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和歌劇的比較,激起中西方舞台藝術審美的浪花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0-03-31T03:10:27+00:00

而京劇的大輝煌時代,是在民國時期,《霸王別姬》中有一句台詞"人只要活著,不都得聽戲嗎",可見京劇受眾群很大,民國前,就連清宮中也常有搭戲台聽戲的,近些年,也多是一些具有經濟基礎的國人,才有觀賞京劇的心。

近期,湖南電視台,推出了一檔創新形態的聲樂演唱節目——《聲入人心》。這個節目的播出,不僅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西方的經典歌劇曲目,也讓人們對中國的美聲曲目感到耳目一新。從這檔節目中,我們看到了中西方的藝術審美,在融會貫通後的無限可能性。只是,自古以來關於藝術的審美,都是從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進而在一些典型民族藝術形式中得到最佳體現的。而這樣的現象,在中西方的藝術發展史上,都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中西典型舞台藝術形式

"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劇是中國傳統舞台藝術的典型代表。它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戲劇,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博採眾長,最後才終於生根發芽,被稱為"東方藝術瑰寶"、"國粹"。所以,在它的身上,能夠找出太多,中華民族對於藝術的審美意識。

歌劇則是西方舞台藝術的最佳代表之一。它自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誕生以來,一直都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茁壯成長,融合了古希臘的劇場音樂等各家所長,被稱為是"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所以,在它的身上,同樣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中對於藝術的審美意識。

這兩個藝術形式,一個是中國傳統舞台藝術的精華,一個是西方舞台藝術的代表,將二者進行比較,能激起中西方藝術審美的浪花。

中西方典型舞台藝術的特點的形成與發展

京劇:政治與經濟影響下的大寫意藝術

京劇的誕生,和乾隆年間,南方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進京有關。清朝的乾隆時期,因為社會進入了長期的安定時期,經濟也相對之前得到了大發展。這直接促使了一些地方性商人團體的形成,而徽商就是其中的代表。大批徽商發跡後,意味著當時商業的巨大成功,而經濟的發展,自古就會對文化產生促進作用。比如,徽商的蓬勃發展,就勾起了商人們巨大的享樂慾望,於是誕生了新的戲曲形式——聲腔和崑山腔。同時,各大商人為了鬥富炫富,紛紛在家中蓄養戲班。這是經濟發展對戲曲的影響。

另外,當時是乾隆執政,他在即位的幾十年里,曾多次下江南視察民情。而乾隆下江南的政治活動,也為江南的富商官宦,提供了一個巴結尊上的機會。為了在乾隆爺面前得臉,官宦、富商紛紛花重金包裝徽商。而這,為戲曲的誕生提供了政治上的有利條件。乾隆下江南後,就發生了上文提到的四大徽班進京之事,四大徽班進京後,在徽劇的基礎上,雜糅、吸取了湖北漢調、崑曲、秦腔的表演方法,最後融會貫通,產生京劇。

除此以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徽地地處江南,而江南多文人雅士。所以,自聲腔和崑山腔在徽地誕生後,就受到了中華底蘊深厚的江南文化的侵染。而江南文化中,山水似水墨寫意,女子多婉約,連帶著這種婉約的大寫意風格,也被注入到了京劇的靈魂之中。比如,京劇的大寫意就有:三五人就是千軍萬馬,走幾步就是百里千里,上下台就是成月上年。

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就是——中庸。而中庸之學自先秦時期,在儒家誕生時,就一直被後世沿用,之後更是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書畫有狂草和山水畫的大寫意,文學中有白描等寫作手法,而京劇中的大寫意特點,更是對此充分繼承。如,一人一槳,就是橫渡江河;龍袍鳳冠加依仗,就是天家威嚴。可見,京劇就是一種抽象的大寫意藝術。

歌劇:經濟與思想影響下的大寫實藝術

而歌劇的誕生和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有關。歐洲中世紀末期,手工業和市場經濟,催生了新興的市民階層以及銀行家。而這些新興的社會階層,由於經濟收入得到了巨大提升,於是開始懷疑宗教教義中對"人生而有罪"的解釋。金錢給了他們底氣,讓他們開始相信自己,同時開始重視自己的生活,也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他們的這種需求,促生了新興的娛樂項目,歌劇就是這樣,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經濟中心佛羅倫斯誕生的。

而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追求現世生活幸福的享樂思想,也對誕生於此時的歌劇的審美意識,產生了巨大的思想。首先,文藝復興運動的最初倡導者,市民、銀行家,本身就是生意人,而生意者這一職業的精明和現實,讓歌劇的審美意識也有了現實的韻味,一場歌劇中,幾乎包含了很多西方的藝術形式,如:歌手、合唱團、樂器手、管弦樂團、舞蹈表演,甚至法國的歌劇還有穿插有芭蕾舞表演。實在是一舉多得。

同時,文藝復興時期的指導思想——人文主義,也對歌劇的選題有很大的影響。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歌劇《拿布果》為例,它的內容,講的就是主人公拿布果,從一個相信《聖經》的忠實信徒,最後變成了一個下令拆毀聖殿的勇士,不僅符合了當時人們對於宗教信任的消失。也符合了整個歐洲地區,在國家城邦林立時,對於國家一統的民族精神。如此選題,切合時事,又保持了內容上的豐富性,可見,歌劇是經濟與思想影響下的大寫實藝術。

兩個典型舞台藝術形式的形成原因對比

從京劇和歌劇的舞台藝術特點來看,京劇作為根植於中國本土的藝術形式,有生旦末丑,唱念做打,臉譜等,來區分角色的人物性格;有念白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比如,《沙家浜》中,刁德一那句著名的"這個女人不簡單",《武家坡》中,有一句著名的"好一個貞潔烈女王寶釧";情節選擇,京劇多選自中國耳熟能詳的故事或者典故,比如《史記.刺客列傳》中趙襄子的故事,就被演繹成了著名的《斬空衣》。可見,京劇所受到的政治、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已經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舞台藝術,而審美則以中國文化中的"大寫意"為指導意識。

而歌劇則用男女高音區,來區別人物角色性格;用宣敘調的唱腔、服化道,表現人物內心的性格;在情節選擇上,歌劇也多選自經典名著,比如上文提到的《拿布果》,就是取材於《聖經》,還迎合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需要,來抨擊宗教和宣傳國家統一。可見,歌劇受到西方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台藝術,而受命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歌劇,也代表了新興銀行家的務實,在審美意識上趨向於"大寫實"。

但是,京劇和歌劇除了上文提到的不同,還有一些相同點。比如,歌劇中的表述和重唱等演唱方式,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演員飆戲,不同演員的演唱水平,在此能夠表現出來。歌劇中的幕,與京劇中不同劇情換不同的背景,異曲同工。歌劇的音樂背景,相當於京劇中的月琴和弦子的樂器。這兩個藝術形式中,演員所唱的台詞,都具有很大的文學性,京劇要求押韻,朗朗上口,歌劇要求音韻婉轉動聽。同時,二者都要求觀看者,在觀看演出時,能夠提前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這會很大提高觀賞體驗。

而二者在歷史發展上,都曾經輝煌過,卻在近代逐漸沒落。歌劇,曾上至國王貴族,下至普通市民階層,都很喜歡。現在則有明顯的階級色彩,歌劇成為了上層階級喜歡的高雅藝術。而京劇的大輝煌時代,是在民國時期,《霸王別姬》中有一句台詞"人只要活著,不都得聽戲嗎",可見京劇受眾群很大,民國前,就連清宮中也常有搭戲台聽戲的,近些年,也多是一些具有經濟基礎的國人,才有觀賞京劇的心。而京劇與歌劇的種種特點,也代表了中西方優秀文化形式的和而不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