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九一八事變,才能明白舊中國真實的樣子

趣史錄 發佈 2021-09-16T19:02:20+00:00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獨立守備隊 5400 人,憲兵隊 2560 人,加上各種輔助兵力,總兵力不過 2.4 萬人。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

次日,日軍侵占瀋陽。四個月後,東北全境淪陷。日本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從發動到擴大,從逐步占領中國領土到最後宣布投降,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地區後,日本並沒有立即發動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而是採取不宣而戰,逐步推進,接連奪取中國領土的有限戰爭政策;

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對日本抱有幻想,採取「不抵抗」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推行的是一條以妥協退讓為主,以有限抵抗為輔的政策,喪失了抗日救亡的大好時機。

而讀懂九一八事變,才能明白舊中國真實的樣子。

國民黨為什麼要實行「不抵抗主義」政策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之所以快速淪陷,其原因是南京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對日妥協、退讓的「不抵抗主義」政策。

從軍事上來說,當時日本在東北的兵力,包括關東軍14760 人;獨立守備隊 5400 人,憲兵隊 2560 人,加上各種輔助兵力,總兵力不過 2.4 萬人。而東北軍包括非戰鬥人員在內,兵力有19萬人,可以說是數倍於敵。

九一八事變當晚,攻擊北大營的日軍只是一個獨立守備隊,人數不過 800,而北大營的中國駐軍有7000 之眾,卻慘敗於日軍之手。之後東北軍不戰而退,製造了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究其原因,就是蔣介石奉行的「不抵抗主義」。

鴉片戰爭以來,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無論是清政府,還是北洋軍閥政權,或者是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為了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基本上是採取妥協、退讓的立場;當強敵入侵時,強調通過所謂「 外交途徑 」 解決問題,很少有勇氣進行抵抗。

1928 年 4 月,蔣介石北伐到山東時,日本出兵占領濟南,製造五三慘案,阻止蔣氏的北伐。蔣介石的日記中寫道:「決定不抵抗主義」,做出了繞道濟南,繼續北上的決定。這篇日記證明,早在九一八事變前三年,蔣介石就已經有了這種思想。

上世紀 2、30 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總是企圖利用各種機會,尋找侵略中國的藉口。而南京國民政府總是希望用「不抵抗」,來躲避日本的尋釁。而張學良自東北易幟後,一切外交方面的交涉、辦理,無不聽命於老蔣。

面對日本人的挑釁,他曾數次明令部下:「宜力避衝突, 以 公理為周旋,切勿輕舉妄動」。

蔣介石也曾多次告誡張學良:「 日本狡滑陰險,但現在非我國抗日之時,希兄督飭所部,切勿使發生軌外行動」。因為「發生全國排日運動恐被共產黨利用,逞共匪之跋扈,故須協力抑制排日運動,宜隱忍自重,以待時機。」

是蔣介石和張學良不知道日本人的野心嗎?當然不是。張學良也曾多次致電蔣介石說:「日本大陸政策,有急進滿蒙之意……事關滿蒙存亡,吾人應早為之計」。但這時蔣介石正準備對西南諸省用兵,所以回電告誡張學良,不要「動搖軍心」。

為集中力量解決國內問題,蔣介石不顧東北的嚴重形勢,一再指示妥協、退讓。在致張學良的「銑電」中,蔣介石說:「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正是這份「銑電」,讓1931年 9 月 18 日日軍進攻北大營後,張學良召集在北平的東北軍政要 員商討對策後,才會在發給南京的「皓電」中說出:「 我軍抱不抵抗主義,毫無反響」。

「皓電」發出時,蔣介石正在江西主持「剿共」。雖然國民黨也就「九一八事件」發出了《告全國同胞書》,但也只是提到「希望全國軍隊,對日軍避免衝突,嚴守完整紀律,不可人自為戰」,等待國聯仲裁。

蔣介石還抬出孫中山,說孫中山也說過「中國若與日本絕交,日本在十天以內便可以滅亡中國」,證明其不抵抗主義是正確的。

「九一八事變」前和事變中,國民黨推行的不抵抗主義政策助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這種政策的背後,反映的是蔣介石集團「攘外必先安內」和「恐被共產黨利用」的自私。這就是當時主政中國的中央政府,這就是當時中國民眾不得不面對的現狀。

「九一八事變」前的日本移民潮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通過強租關東,建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進行殖民經營,掠奪東北資源,已經逐步掌控了當時中國最富饒的東北的經濟命脈。

日本人通過移民東北,讓這些日本移民充當日本推行大陸政策的工具,和侵占中國東北主權的社會因子。這些日本移民遍布於中國東北各地,充斥各領域、行業,成為日本對華侵略擴張和發動九一八事變的骨幹力量。

最早移民東北的,是日本的軍事「考察」人員。這些人並不是普通的日本移民,而是帶有諜報性質的日本民間人士。

1872 年,日本軍官池上四郎、武士正干和彭城中平三人,便秘密潛入東北地區,詳細調查了「滿洲」的地形、氣候、交通等情況,獲得了中國東北的許多第一手資料,成為後來日本侵占東北的重要基礎資料。

據史料記載,日本人第一批有規模的進入中國東北的時間是 1890 年。當時日本將華北航線延長到遼寧營口,每四周往返一個航班。在甲午戰爭前,進入營口的日本人便有800 人左右。雖然數量不多,但這些人並非普通移民,而是帶有著「大陸開拓」的特殊性質。

在這之後,一批批日本人進入中國東北,他們承包鐵路,建立人脈關係,充當起日本軍隊的翻譯和嚮導,負責為日本軍隊提供物資供給,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

「九一八」事變前後,日本大規模向東北進行移民活動,並以「開拓團『的名義,向東北武裝移民。這些日本移民以軍隊形式編制,配備武器裝備,所以被稱為「武裝移民」。

日本制定了《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把向中國移民當成侵略中國的一項國策,提出要在20 年內向中國東北移民 500 萬人的目標。這些日本所謂的」開拓團「,肩負著日本實現大陸政策的使命,掠奪東北農民的土地。

他們或以武力為後盾,強行以低廉價格"買"走農民土地;或打著"維持治安"的旗號,將住在東北的農民驅逐,沒收這些農民土地。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以後,只得淪為日本移民的佃戶,給日本侵略者交租納稅。

日本移民開拓團是一個軍事化組織,團長由退役軍人擔任,移民不分男女,均按軍隊組織編制,配備各種武器,邊種地、邊訓練,是武裝起來的日本「准軍人」。他們在東北的任務,是嚴密地控制東北人民,割斷人民與抗聯的聯繫,妄圖長期霸占中國。

日本開拓團名為是來中國開發東北的移民,實際是來東北幫助侵略者進行殖民掠奪的幫凶。他們在東北不僅瘋狂掠奪,而且協助日本關東軍瘋狂屠殺東北抗日民眾,對中國東北人民所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蘇聯著名經濟學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曾說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日本提供了在中國經濟中奠定統治地位的可能性"。從一戰開始至"九·一八"事變爆發的這一段時間,是日本經濟侵略中國的重要時期。

甲午戰爭後,日本獲得了來華開設工廠的權利。一戰以前,日本人在華開的工廠並不很多,在 1914 年至 1921 年的 8 年間,日本在中國新設工廠 222 家。在1914 年占領膠濟鐵路後,日本人便霸占了沿線所有礦山,東北較大的礦業絕大部分落入日本人手中。

為開採鞍山鐵礦,日本以"合辦"的名義設立由滿鐵控制的振興公司,大肆掠奪東北的鋼鐵資源。1931 年,日本僅在鞍山,便掠奪了27.6 萬噸生鐵,遠遠高於日本國內鋼鐵廠的產量。在煤礦產業,直接攫奪的煤達到為800萬餘噸,占全國煤產量的 34.9%。

日俄戰爭後,日本從沙俄手中奪取了長春至大連的南滿鐵路。1924 年日本同北洋政府簽訂了《洮昂鐵路承造合同》,取得了修築吉敦鐵路、金福鐵路的權力。「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東北直接經營的鐵路為2340 公里,幾乎壟斷了東北的貨物運輸。

1916 年10 月,日寺內正毅內閣為擴大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炮製了對華秘密借款,以擴大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北洋政府通過西原龜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項,做為回報,北洋政府把東北的修築鐵路,砍伐森林和採礦等一系列中國主權出賣給日本,為日本後來全面侵占東北埋下隱患。

為了不引起中國人的警覺,日本三家銀行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組成了特殊銀行團,成為北洋政府借款的名義上的承借銀行,但實際所借款項均由日本政府從國庫預備金中支出。這是日本政府煞費苦心的特殊安排, 以避免其他帝國主義的注意和干涉。

通過借款,北洋政府將東北的鐵路、金礦及全國的電信收入全部抵押給日本,使日本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權益,一下子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電信事業。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

日本人善於利用國際形勢和中國政局,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先是利用袁世凱的野心簽下了"二十一條",得以在"合法"的名義下掠奪中國的資源;後又以支持張作霖為代價,換取東北地區的利益。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究竟在中國獲取了多少利益,已經無法統計。從日本一些大企業的獲利情況,便可知一斑。1915 年滿鐵的利潤為 808 萬日元,到 1928 年已增為 4255萬日元;日華紡織會社1918 年利潤為 3.8 萬日元,1929 年就增到 880 萬日元。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在為武力征服中國做準備的同時,加強對中國經濟的侵略,對東北乃至中國進行經濟掠奪,導致中國政府負債纍纍,老百姓民不聊生,國家實力大大削弱,這就是"九·一八"事變前中國整個社會的經濟情況。

日本在東北強勢地位的影響

雖然在法理上,中國仍對東北地區擁有主權;但日本卻擅自頒布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附屬地居住者規約》,在東北行使行政權,還設置了各類管理機構。「九一八事變」前,僅是滿鐵總社,便在東北地區先後設立了13個地方事務所,擅自行使行政權。

日本的這些明顯踐踏中國主權的做法,當然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對。但日本根本不把中國政府的交涉和人民的抗議放在眼裡,強 調 「必須死守」,甚至鼓吹 「動用武力」,對中國進行強硬外交、軍事威脅以及經濟壟斷,以實現 「控制東北」的野心。

1919年,日本將駐東北的武裝部隊統一命名為關東軍,規定 「關東軍司令官為防衛關東州及保護鐵路沿線,認為需要時可以動用兵力……事態緊急時可不待關東廳長官之請求,隨機靈活使用兵力」。

根據這一條例,關東軍動輒以武力為要挾,肆意干涉中國內政,甚至公然動用武力,製造事端。

日本東北的駐軍是非法的,是對中國國家主權的粗暴踐踏。日方所謂的 「法律依據」是清政府與俄國簽訂的 《中俄密約》第四款,但早在1920年7月,中國便從俄國手上收回了東北鐵路沿線的行政權。

俄國隨即宣布 「中東鐵路各項司法、民政、軍務、警務、市政、稅務及土地等,一切由中國官方處置」。這意味著日本在滿鐵沿線行使駐軍、警察等行政權並無法律依據。

除了武裝部隊,日本還在東北非法駐有大批警察,配合關東軍欺壓東北民眾,成為維護日本殖民地的得力爪牙。日本駐長春領事西春也不得不承認: 「滿鐵沿線警察能操漢語者極少,對中國人的態度一貫不佳,行使職權時傷害中國官民感情的事例,不止一二……」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人在東北製造了無數暴行,攫取在東北的更大權益。張作霖不願意完全受制於日本人,於是日本關東軍強硬派採取極端手段,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炸死。

結語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對中國東北進行了長達25年之久的殖民經營。

他們以武力為背景,強行在東北設立殖民統治機構,非法行使行政權,將勢力滲透到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 ,控制東北乃至全國的經濟,讓中國政府疲於應付,也讓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從「九一八事變」到 抗日戰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九一八事變」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開端,是歷史的客觀事實。而國民黨在「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主義政策,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對此蔣介石是要負責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