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去世、海葬前後(四)

向經典致敬者 發佈 2020-03-02T21:15:05+00:00

我所認識的張愛玲回顧十多年的相識和來往的原因,我一直從未深思過,在這裡我想對張愛玲的為人,以我的了解,做一個小小的總結,也可以做為一個自我的反省和交代吧。為了使這個總結做得比較客觀與完善,在張愛玲去世後,我曾參考了一些她自述的文章,也看了幾篇別人敘述她的著作。



我所認識的張愛玲


回顧十多年的相識和來往的原因,我一直從未深思過,在這裡我想對張愛玲的為人,以我的了解,做一個小小的總結,也可以做為一個自我的反省和交代吧。


為了使這個總結做得比較客觀與完善,在張愛玲去世後,我曾參考了一些她自述的文章,也看了幾篇別人敘述她的著作。


1、高度敏感——「感受」和「接觸」的衝突


當我第一次和張愛玲見面的時候,從頭到尾她一直在避免那旅館經理的目光,這個動作一直困惑著我,那兩位旅館經理是東方人,可能就是中國人也說不定,不過看起來普普通通,沒有什麼顯眼的地方,那為什麼她要躲避他們呢?她是那旅館的客人,旅館經理是不會得罪她的。


接觸多了,發現她對人性的感受力,超乎常人,不然不可能寫出那麼深刻的文章來。既然如此,那麼她對日常來往的對象,一定有她的選擇,她極力避免那旅館經理的目光,我想就是不願和他們寒暄、來往。可是她的個性又是善良的,很怕得罪人,欠人情債,如果見面不理,豈不是不禮貌?所以她就儘量避免那旅館經理的眼光了。


由這些小動作,可以推斷張愛玲對人的態度,在一般情況下是如何的了。


2、怕麻煩——離群索居


張愛玲的離群索居,是她出自內心的自然要求,在她的心目中,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帶來的繁文縟節,就是麻煩,而她為解脫麻煩所持的態度,就出自她的不予不欠的自主人生觀。


有一回她延誤了付錢的時限,有一封催錢的信,數目很小,由我轉交給她,她說:「那沒有什麼,他們就是要錢。」言下頗有不屑之意。她不是有意拖欠的人,只是討厭處理付帳這類日常生活里的瑣事,所以總是拖拖拉拉,不想去碰。除此之外,她也不太喜歡和那些「唯利是圖」的人打交道。她在信中常述及應該做的事,不是沒有開始,就是沒有做完,什麼事情都是非不得已,不會動手。


在她遺物里的信件中,如果她不喜歡的人寫信給她,或是她預感信中會提到有什麼不值一看的事,她收到信後連拆都不會拆。稍不如意,輕而易舉的拆信動作都不做,那就更不用想要她花精神去應酬聽電話了。按她的個性,她不想裝電話,她那電話只是為了怕病倒要人幫忙才裝的,在住汽車旅館的時候,如果她不想找人,就沒有人用電話可以聯絡到她。


由此推想一般要去接觸她的人,不管是自認為出自如何的善意,對她來說,大概都是可有可無的,總是要她花精力去應付的,有些甚至是給她添麻煩的,遇到這種情況,她就不應門,不接電話,儘量躲,結果和人群拉開的距離。也激起別人的好奇心,她越是躲,大家的興趣就愈高。她的傳說,是一個謎,大家都想一窺究竟。


可是對我來說,她的避世,是她為了保持安靜生活很自然的表現。我很尊重她的決定,因此在我們整個交往過程中,我從來沒有主動登門去找過她。我每次問她要什麼樣的協助,總是被婉拒掉了,這非但沒有將我對她的熱忱潑了冷水,反而使我對這位不欠不求卓立堅決的女士,倍加崇敬。


3、自得其樂——不受縛於外界的約束


張愛玲和我在電話里閒聊時,她對所談到的每件事都有濃厚的興趣,都加上聯想,也發表她自己獨特的看法,和她說話有時海闊天空,有時微妙細緻,大大地增強了我的聯想力。有這樣生動活潑的想法的人,對生活中各種美好的趣味,是很有鑑賞力的。而這種自我欣賞的境界,用文字表達就足夠了,不必借重其他的傳達媒介。


張愛玲自己說過,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她很能自得其樂,而且這些喜悅,又都是隨時皆在,順手拈來的。在純粹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上,如果沒有她所不喜歡的,在很自然的情緒下,她倒是非常樂意交談的。有一天和我在電話上談著談著,她說了一聲:「我很喜歡和你聊天,」我無意地用我在商場上習慣的思維方式回答了一聲「為什麼?」談話不久就中斷了。我為這句在當時不適當的回答,至今耿耿於心。


雖然張愛玲的作品能敘述大眾的感受,但她自己,卻不受那七情六慾所束縛。譬如她不太留戀過去的上海。在言談上,也從不不表示對什麼失誤有憎恨的意思。對她喜歡的東西,也只是看看而已,沒有占有和保留的慾望。她的敘事,總是點到即止,從沒有把自己陷在裡面。


她的生活方式,是她內在個性的表現,不受外來的規範所左右。一般人被牢牢套住而不自覺的習慣,不管是屬於社會上的或道德上的,她都覺得和她的個性格格不入,就認為是打攪她的麻煩,對於這些,她所採取的態度,就是退避三舍,敬而遠之。


她甚至要把她自己的骨灰,撒在遠離塵世、無人空曠的地方!如此才能自由自在,平靜安樂。


4、成名早——不和人來往的客觀條件


從頭到尾,在和我的交往中,張愛玲從來不提銀錢的事,租房時她只說一個總數就是了。直到處理她身後帳務時,我才了解到一些收支情況。


她沒有借錢、欠錢,不用信用卡,充分顯示她的量入為出不借不欠的獨立生活觀,只有她住的公寓,因為她不能在簽約時預期有什麼意外的結果,所以在今年(一九九五)七月底和房東續訂了兩年的期約,按法律規定要付的房租,也由她少量的銀行存款中付掉了。


又由於她成名得早,有固定的收入,可以維持她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換了一個人,要顧及生活,想要隱居,不和人接觸,恐怕就不太容易辦到。話雖如此說,以她的收入,手頭還是很拮据的。


5、看得破——身外之物,不足道也


張愛玲沒有家具,沒有珠寶,不置產,不置業,對身外之物,確是看得透、看得薄,也捨得丟,一般注重精神生活的藝術家都有這種傾向,不過就是不及她丟得徹底。看她身後遺物的蕭條情形,真是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她不執著,不攀緣,無是非,無貪瞋,這種生活境界,不是看透看破了世事的人,是辦不到的。


6、愛美——入世的態度


張愛玲很會調配自己而自得其樂,譬如在一九九三年五月,她做了一次整容手術,又覺得戴眼鏡不適合她的臉型,因此配了隱形眼鏡。她也買了好些化妝品,多半是保護皮膚的。


她又喜歡買衣服,各色各樣的都有,她花了很多錢去吃藥看醫生,去掉房租,她所剩的錢就不多了,不然我想她可能會買更多的衣服。


因為怕蚤子鑽到頭髮里,她把頭髮剪了,以後一直戴假髮,最早的假髮是全黑的,可能她覺得和年齡不合,後來用的都是黑中帶白的了。


她穿的拖鞋是膠底的,可以上街,但是那毛松松的鞋幫,很好看,但不能防雨,又容易髒。她這兩樣習慣,很特殊,給我的印象最鮮明。


審美觀——討論建築


當張愛玲向我提到她認為洛杉磯城裡只有兩棟建築物夠美,其他的就不怎麼樣;一棟是城中心的煤氣大樓(Gas Building),這和我的許多同行看法居然一致,令我驚異不已。那是一棟玻璃高樓,它的美是以材料搭配和比例感來取勝的,的確具有某種獨一無二的吸引力。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不太可能在洛杉磯地區那麼多的建築物中,單挑這棟煤氣大樓為抽象的建築美的代表。張愛玲對這樓的評語,顯示她對形象美的感受力,出自天賦,與眾不同。


另外一棟在Beverly Hills,她說不清地址,我也沒有印象。


不過她在文章里常用的對顏色的感受,則帶有大量的聯想作用,她說她對我在Lake St.造的那棟公寓所採用的藍色特別喜歡,如果不用聯想,單一色彩是不怎麼會吸引人的。


書本上的敘述


《今生今世》是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胡蘭成寫的自傳,他們結婚時張愛玲才二十三歲,那時她的作品已經走紅了。在那本書里有一篇名叫<民國女子>的,專門寫作者和張愛玲結識的經過。


張愛玲的自述<天才夢>,發表在《張看》里,寫這篇文章時她只有十九歲。


我看了這兩篇敘述張愛玲年輕時性格的文章後,好像今年在我眼前的這位年逾古稀的女士,和在紙上浮現的那位妙齡少女,樣子和脾氣完全沒有改變!她這始終如一、外柔內剛、獨來獨往的個性,是很少有的。


胡蘭成說他在五十多年前第一次去見張愛玲時吃了閉門羹,這和我的經歷沒有兩樣。


胡蘭成又說:「她(張愛玲)的人太大,坐在那裡,又幼稚可憐相,……我甚至怕她貧寒,……但她又不能使我當她是作家。」這段形容和我第二次見張愛玲面的時候,她坐在那伊朗房東經理面前的景象,完全一致,真是神來之筆!


五十多年前張愛玲在<天才夢>里說她自己「怕見客,怕上理髮店,怕給裁縫試衣裳。」又說她「不會削蘋果,不會織絨線。」到今年我也不覺得她對這些家常事物的處理能力,有多大的改進。


今天的張愛玲又早就認為人和人接觸時所帶來的麻煩,是「咬嚼性的小煩惱」,是跳來跳去的「蚤子」。不可思議的事是:在她十年前第一次給我的電話里,說要搬家的原因,和去世前給我的最後一通電話里,說她舊病復發,都提到蚤子,都和蚤子扯上了關係。


她為這討厭的小東西,躲了一輩子!


後記


張愛玲和我,非親非故,亦非文字之交,見面也不過兩次,能維持這麼長的來往和博得她如此的信任,除了對生活態度彼此有某方面的認同外,大部分還是要歸諸緣分。


如果張愛玲沒有預先把遺書寫好交給我,她在洛杉磯又無親無故,按法律他人不能參與喪事,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如果九月八日那天我不在家,公寓經理找不到我,沒有人知道張愛玲會有遺囑,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又如果張愛玲在她搬來搬去時住的一家汽車旅館去世,那後果真是更不堪設想!


這一切都是緣分。


照片、信件和其他


我個人因為事業的需要,有把文件存檔的習慣,不過對一般朋友的來信,我卻沒有保留。張愛玲和我有多年的來往,她的信,有很多已經不見了,這裡所有的是剩下來的,算是聊勝於無吧。


在張愛玲托我轉交申請公民身份證的時間,和我在一九九一年最後一次和她會面的時間相距很近,我把那護照照片複印了一張,顯示在我記憶中的張愛玲的樣子。


我把她住過的地方,以我知道的照了幾張相,也把她平常去的,或常走的街景,照了幾張,以做紀念。


在清理張愛玲房間時照的相片,我也包括在這裡,並稍作說明。


和張愛玲有關的文件,由我經手的,也影印在此。


(本文作者(一-四)—林式同:張愛玲遺囑執行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