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家族:金融帝國的興衰史

環球商業人物 發佈 2021-09-16T17:08:10+00:00

如果說,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世紀崛起,那麼摩根家族便稱霸了20世紀。如今,只要是與金融沾邊的人肯定對「摩根」這兩個字不陌生。


環球商業人物(GL_Biz)原創

作者 | 曉

編輯 | 曉


如果說,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8世紀崛起,那麼摩根家族便稱霸了20世紀。

如今,只要是與金融沾邊的人肯定對「摩根」這兩個字不陌生。叱吒華爾街的投行——摩根大通和摩根史坦利,就是摩根家族的「產物」。這兩家投行在中國直接或間接控股了兩家基金公司,分別是上投摩根和摩根史丹利華鑫。

摩根大通和摩根史坦利,在當今投行圈裡都算是數一數二,但與它們的老祖宗當年比起來,無論是地位還是影響力都相距甚遠。


01 崛起


一個家族的崛起,必然要伴隨著幾代人的努力,摩根家族也不例外。

1646年,邁爾斯·摩根在新大陸的淘金潮中帶領族人穿越大西洋,從遙遠的英格蘭來到了美國。直到約瑟夫·摩根之前,家族裡都是本分的莊稼人,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約瑟夫在農業上表現非常出色,在繼承家業後,他利用盈餘開始在畜牧業上進行投資。到1808年,約瑟夫已一躍成為當地的富人。與父輩們不同,約瑟夫精於農事但又不滿足於此,他雇了人手來做農活,將騰出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擴大資產。

約瑟夫通過出租自己的土地與小型房產的投資,盤活了自己的資金,得以從繁忙的農業中脫手。他首先在公路旁買下一家旅館作為自己走出村莊的起點,在旅館中,他經常發貸款給客人,以收取利益,早早的開拓了摩根家族的金融事業。

1816年,約瑟夫將旅館轉讓給了他的堂兄,並花費了16000美元在哈特福德鎮中心買下了一間咖啡屋。通過裝修,約瑟夫將這個咖啡屋打造成了小鎮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甚至還作為過為美國獨立戰爭中英勇作戰的將軍表彰的地點。

經過一系列的投資,這位農民出生的約瑟夫,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商人。從這時起,約瑟夫開始涉足各個領域的投資。

而摩根家族崛起之路上的一個里程碑的事件,就是發生在1835年12月的一場大火。而大火背後,約瑟夫的投資天賦顯露無疑。

12月16日,華爾街地區發生的一場大火燒毀了600多座建築物,大火的損失估計在1500萬美元以上,而這個數字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不少遭遇了資產損失的商人們心痛之餘翻出了當初的投保合同,以為能從保險公司拿到賠償。


紐約1835年的大火, GoogleImages


但幾乎每家保險公司都把矛頭指向紐約市政府,指責他們沒有制定安全規章,沒有控制建築質量,導致工程和消防全都是問題。總之,投保無效,賠償無門!

早在1819年,約瑟夫進行一系列對外投資時,就成了伊特納保險公司的股東之一。而這時,他很想知道伊特納保險公司會怎樣做。

其他投資者早就坐不住了,他們已經聚集到公司里,議論紛紛、驚慌失措,眼尖的人看到大股東約瑟夫的身影,立刻高聲喊道:「摩根先生,我自願放棄股份,請你把我的股份買去吧!」

似乎是連鎖反應一樣,十幾個聲音此起彼伏,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都希望儘早從這樣的災難中脫身。

約瑟夫·摩根反倒淡定下來,他望著這群慌亂的投資人,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心中成形。

「諸位股東,我可以買下你們的股份。」等聲音稍微小了點,約瑟夫緊皺眉頭,擺出無奈的樣子說道。

人們幾乎能聽到彼此心裡石頭落地的聲音,表情也輕鬆了許多,他們把約瑟夫當成救命稻草,希望他此刻變成「有錢的傻瓜」。約瑟夫環顧四周,繼續「無奈」地說道:「保險公司重組,我一個人財力恐怕不夠,有沒有其他人能和我一起冒這個險?」

話音落下許久,周圍沒有一個人搭腔。又過了幾分鐘,有個中年人站了起來,他也是伊特納保險公司的股東,看到約瑟夫毫不推脫的態度,不由心中一動,願意一起冒這個險。最終,兩個人湊了10萬美元,買下了其他董事自願放棄的股份。就這樣,伊特納保險公司成了摩根家族控股的第一家保險企業。

接手伊始,約瑟夫面對的就是令人頭疼的賠付問題。他擺出一不做二不休的姿態,利用一切渠道放出消息,說自己就算把所有家族產業賣掉也要完成賠償。同時,約瑟夫在幾天內派出十幾個代理人,專門趕往紐約開始處理賠償事項。

這些代理人讓蜂擁而來的商人們回去準備好材料,然後上交過來等待公司審核,再按照程序進行理賠。消息不脛而走,在一幫賴帳保險公司的反襯下,「伊特納」三個字成了信用保障的代名詞。紐約的商人們認定,原本精心挑選的保險公司都不靠譜,只有經受住考驗的伊特納保險公司才足以信賴。

於是,許多人選擇從其他保險公司退保,然後找到約瑟夫派出的代理人,要求填寫保險單申請表,許多人根本沒有在乎價格的變化——約瑟夫接手公司時規定,投保費用升高到過去的兩倍。

就這樣,賠償行為變為廣告營銷。約瑟夫雖然支付了許多錢,但同時卻又在源源不斷地收穫更多的信任和金錢。結算下來,那些退出公司的股東後悔不已——約瑟夫不僅全身而退,還在紐約淨賺了15萬美元。

藉由這次華爾街火災的理賠事件,摩根家族收穫了第一桶金,並掌控了具有良好信譽的保險公司。因為約瑟夫個人的誠實信用和冒險精神,整個家族事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巴菲特曾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約瑟夫則在200年前就踐行了這個經典的投資理念。


02 戰火中孕育的金融雛形


摩根家族的金融傳奇是從約瑟夫的兒子吉諾斯·斯潘塞·摩根開始的,吉諾斯主導的金融機構叫J.S.摩根,它的前身是總部位於倫敦的喬治·皮博迪公司。

19世紀,美國的經濟發展還依賴於歐洲大陸,尤其是英國。1837年,美國的乾貨商人皮博迪從紐約遷居到當時的金融中心——倫敦,他開辦的銀行擺脫了需要存摺、出納窗口、支票存款的平庸模式。由於皮博迪擅長高額融資,所以他的銀行只為各國政府、大公司和有錢人服務。


喬治·皮博迪, Google Images


通過利用歐美之間的資金流動,皮博迪逐漸成為了美國各州債券在英國的主要經手人。不久後,內森·羅斯柴爾德向皮博迪發出邀請,希望皮博迪能夠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公關代理人,皮博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事實上,內森看中皮博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美國背景。1857年,美國金融危機席捲而來,英國的銀行業瘋狂拋售與美國相關的債券,皮博迪卻拿出了全部身家,大量購買美國債券,就在瀕臨破產之際,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的英格蘭銀行伸以援手,為他提供了80萬英鎊的信用額度,使他順利渡過難關。

一年後,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衰退的陰影,皮博迪手中的美國債券使他很快成為了超級富豪。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皮博迪是個單身漢。

於是,皮博迪就找到了吉諾斯,邀請他加入皮博迪公司,並承諾在退休後把公司交給吉諾斯。吉諾斯接受邀請後,在1854年離開了美國,來到倫敦。

就在吉諾斯接過皮博迪的衣缽,準備大顯身手之際,他的兒子約翰·皮爾龐特·摩根也登上了華爾街的舞台,不過當時紐約的國際地位遠遠比不上倫敦。

皮爾龐特從小性格狂野、倔強,吉諾斯只好將他的生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為了讓皮爾龐特成為金融圈的紳士,吉諾斯讓他從小就學習多國語言,並在瑞士、德國等地接受嚴格的教育,皮爾龐特沒有讓父親失望,他與父親兩代人幾乎聯袂出現在當時的金融界。

1857年,皮爾龐特加入了父親好友鄧肯和舍曼的公司。兩年後,年僅22歲的皮爾龐特就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筆投機生意。皮爾龐特擅自用公司的錢做了一筆咖啡的投機生意,收購了一船滯銷的咖啡,轉手大賺了一筆。

因為此事,鄧肯等人拒絕繼續讓他做合伙人。吉諾斯得知此事後,立刻致電兒子說,不必再和鄧肯共事。在父親的支持下,摩根商行就在曼哈頓島紐約證券交易所對面的一棟房子裡成立了。摩根商行的主要業務是投機,同時它還是吉諾斯在紐約的代理人。

皮爾龐特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是與他的父親聯手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發的國難財。


南北戰爭, Google Images


美國內戰爆發後,戰局都會影響黃金價格,北軍勝利則金價下跌,反之則金價上漲。皮爾龐特嗅到了商機,他利用當時最先進的電報從前線獲得第一手戰況情報,搶先布局。

1863年,皮爾龐特得到北軍節節敗退的消息,確定金價有上漲的趨勢。於是,皮爾龐特致電將此事告訴皮博迪,以雙方共同付款的方式,在華爾街的黑市進行交易。皮爾龐特他們悄悄買進高達500萬美元的黃金,但事實上,他們只需支付10%的保證金。

黃金一半運送到皮博迪公司,另一半則留在摩根商行。隨後,皮爾龐特便放出皮博迪購買黃金的消息,與此同時,查爾斯頓港戰敗的消息已經人人皆知,人們開始瘋狂地搶購黃金。

此時,皮爾龐特仍在等待,他認為還可以藉助戰局的力量將黃金的價格再次抬高。不久後,皮爾龐特收到了父親從倫敦發來的電報,得知南軍的炮艦是由英國造船廠承造的,而林肯已向英國提出了最後通牒,要求英國停止炮艦的供應。

隨後,英國迫於壓力同意停止製造炮艦,但他們要求聯邦政府必須在5天內準備100萬英鎊的賠償費用來支付給各個造船廠,美國政府已經委託皮博迪公司在24小時內準備好價值100萬英鎊的黃金。

拿到這樣的絕密消息,皮爾龐特越發激動,他連忙再次買下大量市場上出售的黃金。就這樣,金價在10月中旬上漲到171美元的高點。此時,兩位投機家才開始拋售黃金,他們獲利了結後,金價隨之下降到145美元。

這是一次完美的投機操作,皮爾龐特大膽地利用信息、時間差和市場的投機心理,大賺了一筆。

在皮爾龐特事業生涯的前半段,他的主要角色還是父親在美國的代理,依仗英國資本他的合夥公司在華爾街的地位扶搖直上。也正是吉諾斯的這個決定,使得摩根家族享受到了美國崛起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雙重紅利。


第二次工業革命, Google Images


作為曾擁有半個美國的家族,摩根做對的事可不僅僅是這一件,而更重要的就是緊隨創新之路。1879年吉諾斯步入退休,42歲的皮爾龐特才開始走出父親的陰影,成為家族事業的執掌人。


03 摩根金融帝國


在皮爾龐特的時代,摩根家族不再僅僅是幫別人融資,還開始介入公司事務管理,最終成為美國龐大實業的實際控制人,簡單來說就是「摩根化」。

但要實現「摩根化」,首先就要進行客戶選擇上的創新。因為當時以羅斯柴爾德為首的家族,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都為政府提供融資服務,尤其是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如羅斯柴爾德家族就曾資助過英國多次戰爭;巴林家族也曾幫助法國在滑鐵盧戰役後償還戰爭賠款。

摩根家族另闢蹊徑,他們並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服務政府上,而是開始去服務新興的工業巨頭。

第二步則是找錢,要兼併整合其他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摩根的資金有兩個來源:一方面,摩根家族扮演了資金在英國和美國之間流動的渠道,因此,他可以從歐洲募集資金,然後把錢投入到美國的公司中。

另一方面,當摩根在紐約越做越大時,摩根組建起了「金錢托拉斯」,托拉斯是一種壟斷組織的形式,摩根的「金錢托拉斯」的成員包括了幾家大型銀行,還有他控制的保險公司。險資是一種成本非常低的資金,如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也是這樣運作的。

第三步就是掌握公司的控制權。摩根通過代理那些分散的投資者手中的投票權,間接地擁有了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這個方法被稱為「股權信託」。這使得摩根能夠以股東利益的名義,去干預和重組那些經營不善的公司,從而開啟了資本接管公司的先河。

以摩根控股中央鐵路為例:

1879年,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的兒子找上門來了。范德比爾特靠航運和鐵路發家,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二富有的人,僅次於石油大亨洛克菲勒。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Getty Images


范德比爾特死後給兒子威廉留下了巨額財富,其中包括紐約中央鐵路87%的股票。但威廉並沒有繼承他父親的精明能幹,看起來還有些木訥呆滯。一時間各種麻煩接踵而至,公眾質疑威廉的能力,認為他不適合管理中央鐵路,政府也抓到了運營中的把柄要求對紐約中央鐵路進行罰款。

威廉找到皮爾龐特,是想脫手這燙手山芋,讓他賣掉25萬股紐約中央鐵路的股票,這是當時最大的大宗股票交易。大股東要減持,股票常規來說是要跌的,這在今天也一樣,皮爾龐特的任務就是既要完成股票出售,又不能讓股價暴跌。

由於摩根家族在英國根基深厚,皮爾龐特在歐洲悄無聲息地就把股票賣掉了,出色地完成了這個任務。這筆交易中,皮爾龐特不僅大賺了300萬美元的佣金,而且要求在紐約中央鐵路的董事會上有一個席位。

除此之外,皮爾龐特還通過「股權信託」的方式把絕大多數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洛克菲勒在石油行業里建立起了壟斷,摩根則把這種壟斷複製到了多個行業。在「摩根化」的眾多嘗試中,有兩次最出名:

一次是在1890年前後,摩根嘗試建立起一個包括多家鐵路公司的大型組織。這個組織的目的是規定鐵路公司的運費,調節不同公司之間的爭端,並且對違反規定的公司進行懲罰。但這次嘗試失敗了,因為總會有成員不遵守規則,偷偷降低運價來招攬客戶。

另外一次嘗試就是組建美國鋼鐵公司。為了阻止不同鋼鐵公司之間的價格競爭,摩根推動了鋼鐵行業的整合。這次整合很成功,整合的產物就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公司美國鋼鐵公司,控制著超過50%的美國鋼鐵產量。

真正讓摩根家族具有神秘氣質的是他們與國家政府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1895年,美國還籠罩在兩年前經濟大恐慌的陰霾中,人們失去了對美元的信心,沒有人願意繼續持有美元,大家紛紛將美元換成黃金,外國投資者也賣出自己持有的美國資產,大量的資本外逃,黃金儲備不斷外流。

當時美國實行的是金本位,也就是說發行多少貨幣,是取決於國家擁有多少黃金儲備,這也就意味著市場上沒有錢了,再這樣下去,經濟萎縮是必然的。

為了維持美元的價值,美國政府1879年開始承諾美元能夠兌換黃金,並且儲備1億美元黃金來保證貨幣兌換。但到1895年1月,美國國庫就只有6800萬美元黃金,黃金不斷外流,還可能帶來美國信用的破產。

情急之下,時任美國總統克利夫蘭不得不向皮爾龐特求助,對於向私人財團求助這件事,總統一開始是拒絕的,而是寄希望向公眾發債度過危機。但這時美國財政部的黃金儲備就只有900萬美元了,好巧不巧當時就有一個投資者拿著1000萬美元的匯票等著兌換,這時候再靠發行國債來解決流動性危機顯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皮爾龐特最後給出了解決方案,由他牽頭一個銀行家財團,到歐洲為美國籌集1億美元黃金。同時,皮爾龐特承諾,他會保證這些新的黃金不再流失到國外。

通過一系列金融手段的運作,摩根確實做到了他承諾的這兩點。到1895年6月時,美國國庫的黃金儲備再次超過了1億美元。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開始恢復。資本再次從歐洲向美國流動。

1907年,皮爾龐特已經七十歲了,時常情緒低落萎靡不振,但當危機再次降臨,他又一次展示了力挽狂瀾的實力。

與歷史上絕大多數的金融危機一樣,它的開端是幾家看上去並不重要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破產,但破產行為很快影響到了投資者的信心。於是大量的民眾在銀行外排隊,要求提取存款,擠兌逐漸顯現出來。

由於那個年代美國還沒有中央銀行,如果不能為這些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那麼銀行會一家接著一家倒閉,整個金融系統將會崩潰。

而就在危機的緊要關頭,摩根再次出手。1907年10月20日,皮爾龐特在自己的圖書館,召集了包括他在內的6位主要金融機構負責人。開會討論的內容就是:哪些金融機構已經不可能被拯救,應該放任它們破產,而哪些金融機構只是面對著流動性危機,本質上還是健康的,應該儘量去挽救。


摩根圖書館,Google Images


10月23日,摩根又召集了銀行家們,一起商量如何拯救被擠兌的一家重要金融機構。摩根提出的方法是:由各家參會的金融機構拿出一部分錢,借給這家沒錢的公司。

參加會議的金融機構聽了這個方案都猶豫不決。這時候,摩根採用了一種極為強硬的方式,他要來了紙和筆,然後,挨個去問每個人願意承擔多少錢。作為美國最重要的金融家,70歲的摩根有足夠的信用和威望來扮演這個角色。沒有人敢於拒絕他。

11月3日,這一幕再度重演。為了拯救市場上的另一家重要公司免於破產,銀行家們再度聚集在摩根的圖書館。這一次,摩根索性把圖書館的門都給鎖上了。在危機解決之前,任何人都不能離開。

會議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凌晨4點,一份行動方案最終被擬定出來。接下來,唯一的問題就是讓大家掏錢,湊出2500萬美元來拯救這家公司。摩根使用了同樣的方法。他讓一名律師把報告讀了出來,然後,拿著筆,挨個要求參會的銀行家們簽字,認領自己要出的金額。

摩根公司在1907年的做法,在日後的經濟危機中被不斷重複,甚至連細節都非常一致——一位召集人把主要的金融巨頭們叫到一個會議室,商量哪些機構應該被拯救,哪些應該被放棄;然後,對於那些值得被拯救的、不能任它倒閉的機構,由一位強勢的領導者牽頭,讓巨頭們接受攤派給他們的救助金額。

只不過,後來這個人變成了美聯儲或者財政部的高級官員。皮爾龐特在1907年的所作所為,讓他成為國家英雄。

1913年,皮爾龐特逝世,他的獨生子傑克摩根接任。相較於與皮爾龐特不同,傑克一直以來似乎都沒有得到父親的重視,但事實上,傑克擁有的舞台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真正的轉機才出現。

直到1902年,歐洲銀行家們都一致認為,戰爭不可能爆發,其中也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相較之下,傑克和他的合伙人們則一直關注著戰局,他們認為機會來了。傑克基於對當時世界形勢的判斷,決定轉移家族事業重心。摩根家族就不斷向法國、阿根廷、英國等國家發放貸款。

1915年摩根公司提供給英法的5億美元貸款,是當時華爾街最大的一筆國外貸款,在戰爭結束前,摩根公司一共為協約國籌集了15億美元的資金。

隨著歐洲戰局趨緊,黃金和各種資金紛紛來到美國,由於生產軍需物資,美國工廠也大賺一筆。最終美國完成了蛻變,從35億美元的債務國變為79億美元的債權國,大英帝國逐漸走下神壇。

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摩根家族創建了一個龐大的金融帝國。


04 盛極而衰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前,摩根體系已經擁有780億美元的總資本,相當於全美所有資本的1/4,167名摩根董事控制著整個摩根體系,貫徹著摩根從華爾街發出的指令。摩根是名副其實的華爾街的神經中樞。

然而,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化,現代戰爭規模的擴大,鼎盛時代一去不復返。大蕭條之後,凱恩斯主義盛行。1933年6月16日,對摩根公司為代表的大銀行給出的打擊奏響了最高音。這一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即美國《1933年銀行法案》被通過了。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Google Images


摩根財團被迫拆分成兩部分,禁止公司同時提供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服務,於是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成立,而JP摩根公司則成為了商業銀行。1937年,摩根家族最討厭的人——羅斯福再度當選總統,國會新通過的法案一直在影響華爾街的利益。

與此同時,歐洲的戰火再度打響,正當摩根公司打算將一戰的戰術如法炮製之時,羅斯福成立了戰爭資源委員會和展示生產委員會,負責資源調配和全國工業。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臨時國民經濟委員會調查摩根史坦利的壟斷行為。

顯然面對如今的美國,私人銀行就顯得有些無力。1940年初,JP摩根公司完成了從私人合伙人制向公司化轉變的最後一步,同年2月,垂暮之年的傑克宣布只出任董事局主席,由家族之外的人出任行政總裁。

隨著政府職能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日益成熟,曾經被摩根財團主導的金融力量如今分散在遍布全球的金融機構手中,曾經金融帝國的輝煌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題圖來源於Google。

關鍵字: