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107年了,為什麼此國卻堅持使用清朝國旗?

王老師帶你看歷史 發佈 2019-12-31T03:18:57+00:00

二零零六年,不丹國王辛格決定踐行不丹歷史上第一次生前禪讓制度,在自己身體康健時,將王位傳給旺楚克,自己則坐上太上皇的位置。

二零零六年,不丹國王辛格決定踐行不丹歷史上第一次生前禪讓制度,在自己身體康健時,將王位傳給旺楚克,自己則坐上太上皇的位置。據《不丹王室回憶錄》記載說,旺楚克在得知這一決定後,「強裝的鎮定,無法掩蓋住狂躁的內心」,在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王室掌控實權的國家裡,走上王位,絕不僅僅意味著尊榮和地位,還意味著作為,以及自我實現的最好機會。當時的禪讓原本計劃在秋天進行,但各種意外,讓旺楚克直到這一年年底才坐上了王位。而當時的國王加冕禮,也是嚴格按照不丹王室從清朝時期就繼承下來的一套祖制進行的。當然,由於不丹近幾十年的民主化進程加速,王位繼承典禮中最大的不同,是登基時國王的穿著由原先的藏袍,變成了清朝藏族所穿的普通長袍,既滿足了儀式需求,又尊崇了祖制。

根據不丹王室的傳統,王室家族有權為潛在的王位繼承人安排好婚姻事宜,但不丹的民主改革,讓那些年紀尚輕的潛在王位繼承人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只不過要承擔一定代價。旺楚克登基前,認識了一位年僅七歲的女孩,吉增-佩瑪,不過這位女孩只是一位平民,這種家世背景,旺楚克若想迎娶佩瑪,自然困難重重。然而,專情的旺楚克一直等了這個姑娘整整十五年,甚至在自己已經成為不丹國王后,還在等著佩瑪長大成人。最終,在自己坐上王位五年後,他迎娶了這位姑娘作為王妃。不過,根據不丹王室的傳統,新上位的國王如果妻子並非出自不丹貴族,並且沒有得到王室的一致認可,他們的婚姻不會得到應有的祝福,也不會被國人看好。但常年接受西方已開發國家教育的旺楚克,在道德觀念上顯然相當靈活,不太受世俗觀念的制約,他最終選擇了忠誠於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傳統和國人的評價。

旺楚克的登基儀式是嚴格按照清朝傳統進行的。登基日的清晨六時許,不丹王室的「司天監」,央吉拉吉措,在通往不丹王宮的國王之路上,布置好國王寶座,伴隨著不丹王室的「欽日監」,拉央措,準時準點地敲擊王室鍾,新上位的國王穿戴齊整,莊嚴地沿著國王之路,來到國王寶座之前,祭天、祭地、祭祖,然後登上寶座。接著,不丹國內的重要官員,全部身著清朝傳統官員服飾,來到國王之路上,象徵性跪拜旺楚克,旺楚克則象徵性地施以平身之禮。不丹國王登基時,禮節非常繁雜,禮成之後,國王離開國王寶座,官員們則繼續等候在國王之路上,直到國王步行進入國王住所,德欽曲林宗,登基儀式才算結束。

不丹這個國家,由於現在地處強國之林,歷史上也始終被強國環繞,因此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過多重視,而且始終縈繞著一層淡淡的神秘感。其實,如果了解不丹的歷史就會知道,不丹實際上一直是中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關不丹與中國關係最早的文獻記載,始見於《蠻書記》。《蠻書記》中記載說:「吐蕃南有山,東有水,南山險,不知邊,東水遠,不涉川。……時有吐蕃節度使,南下過山嶺而不返。」吐蕃,就是今日西藏地區,南有山,指今日青藏高原,南山險,說明當時極少有人能翻越這片地區,而這支隸屬於吐蕃的節度使,就是不丹這塊土地上有史料記載以來的最早祖先,當然,在此之前,不丹早已有人類活動的足跡,但在明確的史料記載中,不丹的祖先是從吐蕃分裂出去的。而自唐朝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起,吐蕃實際上已經成為唐朝藩國。從這個角度看,不丹在歷史上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領土。

從此以後,不丹始終是作為中國的藩國而存在著,只是唐朝時期,像不丹這樣的彈丸之地,根本不可能引起重視。因此,清朝以前,歷史上並沒有正規的敕封不丹統治者的文書出現。這一局面,直到清朝雍正年間才被打破。雍正帝在一七三一年專門下旨,敕封當時不丹的國王米旁旺布為「額爾德尼第巴(第巴意為國王)」,從此時起,不丹不僅在實際上,也在名義上,正式成為清朝國土的一部分,為了正名,雍正皇帝還特意追加敕封了不丹歷史上每一位國王的名號,名號的形式全部為額爾德尼加上這位國王的稱號。同時,雍正皇帝還命人撰寫了不丹歷史,當時的撰寫者也挖掘了不丹歷史上臣服於中國的許多證據。

旗幟是國家、王室的精神象徵和標誌,在徹底臣服於中國後,清朝如同對待當時許多藩國一樣,正式為不丹設計了王室旗幟的樣式。《清史稿》中記載:「時,上(雍正皇帝)親敕第巴旗,示尊重,敕其形制如『黃龍旗』。」這裡提到的黃龍旗,就是清朝國旗。其中,以清朝正黃旗之黃色為旗幟底色,旗幟正中有一騰龍,龍有四爪,每爪五指,形如騰雲駕霧,龍鬚銜日。而雍正皇帝命人敕封給不丹王室的旗幟中,除了龍的極個別細節與黃龍旗不同外,其餘皆與黃龍旗相同。十九世紀中期,西方國家大規模入侵東亞,不丹自然沒有倖免。第一個入侵不丹的歐洲國家是英國,由於當時清朝正和英國處在鴉片戰爭期間,因此無暇顧及這個西南邊陲的小兄弟。不丹遭到了英國血洗,英國與不丹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丹歷史上幾百年積累起來的勞動資料和勞動成果,被英國幾個月之內就洗劫一空。

當然,英國也沒有放棄更改不丹王室的精神象徵,旗幟。當時的英國侵略者,強行將不丹的國旗進行了更改。將黃龍旗中的龍的朝向,由原先的朝向正西,改為朝向正東。將原先正黃旗的底色,改為一半正黃旗,一半英國日不落國旗中的日出紅色,同時,將原先國旗中的紅日去掉。後來,國際反殖民戰爭的勝利,迫使英國退出了不丹,由於不丹皇室一直沒有受到太大衝擊,同時由於不丹和中國在歷史上的淵源,因此雖然至今清朝已經滅亡整整107年了,不丹依然保留著當年清朝的許多重要傳統,比如國旗,以及國王在重要典禮時身穿的清朝長袍,還有國王的登基制度。

清朝國旗

不丹國旗

從不丹對清朝一系列傳統的保留,還能看出一個更有意思的情況,即,不僅不丹做了這些保留,現在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中國歷史上的印記。例如,現今柬埔寨的主體民族,高棉族,歷史上就是由中華民族分化出去的一支。大約公元八百年左右,生活在今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的一支,南遷到了今天柬埔寨地區並定居了下來。高棉族帶到柬埔寨的,不僅僅是中國血統,還有中國本土化了的佛教。現在柬埔寨的許多古代建築中,都或多或少擁有一些中國古代建築的風格和印記。

高棉族如來佛掌

越南和中國的瓜葛就更大了。旁的不說,僅越南這個名字就是中國皇帝敕封的。越南原來名叫南越,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中國的藩國。後來,南越使者曾主動向清朝嘉慶皇帝提出,希望清朝能更改國號,這件事激怒了嘉慶皇帝,當時嘉慶皇帝一怒之下,讓南越乾脆直接把國名改為越南,越南由此得名。越南境內的主體名族,京族,原先也是從中國遷徙過去的。京族在中國最早的史料記載中,名為交趾人,而交趾是中國漢魏時期的南方重鎮。除了主體民族京族外,越南境內的傣族等名族,也是由中國遷徙過去的。

再如寮國。寮國也是清朝成為中國藩國的。當時,清朝統治者為了在思想上徹底同化寮國人,將佛教帶進了寮國,從此,佛教成為了寮國國教。十九世紀末期,清朝還曾派遣一批批佛教居士前往寮國,幫助寮國在全國範圍內樹立起佛教的教義和影響力。當時有名的佛教法師,如居正法師和居仁法師,都是在青年時代就進入寮國,建立佛教在寮國的影響力,然後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寮國的。直到今天,清朝在宗教方面對寮國的影響依然存在,佛教早已深入寮國人民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之中,成為每時每刻影響寮國人的思想和言行的宗教思想。

雖然清朝已經滅亡107年了,但是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依然保留了清朝的許多主要傳統。從國家象徵,到宗教傳統。從穿著打扮,到民族服飾。類似於不丹這樣,傳承和內化了清朝文化的國家其實還有一些,例如中國西部的坎巨提等國,限於篇幅,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