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買房經歷:「吟」與「不吟」間的糾結、執著與稚拙

船長讀畫 發佈 2020-01-19T02:12:02+00:00

齊白石《螻蛄茨草圖》 尺寸 44×33.5cm在日後的《詩草自敘》,齊老回憶說:「壬寅……至己酉,身行半天下。雖詩境擴,益知作詩之難。多行路,還須多讀書。故造借山吟館於南嶽山下。」

「吟」還是不吟,對於齊白石來說,曾經為此糾結過幾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句膾炙人口諺語來自乾隆年間《唐詩三百首》編撰者蘅塘退士(孫洙),他在序言中提及這一諺語。自少年時,晚上借燃燒松樹枝照明讀著唐詩的齊白石,對於這句話是不會陌生的。

此處的「吟」,並不是指搖頭晃腦地公開朗誦,而是指詩人,或者指推敲字句的作詩過程。晚唐詩人盧延讓《苦吟》中所謂「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便是如此。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會「吟」,便是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標誌。

中年齊白石曾經為自己的書齋取名「借山吟館」,但幾年後他覺得不妥,將「吟」字去掉,只說借山館。數年過後,他對此仍心心念念,將購置的另一處書齋再度命名為:「借山吟館」。

「吟」與「不吟」,在這個反覆過程中,可見中年齊白石在努力蛻變為一位「文人畫家」過程中的糾結,他對於詩文的格外重視,同時亦可窺他因詩文功底的不斷增強,完成了從不自信到自信的「文人身份」的轉換。會「吟」的齊白石,在文人畫創作方面才有了根本保障,不再等同於一位普通的民間畫師。

壹 回顧下齊白石的兩次搬家

「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里煮?」八歲時,齊白石的祖母對這位只知道寫字畫畫的小孩抱怨道:「明朝無米,吾孫奈何?惜汝生來時走錯了人家!」

齊白石的祖母認為,在他們這種出身貧寒的農民家庭里,光靠寫文章難以保證一家人不餓肚皮,而畫畫就更不用說了。但三十年後,就在老祖母去世前一年,齊白石讓她改變了這一看法。(齊的祖母馬孺人於1901年陰曆十二月十九日故去。)

1900年,38歲的齊白石還沒有出過遠門,僅僅到過湘潭縣城。此時他已經成為一名小有名氣的畫師。第一次通過畫畫賺到一筆巨款便是這一時期。當時湘潭有位江西鹽商,逛了衡山之後,認為衡山七十二峰為天下第一勝景,於是想請人為他畫出衡山全景,將這衡山景色掛在自家宅子中。

齊白石應徵後,為他畫了十二幅六尺中堂。據齊自述,這應是一系列青綠山水作品。為了迎合這位甲方土豪,他特地用了濃重的顏色,「光是石綠一色,足足地用了二斤,」他回憶說。

儘管自己也覺得有些媚俗,但甲方卻相當滿意。為這十二幅中堂,慷慨支付齊白石320兩銀子,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齊白石用這次賣畫所得的320兩銀子,與人一起租下了梅公祠。

齊家的老屋本是在星斗塘,梅公祠位於白石鋪不遠的獅子口、蓮花砦下。祠堂附近還有幾十畝祭田,整個祠堂和田地租期約為6年。6年租期,為筆者依據齊白石年譜及齊老自述推測,因此後於1906年秋,齊老三處三歸後曾提及這處房屋「典期屆滿」。

梅公祠的出租方整體要價800兩銀子,齊白石和另一朋友共同出資租下。齊出320兩,只租下祠堂房屋,而剩餘水田由他朋友租下。此後,齊白石便帶著妻子陳春君和兩子、兩女入住梅公祠。因附近種植了許多梅花,齊將這處房屋取名為「百梅書屋」。

在梅公祠內的空地中,齊白石添蓋了一間書房,取名為「借山吟館」。之所以名為借山,意思是因這處房屋自己沒有產權證,僅僅是「借」來的。「借」這個字的用法,如今的上海人依然如此,在上海不說「租房子」,依然說「借房子」。

在「吟館」前後,齊白石種植了芭蕉、荷花,他用詩記錄了這些愜意的日子:「蓮花山下窗前綠,猶有挑燈雨後思」;「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從這些詩句中可以體悟到當時的齊白石對自己生活狀態已經很知足,如此便也不難理解,當夏壽田1902年邀請他赴西安做家庭畫師時,郭人漳擔心他不肯前去,所以才有了前幾篇文章中提及過的那封勸他北上西京的信件。

僅僅在38歲這年,齊白石於梅公祠「借山吟館」中讀書學詩,所作的詩就有幾百首。儘管如此努力,但他依然對自己的詩文功底不甚自信。

1903年舊曆六月,齊白石跟隨夏壽田首次進京後,從天津坐海輪到上海,再坐江輪,轉漢口,回到了梅公祠。經過外出教畫、賣畫,齊白石積累了很多資金,儼然實現了財務自由。這筆錢有多少呢?齊老回憶說當時夏壽田本想花錢為他捐個縣丞,但齊白石拒絕了。於是夏將這筆錢,連同一出一歸時賣畫刻印所獲,一共有2000多兩銀子。

這次返回湘潭後,原來租下梅公祠水田的「合伙人」打算退出,齊白石毫不含糊地給了他480兩本金,此後梅公祠的整個房屋和幾十畝水田,都歸於齊白石承典。

此後一年,齊白石陪同老師王闓運遊覽南昌時,正值七夕節。王闓運感慨說,南昌自從曾國藩去世後,「文風寂然。今夕不可無詩」,於是出了個上聯:地靈勝江匯,星聚及秋期,讓齊白石等人對。當時在座的包括木匠齊白石、鐵匠張仲颺,銅匠曾招吉,但這「王門三匠」都沒有對出來。

齊白石覺得「很不體面」,當年中秋節回到湘潭的梅公祠後,依然心有愧疚,於是將「借山吟館」中的「吟」字刪除,只名為「借山館」。

貳 從借山到買山

到了1906年秋天,齊白石完成自己「三處三歸」的遊歷後,梅公祠「借山館」的房屋以及水田的典借期滿,他便開始首次購置了自己的產權房——在餘霞峰山腳下,茶恩寺茹家沖地方,買下一所破舊房屋和二十畝水田。這裡相距北邊的白石鋪有二十多里、距離西北的曉霞山有三十多里。

附近綠樹成蔭,有松有竹,有小河有水井,環境優雅宜人。齊白石將舊屋翻新後,取名為「寄萍堂」,寄萍堂日後請王闓運題字,這在前文已有介紹。在堂內,齊白石造一書房,取名為「八硯樓」,將自己各地收集的八塊硯台放於此室,因此得名。

有了屬於自己產權的「寄萍堂」和「八硯樓」後,是不是就意味著齊白石與自己以前梅公祠「借山」時期了斷了,徹底告別了呢?

不是。

對於「借山吟館」,齊白石一直念念不忘,並且心存迴響。

1909年(己酉年)九月,齊白石結束了中年時期的「五出五歸」,回到了寄萍堂,這時他本希望終老家鄉,不再作遠遊之想,認為自己「奔波了半輩子,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安逸的容身之所了」。

於是他開始整理遊歷各處所做的畫稿,將其編成一卷,收錄其歷年所作52幅。他為這一階段性畫學成就總結性的集子所取的名字正是:「借山圖卷」。

那麼「吟館」二字呢?被齊白石拋棄了嗎?不是已經有了「八硯樓」作為書齋的名字了嗎?

不是。

在齊白石自述中,描繪了自己五出五歸後,在茹家沖寄萍堂中苦讀詩書,以彌補自己詩文根基薄弱。但是並沒有提到這間書屋的名字。

然而,在其《白石自狀略》中,他寫道五出五歸後,「造一室曰『借山吟館`,置碧紗櫥於其中,蚊蠅無擾。讀古文詩詞,吟新句。將所游好山水初稿重畫,編入《借山圖》,共得五十餘圖冊。」

至於其中提及的「置碧紗櫥於其中」所謂「碧紗櫥」,是齊老自己取的名字。在他的回憶中,早在1903年剛購置茹家沖此處房產時,由他親自設計了裝修方案,他畫了裝修圖樣,在前後窗戶上,裝上了他從上海帶回來的細鐵絲紗,並為這鐵紗窗取了個動聽的名字「碧紗櫥」。

該房裝修完成之後,他於當年陰曆十一月帶著妻子兒女搬入新宅,搬入不到一個月,他的長孫秉靈便出生了,齊白石認為這段時間是他人生最開心的日子。

由此可以揣測,其實剛搬入茹家沖新宅時,齊白石就在心中將其書房命名為「借山吟館」,只不過他沒有對外界正式宣稱,對於「吟館」的念想他始終沒有斷過。

在日後的《詩草自敘》,齊老回憶說:「壬寅……至己酉,身行半天下。雖詩境擴,益知作詩之難。多行路,還須多讀書。故造借山吟館於南嶽山下。」

也就是說,幾乎隔了十年後,齊白石將自己原來租借梅公祠房屋時取名的那間書房——「借山吟館」,再次命名給了自己在茹家沖寄萍堂中的書齋

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應稱作「買山吟館」或者「自有產權吟館」了。

而他卻一直不忘初心,鍾情於最開始的那間租來的書屋——「借山吟館」,直到他日後定居於北京時,還常用「借山吟館主者」、「借山翁」等名號題款。

本文為《齊白石「衰年變法」之謎》系列文章,未完待續。相關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