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除了56個民族外,還有一個「未識別民族」?此民族身份證也特殊

煙寒若雨 發佈 2020-02-02T21:13:00+00:00

1955年,中央民族委員會下派人員組成了以費孝通教授為首的調查小組,對貴州畢節、安順兩地的穿青人展開了歷時四個月的民族成分調查,並形成《調查報告》上交中央,報告中多次強調「穿青人並非少數民族,是漢人的一部分」。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句歌詞相信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了,能歌善舞也是大多數人對少數民族的第一印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不僅僅有五十六個民族,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還有許多區別於五十六個民族之外的「未識別民族」,穿青人就是其中一個,他們為什麼被歸類到「未識別民族」?他們又有什麼特別之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穿青人。

名稱由來

一說到少數民族,五彩斑斕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滿族旗袍、蒙古族長袍、回族小帽、苗族頭巾……一看見這些服飾裝扮大多數人便能將他們所屬的民族識別七八分,而穿青人也不例外,甚至他們的名字都是根據他們的服飾特點而定的。

穿青人早些時候並沒有專屬的名稱,他們被貴州當地的一些少數民族叫做叫「里民子」——「當里民的漢人」亦或是「土人」——「貴州的土著居民」;也有部分少數民族將他們稱為「白漢人」「吃蕎麥的漢人」「大腳的漢人」,認為他們只是帶有一些特點的漢人。

直到清代乾隆年間,我們才能在一些地誌文獻中找到「穿青」字樣,他們因為身穿青色衣服被稱作「穿青」,用來區別叫做「穿蘭」的漢人。

1955年,中央民族委員會下派人員組成了以費孝通教授為首的調查小組,對貴州畢節、安順兩地的穿青人展開了歷時四個月的民族成分調查,並形成《調查報告》上交中央,報告中多次強調「穿青人並非少數民族,是漢人的一部分」。即使後來據考查得知調查報告有「調查地區過於邊緣化導致被調查人員漢化嚴重」「輕史料重造假嚴重矛盾眾多的家譜」「民族認同沒有統一標準」三大問題,但這份調查報告仍舊成了當時中央劃分民族的重要依據。

雖然當時穿青人對這份調查結果並不滿意,但緊接著的文化大革命只能讓這些民族問題放一段落。直到1985年,關於穿青人是漢人的這一說法才被人反駁,民族問題也正好在此時到達了高潮,貴州政府順應時代要求,展開了全省未定民族的識別工作。本次識別工作只有一個要求——「弄清民族意願,民族意願要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去調查研究」。

同年,進行識別工作的人員上報中央,將穿青人列為一個單獨的少數民族,但被駁回。1986年,在一份中央下發的身份證民族填寫通知上,明確提出在穿青人民族一欄後填寫漢族,但這份通知文件到達貴州後被當地政府攔截,並沒有下發實行。

2003年,貴州當地公安局擬提出將穿青人身份證上民族一欄填寫「漢族」,當地的穿青人紛紛表達不滿,穿青人代表上書國務院,此事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最終中央為了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將穿青人列為「未識別民族」。並根據《民族宗教出版規範》一書,下發文件規定穿青人在辦理身份證時可採取折中方式,在民族一欄填寫「穿青人」而非「穿青族」或者「漢族」。就這樣,穿青人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民族」,身份證上雖然與我們有著些微的不同,但在日常生活中如訂購酒店、機票等方面卻不受限制,並且在最新一次人口普查中,穿青人人口已經達到六十七萬。

族源與風俗習慣

關於穿青人的族源,按照學術界和民間兩大流派來劃分,大致分為以下三種。

學術界一般認為穿青人是漢人的分支,在明朝時作為征討雲南的軍隊里的隨行人員到達貴州並定居在此,因地處偏僻便逐漸與漢人隔絕;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穿青人是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通融後的後代。

而民間呼聲較高並且得到穿青人中高學歷人員認可的一種說法則是穿青人是發源於貴州的原生民族,是貴州地區的土著居民。

穿青人早先使用漢語方言,後來漢化嚴重,「母語」便消失了,現在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他們大多生活在貴州西部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內,在2005年的人口普查中,位於貴州西部多山地區的安順和畢節兩地人數占總人數近30%。

也許是他們境內多山,猴類較多的原因,穿青人對猴有著絕對的敬重,並且將山魈作為民族的圖騰。

他們的家庭組織同漢族一樣,也是一夫一妻制,不同的是他們不僅禁止同宗通婚,更禁止同性通婚,大多數家庭是父親家長制,即男性在家庭中具有絕對話語權。女性與漢人不同的一點是,從古至今從未纏過足,但她們做的卻是一些打柴割草、餵養豬雞之類的髒活累活,故有人用「男逸女勞」來形容穿青人的家庭。

穿青人的服飾在解放後漢化前極具民族特色,身穿三節衣,腳扎青色繃帶,踏反雲勾鼻花鞋,梳三把頭,婦女衣服分為青藍二色,姑娘則穿全青或全藍服飾,用白色布料封邊。除服飾具有特色外,穿青人的喪葬也有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特定程序,其中包括買水浴屍、拔牙等。

穿青人的習俗包括打磨磨秋、翻羊馬、滾龍秋、打拋、高秋、滾罈子等。其中高秋也叫做鞦韆,和我們現在的鞦韆製作方法與玩法並無二致,而玩高秋的多為新婚或是久不孕育的夫婦,盪高秋意為求子。

在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那些未融合到漢族或者單獨劃分為一個民族的像穿青人這樣的「未識別民族」還有許多,雖然我們之前聽過的一直都是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但這些「未識別民族」的人民無論衣食住行還是醫療教育都與其他民族一樣受到國家政府的保障,也與其他民族一樣,都是祖國的一份子,是我們團結與友愛的對象。

文/煙寒若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