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看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

少校柳下惠 發佈 2020-02-27T21:32:20+00:00

這種雞湯文的目的無非是要強調自己先要對集體有貢獻,然後才考慮個人利益。但有一點我估計大家應該能夠很清晰了:東方國家強調集體利益,西方國家強調個人利益。

現在有一種觀點:

孔明從來不問劉備,為什麼我們的箭那麼少;

關羽從來不問劉備,為什麼我們的兵那麼少;

張飛從來不問劉備,兵臨城下我該怎麼辦。


這種雞湯文的目的無非是要強調自己先要對集體有貢獻,然後才考慮個人利益。畢竟有了集體,才有個人;大碗滿了,小碗才有。

正因為諸葛亮懂這個道理,所以做了12年權傾天下的丞相。

正因為關二爺懂這個道理,所以過五關斬六將,美名天下揚。

正因為張三爺懂這個道理,所以帶著嚴顏,一路兵不血刃進了成都。

上面大道理說完了,下面本槓精要開始抬槓了


1.諸葛亮不問劉備為什麼我們的箭的那麼少的原因那是因為諸葛亮知道劉備窮的叮叮噹噹響。問了一點屁用都沒有。

劉備靠著十幾個人,7,8條槍拉起的一支隊伍,幾十年間被曹操乾的如喪家犬一樣東奔西逃。老婆孩子都丟了幾次,一天天的還恬不知恥的將仁義二字掛在嘴上。

在三國時期40歲就已經算是可以自稱老夫了,那個時候二十六七歲的諸葛亮還在南陽。自以為懷揣經天緯地之能,可惜沒人認識他。

近在咫尺的他的舅舅蔡瑁,不把他當回事兒,他的姨夫劉表也沒把他當回事兒。於是諸葛亮便每天過著「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的睡生夢死的生活。

如果用狼狽為奸這個詞形容劉備和諸葛亮的話,估計得被人罵死,所以我決定用珠聯璧合,這個人見人愛的詞來形容他倆的關係

劉備:孔明,我去找你三次,給足你面子,讓你風風光光的出來當官。

諸葛亮:得了劉哥,咱倆誰也別說誰,你來找我三次,也把你自己真心求賢的名聲給傳出去了,這叫雙贏。

於是在劉備東躲西藏的喪家犬的隊伍當中,又多了一個諸葛亮。



2.當劉備成了暴發戶,一人得道便雞犬升天了。

都是劉氏宗親,一家人。劉備先是把劉表的荊州給糊弄到手裡去了,然後又將劉璋的益州給巧取豪奪了。得虧劉備當時沒進益州之前,劉璋對他兵給糧給錢呢。

進了益州,奪了人家的老窩,打開府庫一看,直接晃瞎 了劉備的鈦合金龍眼(一定注意,我用的是個龍字,不是個狗字)

大封群臣,大擺宴席。以至於連軍費都花乾淨了。

後來劉巴就給劉備出了個主意:通過貨幣貶值掠奪人民財富。這個招也是屢試不爽,於是仁義的劉備對人民群眾的財富掠奪起來一點也沒有心軟。

按理說這個時候兵也有了,錢也有了,糧也有了,是不是應該繼續揮舞,光復漢室這個大旗,動一動?畢竟漢獻帝還在人曹操手裡攥著呢。


3.關二爺為什麼走了麥城?他老人家難道不知道孫劉聯合抗曹,這是既定國策嗎?

關二爺是忠於漢室的。當他看清楚劉備的嘴臉之後,一個忠,一個義,咋整?沒法選哪。所以關二爺沒辦法只能帶著少量的兵,硬是和孫權斷了關係,還去攻打魏國重兵把守的襄陽。

與其說關二爺是敗在麥城,不如說關二爺是選了麥城這個地方作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墓地。

4.說點更跑題的話:

主席曾經教導我們:只有有效的消滅敵人才能更好的保存自己。

而某些梟雄卻是這麼想的:只有有效的保存自己才有可能去消滅敵人。

你看這就是偉人和梟雄的不同之處。

5.如果您能看到這兒,那我估計您更不明白,我這一篇寫了些什麼東西,因為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寫了些什麼東西。但有一點我估計大家應該能夠很清晰了:東方國家強調集體利益,西方國家強調個人利益。這本身就是兩個概念,沒有誰對誰錯這一說。


所以諸葛亮不問劉備,我們的箭為什麼那麼少,那是他的問題,他為什麼不問?

同樣劉備也有問題,作為一個領導者,為什麼不把箭都造好,讓手下能夠無憂無慮去開天闢地?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你以為是海馬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