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真實軍事戰力,究竟如何?

王庶文講壇 發佈 2020-02-28T16:19:28+00:00

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排序是「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宋朝在其中是非常奇怪的存在,魏晉時期也就是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大亂世,漢人紛紛南下,衣冠南渡,中華民族融合善未完成,北方的少數民族帶著原始的味道席捲中原,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算計進正統排序中,所以當時的正統是晉。

我們熟悉的中國歷史排序是「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宋朝在其中是非常奇怪的存在,魏晉時期也就是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大亂世,漢人紛紛南下,衣冠南渡,中華民族融合善未完成,北方的少數民族帶著原始的味道席捲中原,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算計進正統排序中,所以當時的正統是晉。

晉滅亡以後是南北朝大亂世,這其間朝代更替很快,也無法有正統的排序。到了宋朝的時候,表面情況與魏晉南北朝非常相似,不同點有兩個:第一、宋朝很堅挺,存續了320年;第二、北方無論是遼還是金,其文明程度與之前的五胡比起來要高很多,那麼宋朝又是憑什麼占到了正統排序的位置呢?

您可能首先會想到的是漢人統治?其實這個結論只對了一半,在這份歷史排序中真的漢人統治只有「漢與明」,其他都不是。我們只能說誰能夠占據「漢文化」的高位才能算是正統。

宋朝羸弱感的由來

在宋朝的時候,儒學之所以能夠復興,其背後的動力和機理就是與北方爭奪文化正統的地位,最後儒學在周敦頤、張載、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諸多人的努力下終於勝出。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文化爭鬥,我們要知道的一點是遼的文化程度也不低。

遼首創了二元帝國制,將漢人與契丹人分開管理,漢人聚集在燕雲十六州一代,這片區域生存的漢人,占有整個遼帝國人口的60%,是非常龐大的數字,其中也不缺乏愛智求真的有識之士一直與宋朝文人互相切磋。

在當時這種文化之爭的態勢下,宋朝的文化事業空前發達,甚至有西方學者將宋朝認定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當然,我們知道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不過這也說明了現代人關注宋朝的角度,喜好研究當時的詩詞歌舞、秦淮畫舫、才子佳人,所以宋朝總是以一種文質彬彬、謙謙君子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當中,總感覺他們好像很虛弱,在軍事上毫無建樹,動不動就割地賠款,苟延殘喘,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嗎?

宋朝的戰績

我們用唐朝的對外戰爭記錄與宋朝的做一次對比,就能夠有直觀的認知。唐朝對外戰爭中:勝利20次、負11次,平12次,勝率46%;宋朝的對外戰爭:勝利38次、平3次、敗了39次,勝率47.5%。

看到這份戰績,您是不是會感覺有一些意外,一貫羸弱的宋朝居然在對外戰爭中的勝率要高於唐朝。當然,這其中包含了很多複雜因素:

第一、對手不一樣,大唐的對手不是突厥、就是吐谷渾、高句麗這樣強悍的對手,他們的心態也不同,不勝即滅;宋朝完全不一樣,無非是西夏與遼、金,西夏本身的實力就令人堪憂,而遼呢?更是在奪取燕雲十六州後,就再也無興趣繼續南下,不存在那種不勝即滅的情況。

第二、地域情況不同,唐朝幅員遼闊,戰鬥都遠離自身統治的核心區域,也就是我們日常知道的補給能力,一旦後方有一點天災人禍,前線的戰鬥馬上就吃不消了;宋朝的疆域狹小,補給線短,所以補給能力比大唐要好很多。

第三、戰鬥的規模不同,唐朝基本都是大勝,先後消滅吐谷渾、薛延陀、高句麗、百濟等,更是在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宋朝的戰鬥則要輕巧很多,幾乎沒有大勝,但是只要一敗起來就是大敗。

宋朝的兩個極端不利的條件

那麼宋朝的真實戰力究竟如何呢?總的來說,宋朝肯定比不過唐朝,但是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也很不容易了,我們也很有必要一改以往看待宋朝的眼光,他們並不羸弱,也並不苟延殘喘。

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歷史本身來看待宋朝的戰力,整個宋朝至少面臨著兩個軍事短板,這種短板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

第一、「燕雲十六州」在五代十國時期落入契丹人的手裡,意味著宋朝沒有了北方屏障,在遊牧帝國的眼裡宋朝是一馬平川,北方騎兵能夠很輕鬆的南下。

第二、河北、陝西等地的丟失,這些地方都是優質戰馬的培養基地,沒有了這塊土地,宋朝相當於先天性發育不足,要知道戰馬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沒有好的戰馬,就不能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

這兩個軍事短板是致命的,也是宋朝之所以勝則小勝,敗則大敗的主要原因。在戰鬥中宋軍只要稍有勝跡,敵人馬上縱馬撤退,以重甲步兵為主的宋朝軍隊根本就是望塵莫及;一旦失敗呢?因為缺乏「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敵人馬上揮軍南下,毫無阻擋,只能用人海去填補地域的缺失。

在這樣的條件下宋朝能夠延續320年,本身來說就是一個奇蹟,相應的宋朝人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戰略缺陷進行了彌補,比如上文提到的人海戰術,這種戰術不是我們日常理解的人海,而是重裝人海,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宋朝的彌補策略。


戰略彌補

第一、發展重裝步兵,這支部隊的全身盔甲至少在30公斤。重裝的好處是用肉體與騎兵抗衡不說1:1,只要能夠達到3:1就算是成功的,重裝之下的宋朝步兵讓北方騎兵非常頭疼,弓箭根本無法對其造成正面傷害;如果靠近作戰,重裝步兵就會拿出大刀、大斧對其馬腿進行砍殺,雖然自身傷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夠有效阻止敵人的進攻,這就是我說的宋朝人海戰術。

但是這種步兵也有一個致命缺點:防禦有餘,進攻不足,始終機動性太差。敵人的騎兵只要一撤,這支部隊基本就沒用了。


第二、宋朝除了重裝步兵用於防守之外,在進攻上則大規模的開展武器研發。比如神臂弓、床子弩這些遠程武器,有效射程達到500米;在南宋時期,還發明了與重騎兵近距離格鬥的鐵鞭,鐵簡這類棍棒型兵器。

第三、發展水軍。宋朝時期的水軍非常發達,明朝永樂皇帝之所以能夠派鄭和下西洋耀武揚威,這全賴於宋朝水軍的發明創造,在宋朝中國就能夠建造巨型戰船,上面還會有火器和發石機。公元1611年的採石大捷,就是金國的水軍遭遇到了南宋的巨型戰艦,敗得很慘。

第四、發展騎兵。雖然宋朝天然丟失了優質戰馬的原產地,但是他們還是努力地建設騎兵兵團,這些戰馬主要是通過繳獲或者私下貿易獲得,雖然部隊人數不多,貴在精良。岳飛手下的背嵬騎就是典型。

背嵬騎單從武器裝備上來說就與普通騎兵不同,有長刀、短刀、弩箭和弓箭,用鐵葉片革甲。這支部隊的戰術多變,經常分為多個獨立戰鬥小組,互相配合,造成短縱身內的反覆衝殺,比如他們與敵人作戰時候往往一批人射箭打人,一批人放弩射馬,然後2-3個小組衝鋒,撤退過程中,再由身後的2-3個小組衝鋒,循環往復,非常厲害。


總結

宋朝的這一套彌補手法,非常奏效,讓蒙古帝國蒙哥、忽必烈都吃到了不少苦頭,但是戰爭畢竟是兩國之間的綜合對抗,在與遼、金的對抗中宋朝只能算是稍遜一籌,但是在與蒙古人的對抗中則完全不同了。

我們今天對大宋的主觀意識,本身來說是很不合理的。他的產生主要源自於宋朝的文化發達與近代學者為了喚醒民族意識的故意宣傳。宋朝自身的文化發達讓其能夠位列中國歷史朝代的主流排序;他的軍事能力則能夠完成320年的國祚留錯。

好了關於「宋朝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一點:宋朝的軍事能力並不羸弱,他在先天性不足擁有兩個致命短板的情況下,能夠與「遼」和「金」纏鬥320年,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