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對太極拳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貫徹始終的

愛太極 發佈 2020-02-28T09:33:57+00:00

什麼是太極的摺疊《太極拳全書》說:「這種摺疊的做法是,在運動到盡頭,將要做下一動作之時,如下一動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與下一動作的勁很自然且呈曲線緩和地連接上了。」

什麼是太極的摺疊

(1)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摺疊者亦變虛實也。其所變之虛實最為細微。太極拳勁往往用摺疊,外面看似未動而其內已有摺疊。進退必變換步法,雖退仍是進也。

(2)《太極拳全書》(44頁)說:「這種摺疊的做法是,在運動到盡頭,將要做下一動作之時,如下一動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與下一動作的勁很自然且呈曲線緩和地連接上了。」

(3)在顧留馨著的《太極拳術》一書中(81頁)說:「『如封似閉』這一式子……第一動是合、虛、蓄、吸,第二動是開、實、發、呼。(注)這種勁由內換的練法,也就是胸部大小肌的『摺疊』(配合外部的動作,胸肌作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叫做『摺疊』……)……所以單從外形手足上來講解『摺疊』和『轉換』,也是不全面的,不是內動支配外動的,不是內外統一性的,不是整體性的。」(請參看原文)

此外,有把「摺疊」解作「襯墊」的,如衣之有襯肩,褲之有襯腰一般。

以上所引關於「摺疊」的文字解說,只能給我們一個簡單的,局部的認識,還不能很好地用來指導實踐。

根據《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說「往復須有摺疊」來看,「摺疊」在太極拳中不是個別動作,而是帶有普遍性的拳術要素。因為太極拳套路是一個不斷蓄髮、開合、往復的過程,既然是「往復須有摺疊」,那末「摺疊」就會不斷出現,可見「摺疊」對太極拳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要貫徹始終的。

陳正雷老師提出「胸腰摺疊」一語,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那就是摺疊不僅在套路中是全過程的,而且在拳勢中也是全面存在的。人體結構,主幹是包含胸腹部的軀體,其上部有兩上肢,其下部有兩下肢,「胸腰摺疊」就是上肢、下肢都有摺疊。牽一髮而動全身,摺疊便成了無所不在的太極拳要素。

但是在太極拳的理論文章中,卻很少看到關於「摺疊」的詳盡論述,深感遺憾。筆者不揣譾陋,試把這個問題作一探索,以期拋磚引玉,不當之處,尤望批評指教。

上述引文第(1)項,陳微明所說「摺疊者,亦變虛實也」云云,道理是對的,可惜深入而未能淺出。

第(2)項引文所說「這種摺疊的做法」,是從外形來說明的,也就是在「往復」之間加上一個小動作,以達到勁力圓轉而不斷,這個小動作的要領,似乎就是拳論中所說的「欲左先右」等等,比較容易理解。

第(3)項引文所說的「胸肌作上下、左右、大小不等的弧形」,是從體內來說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對「摺疊」由外到內的思考空間。

摺疊舉例

現在舉幾個例子,來具體說一說「摺疊」的演練:

例一 按照上述引文(2)所介紹的做法我們以楊式太極拳的「如封似閉」為例:吸氣,兩掌收至胸前,「先向上一折」(弧形)同時放鬆胸肌隨兩臂外旋,呼氣,兩掌「再往後一疊」,向前按出,同時放鬆胸肌隨臂內旋。這樣就是在「如封似閉」的蓄髮之間,既在外形上加入一個摺疊,又在內里旋轉胸肌作為「襯墊」(即顧留馨說的「摺疊」)。在作上述兩上肢動作的同時,根據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的要領以及一動尤有不動的原則,還須相應作下肢動態的配合。

例二 《42式太極拳、劍》——書中:「17掩手肱錘(①~③略)④重心右移,上體微右轉,兩臂外旋,肘內合,左掌擺至體前,掌心向上,高與肩平,右掌變拳,屈臂合於胸前,拳心向上。(摺疊,下見「按一」)③重心左移,上體左轉,轉腰順肩,成左弓步;右拳旋轉向前方沖打,左掌後收……(摺疊,下見「按二」)

(按一):吸氣,放鬆兩側胸肌隨兩臂外旋亦作弧形外旋,轉腰,右胯後收。(欲放先收,意含摺疊)

(按二):氣沉丹田,貓腰沉襠,右胯與右肩略後收蓄足勁即向前發力沖拳。沖拳時呼氣,放鬆右胸肌,內旋作摺疊;右胯的後坐與前奔,亦是摺疊(即動力轉換)且必須與整體緊密配合,沖拳才有整體勁,即所謂勁起腳跟(氣沉丹田入兩腳底後的反彈),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或稱之為「綿里裹鐵」。

例三 楊式太極拳「雲手」:雲手的演練形式不贅述。扼要言之,當右手由左向右划過胸前時,吸氣(胸肌外旋);由右肩前向右下按,呼氣(胸肌內旋)。按至右胯側再呼氣並稍向後畫弧,旋即吸氣劃向胯前;同時右胯隨右手畫弧同轉一圈,即隨腰邊轉邊左移。另一方面,當吸氣時左手正開始處在胸前由右向左劃,與上述右手動作相同。這樣兩手交替各劃轉一次,合起來,腰胯內的畫弧便連成一個「∞」字形的軌跡。(如果沒有這個「∞」字形的襯墊,腰胯的移動就成為直來直去。)這個「∞」字形與「胸肌所作弧形」,同一性質,都是以外引內,以內襯外,都是摺疊,都是襯墊。

關於摺疊的語言表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太極拳是一動無有不動的,所以貴在領悟,舉一反三。

摺疊的本質

認識事物,要通過現象看清本質,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利用它。摺疊的現象,一種是可見的,就是在拳勢的蓄髮之間,加一個如上述引文(2)所說的「摺疊」。為什麼要這樣加一個動作呢?一方面在虛實轉變時,避免直來直去,使形式圓滿,變轉靈活,無凸凹處,無斷續處,勁力不斷,氣機順暢。另一方面,這正是「導引」手法,可以以外引內。摺疊的另一種現象,是內在的,不可見的,只能自我感知。如上述引文(3)中顧留馨所說的「勁由內換」的胸肌摺疊,以及腰胯肌所作類似的轉動,這種轉動,其實主要是得氣感,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感覺到。

再從「三調」,即調身、調心、調息來看,與摺疊是完全吻合的。所謂調身,就是使身體處於練功狀態,不論是站、坐、臥、動等各種功態,共同的特點就是放鬆,而摺疊是必須在放鬆中運作的。第二是調心,是心靜用意,太極拳強調用意不用力。用意是有層次的,初學時意念主要用在手腳外表上,隨著功夫的深入,意念由表及里,得氣以後,更感興味無窮。也可以說,摺疊主要是意功。第三是調息,是使呼吸與勢開合,蓄髮密切配合。初學者顧不上,不能勉強。架子走熟了,就要逐漸由點到面使呼吸與拳勢相配合,開吸合呼,蓄吸發呼,久之自然融合成一體。特別是摺疊的變轉虛實,都是處在呼與吸的交替瞬間,一點也不馬虎。

或許有人會說,太極拳是內家拳,本來就具備「三調」,你特地把摺疊拿來說事,有什麼意思呢!說得很對,但是對於內家拳當今的愛好者有幾個人能真正懂得呢?太極拳體操化,練外不練內,是一般的通病。所謂「練」,就是一定要「動」。練內功,就是要身體內部動起來。今天把摺疊著重提出來討論,就是要把人們練拳的注意力從外引向內,引向內動。同時,摺疊本身的內含以及對健身的意義,也是值得探討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