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上千年「黑暗中世紀」,基督教影響深遠,他們的角色功不可沒

小播讀書 發佈 2019-12-29T05:53:51+00:00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歐洲中世紀「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歐洲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到公元14,15世紀,這段時間通常被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為什麼是黑暗的呢?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歐洲中世紀「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

歐洲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到公元14,15世紀,這段時間通常被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為什麼是黑暗的呢?因為人類理智的光芒被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宗教勢力所掩蓋,在這上千年的時間裡,歐洲的思想和文明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發展,而基督教才是這一時期的主角。在哲學史上,通常把這段時間分為兩段,一段是教父哲學、一段是經院哲學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奧古斯丁,就是教父哲學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介紹奧古斯丁的思想和貢獻之前,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奧古斯丁出生於公元354年~公元430年,生活在古羅馬帝國的中後期。奧古斯丁的父親是一個很有地位的異教徒,但是一生貪戀世俗,這對早年的對奧古斯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父親和母親這種反差也使得奧古斯丁身上具有兩種性情,一種是放蕩不羈的性情,一種是虔誠和追求真理的性情。所以早年的奧古斯丁主張善惡二元論,並沉溺於感官享樂,早年私生活也非常豐富。

奧古斯丁16歲時,他來到迦太基,與一位婦女相愛,並且生下一個男孩。這時,他的母親開始考慮他的婚事。後來,他與一位少女訂了婚,並和以前的情人斷絕了關係。但她的未婚妻太年幼了,兩年之後才能舉行婚禮,於是,耐不住寂寞的奧古斯丁又有了一個情人。可是,他的良心卻越發地不安了。在舉行婚禮之前,他終於決定信仰宗教,終生不婚。

19歲時,奧古斯丁掌握了修辭學,在西塞羅著作的引導下再次研究哲學。開始有心追求真理,並以此為人生的唯一價值。此後他開始研究聖經,開始信奉摩尼教。後來,他做了修辭學教師,但也醉心於占星術。他閱讀了大量拉丁文哲學著作,獨立研究了亞里士多德的《範疇論》。他認為,神是巨大的物體,他本身則是其中的一部分。後來他還一度對新柏拉圖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思想產生了興趣。直到33歲也就是公元387年才正式受洗禮,成為一名基督徒,公元395年,他被選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奧古斯丁主要的代表作是《懺悔錄》和《論三位一體》,在他的《懺悔錄》中回顧了他前半生皈依基督教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感受。比如在《懺悔錄》中記載了一件奧古斯丁少年時發生的事。有一次,他和同伴偷摘了鄰居的梨,不過,他一直都認為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邪惡,因為當時他並不飢餓,而且他自己有更好的梨。他認為,他之所以偷鄰居的梨,是出自己對邪惡本身的愛好,這使得這件事本身更邪惡。後面的連續七章寫的都是他少年時期偷鄰居的梨的事情。在現代人看來,這簡直是一種病態,但在奧古斯丁生活的那個時代卻是正常的。這本書的文字優美、感情細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經典著作,而奧古斯丁也憑藉著這本書成為「浪子回頭」的典範。

前面我們介紹了奧古斯丁曾經對新柏拉圖主義和懷疑主義產生過很濃厚的興趣,而奧古斯丁的哲學思想也就始於懷疑主義,這裡要簡單介紹一下懷疑主義學派,它是古希臘「後蘇格拉底」,或者說「後亞里士多德」時期重要的四個思想學派之一,其他三個學派包括: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和犬儒學派。而懷疑主義學派是其中最具哲學思想的一派,他的創始人是皮浪,這個學派的最著名的觀點是:不做任何決定,懸置判斷。

懷疑主義一般分為三類:現象懷疑,道德懷疑、邏輯懷疑

懷疑主義是西方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因為,他們引出了,對存在、思維、意識、語言等問題的懷疑和探討,而且懷疑的本質是一種反省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這種懷疑主義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那句著名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也可以理解為,他認為自己的所有知識都是不確定的,是充滿懷疑的。所以,其實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哲學思想中,就表現出了懷疑主義的傾向。

而近現代的西方哲學家中,笛卡爾也是懷疑主義的重要代表。我們都知道笛卡爾那句「我思故我在」,他之所以提出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懷疑一切的基礎上,我們不能懷疑那個正在懷疑的思維本身。當然,笛卡爾這種懷疑一切的思想也不是他獨創的。笛卡爾這種懷疑主義思想就可以追溯到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認為:即使懷疑的所有都是假的,但是也有一件事情,也就是「自己正在懷疑」這件事不可能是假的,因為我不能懷疑「我在懷疑」這件事,否則懷疑本身就不可能了。後來笛卡爾把這個思想發揚光大,提出了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

奧古斯丁的思想主要分為三個方面:真理與光照、創世與時間、原罪與救贖。

首先,在認識論方面的:真理與光照。

前面我們說,從普遍懷疑出發,奧古斯丁認為「自己正在懷疑」這個知識是確定無疑的,因此我們的知識是具有某種確定性的。但這種確定性是從何而來的呢?

奧古斯丁認為,知識的確定性來自於上帝,上帝是真理自身,以及人類所獲得所有真理的來源。在基督教義《新約》中的《約翰福音》里,有一句話:普照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是「恩典和真理」。奧古斯丁將這一教義理論化,提出了著名的「光照學說」。意思就是說,一切真理都存在於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來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是人的理性獲得真理的途徑。所以,在認識論的層面,奧古斯丁提出了真理源自上帝的假說,我們是通過上帝之光來認識這個世界的。

其次,本體論方面的:創世與時間。

上帝創造了世界,這是個基督教的最基本信條。在《聖經》中的創世故事裡,上帝說要有光,於是光就有了;上帝說要有萬物,萬物就有了。那你可能問,上帝為什麼能憑空創造世間萬物呢?他創造萬物所需要的「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呢?

為了顯示上帝的全知全能,奧古斯丁說,上帝創造世界並需要任何原始的質料,上帝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語言就創造了世界,世間萬物都是「上帝言說」的結果,這就是「道成肉身」。道其實就是上帝的語言,就是赫拉克利特說的「邏各斯」,是一種精神存在,而肉身則代表世界的物質實體。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奧古斯丁的這種思想,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傾向,同時也帶有宗教的神秘主義色彩。

關於知識論,奧古斯丁還要一個關於時間的學說,在他看來,時間也是上帝創造的。時間是事物在我們的主觀感受中呈現出來的一種秩序,也就是說,時間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存在的,奧古斯丁否定了時間的絕對性,認為客觀世界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區分,一切時間都是現在,過去事物的現在,就是回憶;現在事物的現在,就是直接的感受;未來事物的現在,就是期望。這樣,奧古斯丁把時間主觀化為了人類思維的三種功能:記憶、感覺和期望。每個人都生活中自己的時間秩序中,這種思想甚至為後來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了基礎。

最後,關於原罪和救贖。

這兩個觀念,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原罪的說法來自於《聖經》的一個亞當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在基督教義里,上帝是全知全能,也是完美和至善的。那上帝創造的萬物應該是也是至善的,為什麼會有邪惡的存在呢?奧古斯丁解釋說,罪惡的存在只不過是善良的缺失。由於上帝是至善的,上帝創造了萬物,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所以這些缺陷導致了罪惡,它本質是一種善的缺失。

而這種原始的罪惡是人類的先驗罪惡、邪惡本質和必死命運的原因。而由此,奧古斯丁認為,正是因為上帝創造人類的時候,就本來有一些缺失,造成了罪惡。因此,人類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變得完美、達到至善,只有獲得上帝的恩典才可能實現自我的救贖,但上帝不會拯救所有人,而只是部分人。

可見,在奧古斯丁的原罪和救贖理論中,上帝是絕對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存在。甚至還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的作用和意義,一切的救贖都必須來自於上帝。當然今天我們看來,那個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學說,是明顯有偏見的,這些學說都只是為當時基督教服務的,都是在為基督教的神聖和偉大而辯護。

這其實也反應了在中世紀歐洲,基督教的力量是至高無上的,尤其是教會的權力。公元400年至公元1400年之間的十個世紀內,教會使得哲學與社會生活、政治事務之間的關係更親密。教會的基礎是教義,教義則是由哲學與宗教歷史兩部分組成。統治者與教會的鬥爭都以失敗告終,根本原因是這些統治者也是教徒。傳統的羅馬與野蠻的日耳曼最終都敗給了教會,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傳統與野蠻沒有用哲學的方式體現出來。而基督教通過教父這一角色,將哲學和宗教有效結合在一起,教父的主要工作就是,用哲學為基督教辯護,所以,我們也稱這段時期為「教父哲學」。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