣,畢竟美食一呼即達真是太舒服。所以誰也想像不到, 2020年開年這段時間,中國各地湧現出了無數的「中華小當家」……

我的廚藝,是疫情給的

突如其來的疫情與不能出門的長假,讓很多號稱自己「宅」的人意識到自己並不宅,也讓一大批很久沒有外食的國人開始集體表達自己對燒烤火鍋奶茶壽司的懷念。

當我能一口氣說出這麼多美食名字的時候,並不是因為我在複製,而時因為我對它們愛而不得。

也有網友想念美食想念到什麼程度呢?覺得自己家的飯不能叫飯了。

好不容易想買個速食螺螄粉解解饞,可又被物流耽擱了。

這麼下去顯然不行,光在網絡上嚷嚷幾句並不能滿足口腹之慾。在這個千千萬萬美食圖片日日撓心的關頭,網友終於決定要大展身手了: 下廚房,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像很多第一次一樣,第一次下廚的過程不一定美好,但一定令人難忘。就算本來是奔著吃鍋包肉的目的做的飯,最後做成鍋巴肉也未嘗不是一種「探索與發現」。

只要熱一下就好的半成品手抓餅,能弄成這樣也是一種本事。

當然,也有幸運兒。有人第一次做法並非從白米飯做起,直接上手高難度的「油炸」動作,還一次性成功了。

失敗是成功之母,被幸運女神眷顧的肯定是少數,更多的情況是,很多廚房新手(包括我)在數次翻車現場中慢慢變成半熟伙夫。

當然,舞台並不總是新人的,廚房的芳心最終屬於善於使用它的人。很多廚房老油條,在這天賜的大展身手的時刻,在網友的高頻的點讚中,找到了人生又一春。

在這段特殊時期,平時很少有空做飯的明星們宅家久了,也忍不住自己動手。

從新手到老手到名人,下廚的人多了,對菜譜的需求便暴增。在此過程中,下廚房等教程APP一度崩潰,崩潰得上了熱搜,也讓產品負責人們感受到了甜蜜的負擔。

其實,自己做飯這回事也沒啥好吹噓的, 畢竟做飯也是屬於基本技能,數千年歷史中,除了達官顯貴能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誰的做菜水平還不是在無數個一日三餐中磨出來的呢。

小麥的勝利

不過在這人人自危的特殊時期,整日自己做飯雖然吃得放心, 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食材的購買。

由於疫情嚴重,很多小型商超菜場暫停營業,大型市場則限制了營業時間。在專家媒體呼籲沒事別出門的聲音中,出門買菜的一度變成了身強力壯的男人們。

男子漢們保護家人的做法值得讚美,但很多人買回的食材卻不是那麼令(女主)人滿意。

在線下買菜難的同時,線上市場迎來增長:最近出現的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平時大家用來點外賣,吃炸雞啤酒奶茶壽司燒烤的「餓了麼APP」,被當成了菜市場來逛。

食材購買上,大家不僅常常下單常規的菜禽肉蛋,還挺熱衷購買主食食材;而在這其中,主食食材中用來做麵食的麵粉、酵母等出鏡率相當高。 在餓了麼上,麵粉訂單增長近6倍,酵母增長近2倍。

那麼進一步推測,買麵粉的應該都是北方人,畢竟「南米北面」的說法從小聽到大。但這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 畢竟一眾名面——牛肉麵、biangbiang面、刀削麵都是北方血統

(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北方多處於中溫及暖溫帶,氣溫較低降水略少,以旱地為主的更低更適宜種植喜干耐寒的小麥、穀子、高粱等作物;而南方整體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人因地制宜種植喜高溫多雨的水稻, 「南米北面」便是自然環境導致飲食習慣差異的最直觀體現。

但這次餓了麼大數據給出的結果可能會顛覆常識。

無疑,北方確實是吃麵大戶,如天津人購買餃子粉的外賣單量位居全國第一、哈爾濱人購買酵母的外賣單量均位列全國第一;

但同時, 曾經嗦粉食米的南方人突然也集體成為了麵食狂熱者:海南、廣西等南方城市的麵粉外賣訂單量增長均在7倍以上。

難道米做的美食已經滿足不了南方人了嗎,廣東腸粉,廣西彩色米飯,江西燙皮,重慶「灰粑」,江南五花八門的米糕……很多米食北方人還沒來得及嘗,南方人已經把魔抓伸向麵粉來了……

顯然,南米北面的說法該就此終止,同時這種情況倒像是應驗了高曉松的觀點。

在名為「小麥的勝利」的一期《曉說》節目中,有關於「到底是人類馴化了小麥,還是小麥馴化了人」的敘述。高老師得出的結論是,人類在這在幾千年農耕文明中,確實被小麥征服了。

▲ 遷移到了南方還不忘祖上一口小麥的快樂

(圖片來自@貓斯圖)

如今看來, 即便是平時吃米的南方人,也在這場疫情中暴露了對麵食的深切嚮往……我們,無論南北,都對麵粉愛得深沉,必將促使人類將更多的心血投入到生產小麥中。

在此像高老師一樣感嘆一句,「小麥簡直太成功了!」

不過, 搶麵粉的人多了,搶不到的人也多了,很多網友遭遇過麵粉已售光的無奈。

把時間再往前推一個月,估計沒有人能料到自己會搶不到麵粉,就像沒有人能料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卑微到買不到口罩。

就當我也準備加入買麵粉大軍時,卻面對著比較細分的麵粉種類犯了難,到底買高筋、中筋還是低筋麵粉?

花樣中式麵食,真香

在餓了麼上,高筋麵粉外賣單量增長10倍,中筋麵粉增長8倍,低筋麵粉增長6倍。

不同的麵粉的適用範圍並不一樣,高筋麵粉蛋白質含量較高,手抓不易成團狀,吃起來有彈性、有嚼勁,適宜做口感勁道的食物;中筋麵粉蛋白質含量次之,口感也略鬆軟,比較百搭;至於低筋麵粉,則是西點烘焙愛好者的常用品。

高筋麵粉銷量增長最猛的背後,就是大家對涼皮和油條的熱愛!

在研究一番大伙兒做的食物之後我發現, 宅家美食中呼聲最高的是涼皮——管飽、爽口、勁道、有味兒,誰不愛呢?

涼皮是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漢族傳統美食,旗下有擀麵皮、麵皮、米皮、釀皮等多種「子種類」,曾經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如今已經遍布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大街小巷。

我們用面做的涼皮按道理講應該是屬於麵皮,用高筋麵粉做起來最地道。

▲ 看這賣相似乎可以開門營業了

另一種可比肩涼皮的熱門自製美食是油條,不過由於油條對做飯新手而言難度稍大,網友們便把希望寄托在了萬能的母親身上,希望親媽贏得油條大戰!

其實油條在製作上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高筋麵粉或中筋麵粉來完成,高筋粉做出來油條膨脹得足夠大,外脆內軟而蓬鬆;而中筋麵粉炸出的油條韌度略遜一籌,鬆軟程度高一些。

至於比較常見的中筋麵粉,可發揮的程度其實也更高一些。在這漫長的特殊時期,很多廚房新手第一次嘗試用它做手擀麵、花捲、煎餅、蔥油餅、蛋黃酥、棗糕等。

▲ 網友做的棗糕,挺成功,還get了一條生活常識

當然, 無論是高筋還是中筋,能做出好吃食物的麵粉就是好麵粉。由於宅家太久,已知的食物種類可甚至不夠用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會吃」的天性也慢慢凸顯:一些新奇的自創麵食也出現了。

▲ 有雞肉藕丁餅

▲ 香蕉餅

▲ 菠菜胡蘿蔔餅

中筋麵粉如此百搭,想吃啥全靠你腦瓜。

至於低筋麵粉,平時則多用來做鬆散、酥脆、沒有韌性的點心,如麵包、曲奇、餅乾之類,但中國胃已經養成,此時也不是沒有人拿它來做蔥油餅、雞蛋餅了,至於原因,則是玩膩了高筋麵粉……

雖然是都是麵粉,但在中國胃面前,大家有限的麵粉食材整出了風味不同的中式面點佳肴。而這,帶來的不僅是胃口的滿足,也是我們一種民族性的體現:非常時期也要保持樂觀,擁有逆境中保持創造快樂的能力。

國難當頭時,一線人員奮力拚殺,後排的我們除了為他們擔憂祈禱、加油鼓勁, 也需要給略苦的生活加點甜,讓苦中作樂的精神安定心智,在四周傳遞勇氣,支撐我們順利度過難捱的時光。

這是「中華小當家」們的韌性,也是對戰疫早日結束的間接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