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黃玉凈瓶觀音擺件 | 新春雅集

海派玉說 發佈 2020-02-28T15:35:38+00:00

張靜白玉慧性慈心觀音擺件 張靜 白玉慧性慈心觀音擺件 張靜 白玉慧性慈心觀音擺件 張靜 白玉慧性慈心觀音擺件 此件觀音雕像由白玉雕就,體量較大,玉質亦為不俗。

東漢文學家王逸在其著作《玉論》中贊玉之色為:「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純漆,謂之玉符,而青玉獨無說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時有,而黃赤者絕無」,黃玉之珍貴,可見一斑。

此觀音像以整塊上等黃玉圓雕而成,黃玉顏色為正黃色,不偏灰,也不泛綠,且玉質細膩,油性佳美,為黃玉之上品。觀音為坐像,法相和熙,雙目下視,唇角含笑,身著曳地襦裙,輕柔飄逸,垂墜自然;右手持凈瓶,體態嫻靜秀麗,手足刻劃細膩傳神。張靜:揚州玉雕名家。

此尊觀音由黃玉雕就,用料富足,體量尤為震撼,造型大氣沉穩,是當代玉雕中較為罕見的黃玉觀音擺件。觀音法相圓潤,雙目低垂,神態柔和靜穆,頭戴花葉寶冠,頸脖及上胸袒露,胸前橫貫一串蓮花瓔珞。身著寬袖長袍,胸部正中衣帶交結,圓肩修身,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衣紋簡明豐滿,折迭密集流暢,衣裳下擺翻卷邊角起,若迎風飄拂,有「吳帶當風」之勢。

觀音神情端莊嫻雅,流露出恬淡寧靜與聰慧的神態,好似俯看塵世眾生,塑造出無可挑剔的靜穆之美。整體雍容華貴,精美異常,且用料頗巨,實為罕見,為同時期黃玉觀音之鴻篇巨製,可謂氣勢撼人。 觀音作為佛教文化最為普及的元素之一,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以其形象為題材的藝術品從古至今長盛不衰,此作品將佛教文化與世俗的工藝技術相結合,選料上乘,雕琢刀工精湛,化剛為柔,為少見的黃玉觀音圓雕作品。通觀整器,雕工精細,比例勻稱,線條流暢,拋光均勻潔凈,十分難得。

此件觀音雕像由白玉雕就,體量較大,玉質亦為不俗。立體雕刻觀音坐像,觀音面容慈祥, 收執如意,肌膚豐潤,內藴沈靜,端莊典雅,整體造型脫俗悠然,超象度外。輪廓、衣褶、 手勢的每一刀線條在流暢中不失法度,在飄逸中更顯功力。駐足品味,慧性慈心,嫻雅清韻, 意境深遠。

唯有重器可傳世。隨著和田玉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玉料的日益稀缺,一些用料佳美、工藝精湛的玉雕擺件應該受到藏家重視,其歷史地位與市場價值值得關注。

說到佛教題材跟和田玉的結合,其實二者是相得益彰。和田玉質膩色潔、溫潤內蘊,堅韌瑩亮,象徵物質世界頂峰。而佛教經過不斷傳揚光大,成為宗教界,也是精神層面的象徵。在玉文化中,人們對於和田玉寄託了許多的憧憬和美好願望,比如如平安吉祥、辟邪消災、招財進寶、身體健康等比較樸實的願望。而佛文化同樣體現著人們尋求解脫,尋找幸福安寧,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和田玉跟佛都起著同樣的作用。

其實無論是哪種佛系,都是精神層面的一種嚮往,而喜愛佛系的「佛系玩玉人」或是傲然,或是淡冷,然而如和田玉一般,他們外有清冷無色,內則溫潤入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